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至2019年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72个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公园和林场等的多孔菌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共采集标本2 095号,经对这些材料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发现多孔菌500种,按照最新的系统学研究分属于8个目、20个科、145个属,其中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分别有173种和124种,约占总数的60%,是最重要的多孔菌类群。此外,其中有10个新属和132个新种是作者等人根据华南地区模式标本发现描述的。本文对华南地区多孔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归纳,按最新的分类系统以属名顺序给出了名录,根据采集材料提供了每种的生长基质,并对所有种类的生长基质习性进行了统计。其中,294、138、112、97、78、77和29种分别生长在倒木、落枝、朽木、死树、活立木、树桩、掉落小枝和地上,故倒木是多孔菌最重要的生长基质。  相似文献   
2.
文中报道了采自海南省乐东县尖峰岭自然保护区阔叶树倒枝上的中国大陆多孔菌目一新记录属——伪壶担菌属(Pseudolagarobasidium)。该属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原毛平革菌科(Phanerochaetaceae)。其中的白色伪壶担菌(Pseudolagarobasidium calcareum)是中国大陆新记录种。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3.
激肽原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伟  马飞  李庆伟 《遗传》2006,28(12):1649-1655
激肽原基因在不同物种中有一定的差异, 其编码的蛋白质产物也有所不同。在人类、牛和小鼠中存在的激肽原基因K是一种选择性剪接基因, 其可以编码两种激肽原产物, 而在大鼠中, 除了激肽原基因K之外还有一类激肽原基因T, 其只能编码一种激肽原。激肽原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家族3的成员, 是一类具有多个结构域的多功能蛋白, 在人体内多种功能协同作用, 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激肽原的凝血和抗凝血两种相互拮抗的功能既能使破损的血管得到修复, 防止流血不止, 又能抑制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本文将对目前研究较多的人、牛、小鼠和大鼠的激肽原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以及激肽原的凝血、抗凝血等多方面的功能做一综述, 为更进一步地阐明激肽原基因的进化机制, 加深对基因选择性剪接机制的了解, 揭示激肽原功能的认识等方面有所启示, 并为调节血管通透性、调节血压和抗肿瘤等新药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灵芝学名之管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定名并不正确。实际上,G.lucidum是1871年由William Curtis根据采自英国的标本描述的新物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灵芝与产于欧洲的G.lucidum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种,其合法的拉丁学名应为G.lingzhi。鉴于"灵芝"这一名称在中国已使用2,000余年,故建议"G.lingzhi"的汉语学名为"灵芝"(俗称赤芝),而灵芝属的模式种G.lucidum的汉语学名改为"亮盖灵芝"(俗称白肉灵芝或白灵芝)。灵芝Ganoderma lingzhi广泛分布于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其主要形态特征是孔口表面新鲜时浅黄色至硫磺色、成熟时菌肉中有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80–120μm。亮盖灵芝G.lucidum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海拔较高地区,其孔口表面新鲜时白色至奶油色、成熟时菌肉中无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40–80μm。四川灵芝G.sichuanense尽管其担孢子与灵芝G.lingzhi相似,但基于其模式标本ITS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种与灵芝不同,是个独立的种,且在广东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5.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药用木生真菌资源中一个重要的属,但是该属仅有少数几个种类被用于人工栽培,且栽培面积较小。此外,桑黄孔菌属中大部分种类的药用功能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近期新发表的新种栎生桑黄S. quercicola和关注度较低的忍冬桑黄S. lonicericola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2、4、6、8、10、12和14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粗多糖含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等12个抗氧化指标,对桑黄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定。2种桑黄真菌各选取一号菌株,其发酵液均表现出强抗氧化能力。相比之下,栎生桑黄的多糖、抗坏血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更高,而忍冬桑黄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更高。相应的,栎生桑黄和忍冬桑黄在其他一些抗氧化指标上也表现出强弱程度及出现时间的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桑黄孔菌属真菌的药用功能开发提供了新资源,为不同抗氧化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秦问敏  周丽伟  李冠华 《菌物研究》2010,8(3):125-130,168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多孔菌调查采样,鉴定出隶属于46个属的81种多孔菌,其中大部分种类为该地区首次报道。文中列出其名录和寄主等采集信息。高山绚孔菌(Laetiporus montanus)为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文中根据所采集的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肉齿菌属的3个种进行了总结,其中花状肉齿菌为中国新记录种.该种采集自海南省儋州市热带植物园,主要特征:子实体花朵状、覆瓦状叠生,囊状体棒状或纺锤形,担孢子广椭圆形.根据采集的标本对该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显微结构绘图,对该种与其它种类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讨论,并列出了附有每种简要描述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桑黄是最早收录于我国中药古籍中的一类大型珍稀药用真菌的总称,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降尿酸等多种功效作用。现代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桑黄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北半球不同地区,并生长在桑树、杨树、丁香、忍冬、栎树、锦带花、水曲柳、枣树和核桃楸等多种阔叶树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桑黄人工驯化,目前主要用于桑黄产业的种类有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瓦尼桑黄(又称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产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形成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健康产业,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桑黄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的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促进桑黄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公民科学是指公众在职业科学家的引导下参与从事科学研究。大型真菌是在生活史中能够形成肉眼明显可见子实体的一类真菌的统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需要在分类学研究认识其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大型真菌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公众有认识这些大型真菌种类的意愿。另一方面,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极高,仅依靠为数不多的职业分类学家难以在短期内全面认知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并加以利用。此外,大型真菌子实体在简单预处理后便可被带到实验室进行分类学研究。综上,我们提议启动大型真菌分类学公民科学计划1.0。在该计划的框架下,公众主要负责大型真菌子实体的生境信息记录、拍照、采集、预处理和寄送。大型真菌子实体将被永久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并进行形态学检查和DNA分子测序。该公民科学计划预期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大型真菌分类学的发展,为该计划2.0版本的实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型真菌主要为担子菌门的真菌和少数为子囊菌门的真菌,该类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主要生长在森林生态系统中。30年来作者对我国几乎所有类型森林生态中的大型真菌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采集,共采集标本11.2万号。基于对这些材料的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并结合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特征,共鉴定出中国森林大型真菌4 250种,隶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21个目,发现和发表2个新科、4个新亚科、69个新属和885个新种。云南省是我国森林大型真菌最丰富的省份,描述于该省的新种有314种,占作者发表的全部中国新种的35%。这些研究为深入认识全球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提供了中国的贡献,更新了我国重要食药用菌名称,揭示了我国毒蘑菇多样性基本特征,系统论述了我国森林病原菌的物种多样性,为资源利用、森林健康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论述了森林大型真菌代表性类群在种和属级水平的起源和演化,为今后开展重要类群科级、目级甚至纲级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