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1.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15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博落迥假尾孢(P. macleyae Guo& Liu,sp.nov.),10个新组合和4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并绘图。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寄生于喜树上的喜树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amptoMecae Liu et Guo,sp(?)nov(?))、寄生于杜仲上的杜仲假尾孢(Ps.eucommiae Guo et Liu,sp.nov.)和寄生于堇菜属植物上的堇菜生假尾孢(Ps.violaecola Liu et Guo,sp.nov.)三个新种。模式标本保藏于HMAS,北京。  相似文献   
3.
油茶软腐病于五十年代末在我国一些油茶栽培地区陆续发现,但迄今病原菌尚未肯定。本文着重报道病原菌的鉴定和分类。为给鉴定病原菌提供资料起见,试验中分别进行了人工接种,结果实验室内的叶片和枝梢水槽溅水二项保温措施却只产生与大田病株相同的病斑而极少在病斑表面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只有实验室外的三项处理,即使用病组织分离获得的培养物接种,也获得52.2一100%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病叶率。从而证实了油茶软腐病病斑及其表面上的“蘑菇”型构制是同一种菌所产生,并证实了“蘑菇”型构制是瘸原菌的子实体。再从大田叶斑表面形成(乃至人工诱发)的黑顶的和未黑顶的“蘑菇”型的分生孢子出的切片看出,黑顶的顶面全部为瓶梗和瓶梗孢子链所覆盖,而未黑顶的则展示出是由极紧密的分生孢子梗从其柄部顶端向边缘辐射生长组成。这就清楚表明,这种“蘑菇”型构制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从而为鉴定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冬虫夏草菌无性阶段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工作在四川康定及北京进行。方法是将康定收集的14批新鲜冬虫夏草,经整体灭菌后,分别割取子座、柄和虫体三部,然后将各部再切割成绿豆大小样的接种体,置于含1%胨的PDA上,在20℃温箱中让其生长;也少量地进行了子囊孢子分离,结果获得90%以上是同一种分生孢子阶段真菌的培养物。而且对该培养物的鉴定表明,是被毛孢属(Hirsutella)一新种——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sp.nov.)。并根据这些多批次且大数量接种体(1000个以上)、多途径且重复持续分离,连同子囊孢子分离以及1988年康定点上再次分离的相互验证,皆得到同一种真菌——中国被毛孢这一事实,我们初步结论: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的无性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