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中老年肩痛患者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抽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于我院门诊就诊的2010名中老年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患者进行筛查、复查、确诊、随访等。并对所搜集信息进行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恢复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15.274, P<0.001)、性别(x2=10.401, P=0.001)、病程(x2=16.410, P<0.001)和是否进行功能锻炼(x2=6.293, P=0.012)为影响中老年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年龄≥70岁(OR=1.292, 95%CI 0.953-1.750)、女性(OR=1.672, 95%CI 1.348-2.074)、病程>1个月(OR=1.470, 95%CI 1.021-2.116)和未进行功能锻炼(OR=1.844, 95%CI 1.175-2.894)为影响中老年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70岁、女性、病程>1个月和未进行功能锻炼为影响中老年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尽早快速甄别高风险患者,及早给予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髓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Gamma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2.50 %,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 %,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感染、褥疮、固定松动、股骨头坏死及严重疼痛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明显优于Gamma钉治疗,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某部新入伍官兵训练中膝关节损伤发生原因、特点进行流行性病学调查和分析,为合理训练,预防损伤发生和 治疗相关伤病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某部2013 年度450 名新入伍官兵的训练伤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分析膝关节损伤 发生率、伤病类型和致伤原因,并对其严重者进行关节镜治疗,观察和分析术后随访效果。结果:某部新兵的训练伤发生率为 20.0%。以关节急性扭伤最为多见,占81.1%。其中膝关节损伤共发生32 例,占训练伤发病率为7.1%,占训练伤发病率43.8%,其 中膝关节周围肌肉损伤20 例、交叉韧带损伤1 例、半月板损伤9 例、侧副韧带损伤2 例。致伤率最高的前3 位科目是5000 米负 重跑、跨越障碍训练、格斗训练,共27 例,占膝关节训练伤总数的84.4%。所有受伤患者中,12 例行手术治疗,20 例给予石膏、支具 固定、休息等保守治疗。经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功能恢复。结论:对于新兵膝关节训练伤预防工作非常重要,避免致残;关 节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对于膝关节军事训练伤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们于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不稳定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7~45岁,平均22.3岁;右膝6例,左膝5例。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前交叉韧带(ACL)和外侧副韧带(LCL)。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于2周后I期愈合。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24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2.2±3.5,升至84.5±6.2分,其中A级9例,B级1例,C级0例;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有术前的41.7±6.5分,升至82.3±10.3分。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能够较好的恢复患者膝关节稳定和活动范围,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冯会成  黄迅悟  孙继桐  胡明  常青 《生物磁学》2011,(10):1904-1906,1884
目的:探讨膝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至2009年共35例单膝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喀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行关节镜下检查及清理术;B组13例,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改善情况。结果:关节镜治疗组22例病例中无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关节镜治疗组在Lysholm、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膝痛风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有较显著的特点,膝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为药物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在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的特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2005年至2007年期间,我科进行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36例41膝,其中单膝关节置换31例,双膝置换5例。所有病例入院前均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骨密度。所有病例均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患者在术前给予钙尔奇D片及鲑鱼降钙素等抗骨质疏松治疗1月,术后继续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2~3月。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6~60个月,平均49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法)术前平均为37.2±6.4分,术后平均评分94.6±8.8分,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早期松动影像学改变,骨密度复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例,骨质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行假体选择的个体化,手术操作的精细化以及术后康复治疗具体化等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关节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含量与炎症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接诊的100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并选择我院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与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3-硝基酪氨酸(3-N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LRP3、ASC、Caspase-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IL-1β、IL-17、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MDA、8-OHdG、3-N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将炎症及氧化应激作为因变量,将NLRP3、ASC、Caspase-1分别作为自变量,在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显示,NLRP3、ASC、Caspase-1和IL-1β、IL-17、TNF-α、MDA、8-OHdG、3-NT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NLRP3、ASC、Caspase-1和SOD、GSH-Px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中NLRP3的含量和炎症及氧化应激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促使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及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ateml ligament,MCL)和恢复膝关节前内侧稳定性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27例A CL合并MCL损伤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6~48岁,平均32.5岁;右膝15例,左膝12例.患者在排除手术禁忌后,均在关节镜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ACL和MCL.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7~14天,平均10天.结果:术后2周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时间24~3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24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32.10±4.35升至86.25±4.12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由术前的33.27±4.25分,升至82.46± 4.13分,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 KDC评分均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跟骨异体跟腱一期联合重建治疗膝关节脱位能够较好的恢复患者膝关节前内侧稳定行,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冯会成  黄迅悟  孙继桐  常青 《生物磁学》2011,(14):2727-2729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重建ACL损伤患者33例,男31例,女2例。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双股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韧带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固定,股骨端行悬吊固定,胫骨端行拴桩固定。术后1~3周内指导患者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并逐渐提高训练强度。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病例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12月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2±2.5,升至96.4±7.2分,IKDC评分55.3±3.7分,升至94.1±5.3分,其中A级19例,B级:11例。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双束ACL重建方法能够较好的平衡患者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张力,并有利于保留ACL韧带残余结构、节约经费,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