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统研究小黄黝鱼的繁殖生态与入侵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小黄黝鱼种群在5—6月出现世代交替,可以划分出5月前的世代Ⅰ和6月后新成熟的世代Ⅱ2个繁殖群体。这2个繁殖群体繁殖期雄鱼体长均显著大于雌鱼,提示小黄黝鱼是偏向于大个体雄性的两性异形物种。非繁殖期,小黄黝鱼雌雄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黄黝鱼雌雄个体无论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均在多个测量参数中呈现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世代Ⅰ繁殖群体繁殖期雌雄鱼在第二主成分PC2轴上显著分离,尾柄高/体高、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是导致两性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提示雄鱼尾柄增大及雌鱼腹腔增大以提高两性的繁殖成功率等策略是促使两性异形的重要因素;世代Ⅱ繁殖群体在第一主成分PC1轴上显著分离,全长、体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体长、头宽/体长、胸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与生长及腹腔增大有关的指标是导致两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非繁殖期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判别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繁殖期明显、非繁殖期不明显的结论。小黄黝鱼两性异形与提高其繁殖输出及后代早期存活率密切相关,对其入侵与种群扩张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滇池发现外来鱼类大口黑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产于北美洲,北方亚种(M.salmoides salmoides)于1983年首次引入中国大陆;2009至2010年间,佛罗里达亚种(M. salmoides floridanus)又被引入中国(蔡磊等2011)。近年来,大口黑鲈已入侵至我国南方多个自然水域,如珠江水系的广东北江流域(顾党恩等2013)和肇庆七星湖(陈学年等2010),广西邕江和郁江流域(王丹等2011),贵州北盘江(岑忠龙等2013),云南与四川交界金沙江下游绥江和柏溪江段(高少波等2013),长江支流乌江(岑忠龙等2013)等等。大口黑鲈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刘家照等1990),广温性,对环境适应性强,它一旦进入云贵高原湖泊区域,则很可能对该区域特有性极高的鱼类区系与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3.
不同红掌品种的叶片、叶柄和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红掌幼嫩叶片表面灭菌的最佳方法是:0.01%KMnO4 10min,0.05%链霉素、0.05%制菌霉素和0.05%头孢唑林钠各灭菌20min,然后用75%乙醇30s和HgCl2 2min,污染率为零。Anthurrium adraeanum “Rosetta“和A.adraeanum “Oilcloth-flower”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显著高于A.adraeanum “Atlanta”.A.adraeanum “Fantasis”,A.adraeanum“Afrikanerin”。不同品种茎段、叶柄、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有明显差异,大多数品种是幼茎段>叶柄>叶片。幼苗移栽在草煤或血竭渣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4.
6.
7.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入侵种食蚊鱼对土著种鳍斑青鳉和弓背青鳉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弓背青鳉和鳍斑青鳉在研究区域常同域分布,但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两者形态高度相似,符合生态形态学“形态相似者竞争排斥”理论。与群落其他鱼类相比,食蚊鱼与2种青鳉鱼类形态更为相似。聚类分析发现,食蚊鱼和青鳉鱼类聚合在同一分枝,且其空间生态位的重叠度极低。种群相对密度调查显示,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食蚊鱼的入侵是导致2种青鳉鱼类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能够初步解释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的竞争排斥关系,尚需从不同角度就食蚊鱼入侵对青鳉鱼类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及区系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入侵是塔里木盆地土著鱼类濒危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及近年调查数据,系统综述了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现状,并就鱼类入侵引起的鱼类区系均一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记录鱼类63种,其中土著种19种,入侵种44种。尽管入侵鱼类提升了塔里木盆地鱼类群落属级及科级的多样性水平,但相应的G-F多样性指数却明显下降,表明该区鱼类群落从物种组成简单、分化明显的特点演变为物种成分复杂、分化贫乏的特点。入侵种中源于长江和额尔齐斯河分别有30种(68.2%)和7种(15.9%),源于美欧和亚洲其他区域的有7种(15.9%)。入侵鱼类的进入引起塔里木盆地与其相关区域鱼类区系相似性显著上升(P0.01),并导致该区鱼类区系从单一的中亚高原山区复合体演变为多区系混合体。进一步利用鱼类个体生态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显示,外来种在塔里木盆地适应性广泛,能够占据水域各种栖息生境,显著压缩了土著种的栖息空间,进而通过捕食、食物竞争及其他作用途径严重危及土著鱼类种群的续存,提示须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入侵种的进一步扩散及对濒危土著物种迅速开展人工保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1植物名称灯架树(Alstonia scholaris),又名糖胶树、鹰爪木、象皮木. 2材料类别幼龄植株带芽茎段. 3培养条件丛芽的诱导及增殖培养基:(1)WPM 6-BA 1 mg·-1(单位下同) IBA 0.1;(2)WPM 6-BA2 IBA 0.2;(3)WPM KT 1 IBA 0.1;(4)WPM KT2 IBA 0.2.生根培养基:(5)MS KT 0.2 IBA 0.5.上述培养基均添加0.7%琼脂、3%蔗糖,pH5.8±0.1.培养温度(28±2)℃,光照时间10 h·d-1,光照度为2 000 lx.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