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湖位于湖北省荆州地区,面积133.2km~2是江汉湖群中较大的淡水湖。湖中分布有40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2个群丛,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四个植物带。水生植被生物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生物量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建议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用4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测定了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物量。根据22个断面,199个采集点,398个样方的测定结果,得出鄱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年生产量为431.76万吨(湿重),即相当于5.44×10~(-15)焦耳(能量)。其中,马来眼子菜、苦草和黑藻等3种合计约占总生物量的71.46%。全湖可供草食性鱼类食用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约占总量的86.9%。文中还对4个植物带和9个群丛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工增殖草食性鱼类,调整湖中植被组成,保护和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等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水生植物资源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滩地水生植物多样性调查及滩地植被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鄱阳湖滩地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并将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相结合,研究了鄱阳湖滩地植被的分布、面积和生物量,绘制了滩地植被生物量等级分布图.结果如下1)鄱阳湖滩地分布有水生植物28科、56属、95种3变种,其中灰化苔草(Carexcineras-cens)、阿及苔草(C.argi)、草(Phalaris arundinacea)、获(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单性苔草(C.unisexualis)和针蔺(Eleochari valleculosa)7种植物为主要优势种;2)鄱阳湖滩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丛类型,其中灰化苔草群丛(C.cinerascens Ass.)和阿及苔草群丛(C.argiAss.)占优势,"荻+芦-灰化苔草群丛”(M.sacchariflorus+P.communis-C.cinerascens Ass.)次之;3)鄱阳湖滩地植被主要分布于该湖的南部和西部,2000年4月16日其总面积为1018.74km2,占鄱阳湖总面积的33.65%,其中单位面积生物量≥4000g·m-2的植被面积为444.53km2,分别占鄱阳湖总面积和滩地植被总面积的14.68%与43.63%;4)2000年4月16日全湖滩地植被总生物量为3.81×106t(鲜重),全湖滩地植被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735.93g·m-2(鲜重);5)滩地植被单位面积生物量与Landsat-ETM+4亮度值间的回归方程为y=-4897.11+87.68x(式中y为生物量g·  相似文献   

4.
花马湖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境内,面积约27.5km~2。湖中分布有水生高等植物82种2变种。花马湖水生植被可分为15个群丛,其中菱群丛、竹叶眼子菜群丛、金鱼藻+狐尾藻+菹草+苦草群丛较为重要。湖中水生植波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被带,各带均有相应的群丛分布。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湖泊水生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为全国多湖泊的省份之一,水生植被十分繁茂。影响湖泊水生植被生长、分布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湖水深度与透明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江苏湖泊水生植被的组成植物隶属30科,48属,共62种,可区分为挺水、浮叶、漂浮及沉水四类生活型植物。它们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在沿湖岸浅水处,形成挺水植物带,向湖心方向随着湖水变深,而为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漂浮植物因流动性大,通常不形成独立的植物带。各植物带内分别形成相应的植物群落,在两个植物带叠接处则形成混交的群落。江苏湖泊水生植被共有16个主要群落类型。本文对湖泊水生植被的经济用途作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邛海湖湿地水生维管植物种类及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邛海湖湿地现有水生维管束植物77种,隶属于25科50属.其中,蕨类植物5种,隶属2科3属;被子植物72种,隶属23科47属.从植物生态类型和生活型方面来划分,邛海水生维管束植物可分为湖区水生维管植物、河口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三种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湖泊的北面、西面和南面.区系分析结果表明,邛海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7种分布类型,其中以世界性分布型植物种最多.邛海湿地自然着生的水生植物群落破坏严重,挺水植物以上群落基本消失,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布区锐减,分布深度退缩,分布密度减小.针对邛海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该研究为邛海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位变化是影响水生植被生长的主控环境因子,研究其对不同水文管控模式子湖的水生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遥感云计算平台,以鄱阳湖自由连通子湖蚌湖、局部控制子湖大湖池为研究对象,采用像元二分法估算2000—2019年间水生植被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Sen+M-K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构建水位波动参数集,分析研究期间水位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文连通性子湖各水文参数与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 蚌湖的水生植被覆盖度更易受水位变化的影响,大湖池更稳定。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年份,水生植被呈斑状零星分布,较高的年份则呈环带状分布,且植被覆盖度由湖心至湖岸逐渐升高。蚌湖的水生植被覆盖度更易受水位波动率的影响,而大湖池的水生植被覆盖度更易受17 m特征水位水淹时长的影响。19 m特征水位水淹时长与蚌湖和大湖池的水生植被覆盖度均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蚌湖的水生植被变化趋势以稳定不变或轻微改善为主,而大湖池的水生植被变化趋势以稳定不变或显著退化为主。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水文连通性湖泊的水文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湖泊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武汉东湖水生植被及其恢复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2~1993年对武汉东湖三个主要湖区(郭郑湖、汤林湖和牛巢湖)水生植被的调查表明,该湖区共有水生植物32种,优势种为大茨藻、狐尾藻、苦草和菱。金鱼藻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植被类型可分为11个群丛,植被面积约为0.65km ̄2,总生物量为1236.39t(湿重),植被带状分布仅见于汤林湖北部和其他部分湖汊。汤林湖和牛巢湖水生植被正处于自然恢复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黄河三角洲贝沙植被、海滩涂植被、水生植被和低山丘陵植被4个自然植被类型,以及植物群丛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淤泥湖水生植被的天然恢复过程、群落组成、结构、功能与动态等进行了定位研究(1992 ̄1995)。该湖水生植物共有20科29属41种。4种生活型的植物种类在该湖均有分布,以沉水草本(15种)和挺水草本(13种)为多。8个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广布成分16种和东亚成分10种。群落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和层片结构。该湖共有8个群落类型;群落现存量3208.8g·^-2,全湖植被资源贮量为16365.2t。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是相对独立于鄱阳湖主体湖的一个区域,是国际重要湿地。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湖泊中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大量毁灭。通过1999年和2001年的植被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特大洪水干扰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999年湖泊水生植物的种类和生物量均低于干扰前的水平;2001年物种种类已经恢复,苦草(Vallisneria spp.)和黑藻(Hydrialla verticillata)的生物量已超过干扰前的水平,但其它物种的生物量仍较低,尚处于恢复的初始阶段。据此推断,物种问恢复速度的差异主要与物种的无性繁殖方式有关。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泊的植被恢复不同于温带和其它亚热带的湖泊,不经历轮藻(Chara spp.)作为先锋优势种的阶段,苦草和黑藻可以作为先锋种首先在湖泊中恢复。这可能与鄱阳湖作为通江湖泊其水位频繁波动、轮藻不易定居有关。研究显示,洪水导致的水生植物生物量下降和物种数目减少只是短期现象,湖泊水生植物能在几年内恢复到干扰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枯水期鄱阳湖子湖泊轮虫休眠卵空间分布的差异, 于2015年1月份, 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南深湖和白沙湖2个子湖泊进行取样调查。研究发现, 不同生境类型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 轮虫休眠卵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梯度性, 在洲滩植被区、泥滩区和积水区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逐渐减少。南深湖植被区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最高, 为(3.34±1.28) ind./cm3, 茭白中密度高达5.45 ind./cm3。不同水生植被生境中轮虫休眠卵的密度趋势为: 挺水植物>洲滩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不同水深区轮虫休眠卵的分布不具有明确的规律性。此外, 研究还发现轮虫休眠卵的密度与底泥的软硬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泥质越软, 轮虫休眠卵的密度越低。  相似文献   

13.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89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将西太湖(除东太湖以外的湖区)划分为9个区,采用点截法(point intercept method),于2002~2005年对各区水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种,分属于11科12属;水生植物总面积约10220hm^2,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64.58%;挺水植物约占0.29%;漂浮植物约占38.16%。各个种之间生物量差异显著,马来眼子菜、荇菜、芦苇的生物量在所有水生植物中居前3位。多样性分析表明,水生植物种类4a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种类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较大。水生植物呈环状分布在距湖岸5km以内的水域和部分岛屿周围,东岸和南岸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布区连续性好,且水草种类齐全。挺水植物种类单一,仅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一种,分布区域多限于水深小于1.6m的湖岸;沉水植物共有8种,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的分布频度最高,在西山岛周围水域逐年扩张,成为该区域的先锋种;漂浮植物3种,主要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为主,在七都水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表现出对水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为西太湖的3个优势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50种,其中水质下降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网养殖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对局部水域的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水生植物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种群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干旱对湖北省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断面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相结合,通过比较湖北省长湖2000年(干旱年)与1999年(非干旱年)的水生植物多样性,探讨了干旱对淡水湖泊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对长湖淡水湖泊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无影响,但可增加优势种数目(从12个至14个)。(2)干旱使长湖水生植物群丛数目从14个增加至18个,且能显著提高各群丛的Simpson与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3)干旱显著提高了长湖水生植被覆盖率与各群丛的盖度,并使全湖水生植被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与各群从单位面积生物量显著升高。(4)在干旱年(2000年),长湖挺水植被消失,但浮水植被面积与沉水植被面积显著扩大:分别从1999年的3.71%与41.32%上升至2000年的12.63%与53.84%(占湖泊总面积的百分比)。(5)干旱条件下淡水湖泊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明显加快:2000年7月菹草石芽萌发率、菹草幼株长度和野菱黄叶率显著高于1999年同期值。  相似文献   

15.
巢湖崩岸湖滨基质-水文-生物一体化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云峰  张彦辉  郑西强 《生态学报》2012,32(9):2960-2964
湖滨带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水生植物移种,还必须提供其适于生存的基质、水文等外部物理条件。基质作为水生植被的载体,既需要适宜的柔度,也要求一定的刚度。在巢湖崩岸湖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崩岸湖滨带生态退化的成因,研发了基质、水文、生物一体化修复技术,解决了水生植物在恢复生长时期受基质流失和水力切割影响的问题,为水生植物营造了适宜的水生环境。通过西北岸万年埠湖滨的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巢湖崩岸湖滨的生态修复提供一种生态型的、可工程化实施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全军  于秀波  钱建鑫  熊挺 《生态学报》2012,32(12):3656-3669
湿地植物和土壤是承担湿地诸多生态功能的主要基质和载体,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影响。湿地土壤影响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发育、形态和分布,湿地植物又影响土壤中元素的分布与变化。鄱阳湖湿地的植物和土壤的特征及由他们带来的候鸟栖息地价值都受到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湖泊水位不同频率和幅度波动的影响。研究鄱阳湖湿地植物和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为此,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对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梯度下分布的芦苇、南荻、苔草、虉草和刚毛荸荠5个优势植物群落中57个定点样方展开了月度植被调查并且对5个不同植物群落下的135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研究了鄱阳湖优势植物群落及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受湿地土壤元素分布特征、湖面水位波动及植物生长特性和土壤沉积及土壤养分的综合影响,呈现了沿水位和海拔梯度明显的条带状或弧状分布、从湖岸到湖心依次分布为:狗牙根群落、芦苇群落、南荻群落、苔草群落、虉草群落、刚毛荸荠群落,最后是水生植物。同时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特征也随季节性水位涨落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各元素含量特征受植物群落分布、水位波动规律及湿地土壤特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相对一致的分布规律,在0—20cm土壤层含量较高,20cm层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小,减小的速度先快后慢直至40cm层后趋于稳定;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及变化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植物群落下同种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并且各自随土壤深度和植物群落的变化呈现出层状、带状或弧状富集特征。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影响程度不同,苔草群落对各元素吸收和滞留能力最强、影响最大,刚毛荸荠群落对土壤营养元素影响最弱。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之间彼此有着强烈的影响,其中植株的重量和土壤的SOC、TN及TP含量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TK含量则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植株的重量和高度与土壤地下水埋深也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兴凯湖的水生植被及其生态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论述了小兴凯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其在湖泊淤积和渔业中的作用。该湖属老年期湖泊,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25科56种,优势种为竹叶眼子菜、荇菜、芦、菰等。植被类型可划分为沉水植被、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等三个亚型,包括12个主要植物群丛。全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湿重)为196380吨;以植物现存量计算,草食性鱼类的年生产力应为78.75吨。由于水生植物大量繁殖,为减缓湖泊的垫平作用,可适量放养草食性鱼类,控制住水生植物的过量繁殖;同时引种一些经济水生植物,压住水中杂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Extensive ephemeral wetlands at Poyang Lake, created by dramatic seasonal changes in water level, constitute the main wintering site for migratory Anatidae in China. Reductions in wetland area during the last 15 years have led to proposals to build a Poyang Dam to retain high winter water levels within the lake. Changing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system will affect waterbirds dependent on water level changes for food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We tracked two goose species with different feeding behaviors (greater white‐fronted geese Anser albifrons [grazing species] and swan geese Anser cygnoides [tuber‐feeding species]) during two winters with contrasting water levels (continuous recession in 2015; sustained high water in 2016, similar to those predicted post‐Poyang Dam),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water level change on their habitat selection based on vegetation and elevation. In 2015, white‐fronted geese extensively exploited sequentially created mudflats, feeding on short nutritious graminoid swards, while swan geese excavated substrates along the water edge for tubers. This critical dynamic ecotone successively exposes subaquatic food and supports early‐stage graminoid growth during water level recession. During sustained high water levels in 2016, both species selected mudflats, but also to a greater degree of habitats with longer established seasonal graminoid swards because access to tubers and new graminoid growth was restricted under high‐water conditions. Longer established graminoid swards offer less energetically profitable forage for both species.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suitable habitat and confinement to less profitable forage by higher water levels is likely to reduce the ability of geese to accumulate sufficient fat stores for migration, with potential carryover effects on subsequent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igh water levels in Poyang Lake should be retained during summer, but permitted to gradually recede, exposing new areas throughout winter to provide access for waterbirds from all feeding guilds.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of aquatic macrophytes have been studied in oligotrophic Lake Kalgaard, Denmark. The vegetation is dominated by isoetid species, w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bout 40% of the lake bottom) compared to emergent and floating-leaved macrophytes (about 4%). Littorella uniflora dominates at depths of 0–2 m and Isoetes lacustris from 2.0 to 4.5m. Within the colonization area the mean midsummer biomass of Littorella is 112g organic dry weight m−2 and that of Isoetes, 66 gm−2. The total biomass of these two species constitutes 99% of the biomas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The perennial Littorella shows only small seasonal biomass variations. The vegetational biomass, the above-ground fraction of the biomass, and the weight of individual plants all increased with the organic content of the sediment at water depths from 0 to 0.75 m.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stitial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extractable inorganic nitrogen, and exchangeable inorganic phosphorus increased, thus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an increasing organic content of the sediments at this low level creates a physiologically richer medium for the plants.
The isoetid growth form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chemical environment of oligotrophic, softwater l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