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声研究介绍—国内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声研究介绍──国内外综述俞清,刘如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综述,鸟,鸣声对于鸟类学工作者来说,熟知鸟类的鸣声及对鸣声研究和分析的方法,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在不同专业的学者眼里,鸟类声学的研究内容各不相同:解剖学家对鸟类的发声器...  相似文献   

2.
分析鸟类鸣声能为研究鸟类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提供重要信息。鸟类鸣声的地理变异能影响鸟类的性选择,进而导致不同地理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从而促进地方种群(或亚种)的分化,乃至新种的形成。在鸟类系统学研究中,鸣声回放实验是研究物种分化并衡量分类地位的一项重要研究手段。本实验以武汉地区大山雀(Parus major minor,隶属于minor亚种组)为实验对象进行鸣唱回放实验,观测其对来自欧亚大陆西部及北部各地的major亚种组和来自我国各地的minor亚种组大山雀鸣唱回放的反应,探讨实验对象能否区分来自上述两个不同亚种组的鸣唱,从而推断两亚种组之间是否存在足以导致识别障碍的鸣声分化,以致产生行为上的生殖隔离。本实验共测试了24只雄性大山雀,每个亚种组的鸣唱各回放给12只个体,通过记录不同行为反应指标来衡量每只受试个体的反应程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受试大山雀对major和minor亚种组鸣唱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对同为minor亚种组的鸣唱反应程度激烈,而对major亚种组鸣唱的反应微弱甚至大多无反应。由此认为,大山雀major和minor亚种组之间存在显著的鸣声分化,已达到能形成配对前生殖隔离的程度,从而一定程度上支持将大山雀拆分成不同种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的鸟声学发展俞清,刘如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对于鸟类学科学工作者来说,熟知鸟类的鸣声、对鸣声进行研究和分析,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鸟类的呜声即鸟的语言,有很多含义,如在喜悦、悲伤、求偶、取食、入侵、占区防御、飞行、营巢时都会发出...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鸟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张征恺  黄甘霖 《生态学报》2018,38(10):3357-3367
我国的城市鸟类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市鸟类学也有了较快发展。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城市鸟类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城市"和"鸟类"为主题词检索了1950—2015年间发表的文章,筛选获得128篇文章,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综述。结果显示,城市鸟类学发表文章数量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增加,由1981—1990的年均0.7篇跃升至2011—2015年的年均11.6篇。研究地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的57个城市。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城市鸟类的群落结构和分布、影响城市鸟类的主要环境因素和城市鸟类的保护实践。综述发现,不同城市环带位置,城市中不同生境组合会影响城市的鸟类群落结构;不同尺度上的环境因素会对鸟类的分布、繁殖、觅食和生理情况产生多种影响,而城市化是影响这些环境因素的主要驱动力;鸟类栖息地规划以保护城市中自然栖息地,增加其景观连通性促进鸟类保护,鸟类招引技术主要通过补充巢资源和食物资源促进鸟类保护。然而,由于资源限制,有关城市鸟类的长期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已有研究中城市鸟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也鲜有涉及。为此,对我国城市鸟类学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展望,城市鸟类学研究应加强城市绿地鸟类招引措施的生态影响研究,进一步发掘城市鸟类的自然体验与环境教育价值,并促进民间爱好者参与长期系统性城市鸟类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鸟类鸣声地理变异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鸣声在鸟类的通讯和性选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鸣声地理变异广泛存在于鸟类中,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近缘种的分类和演化历史.鸣声地理变异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是某一因素起主导、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有奠基者效应、鸣声漂变、遗传差异、性选择、生境等.年际间鸣声的稳定性和种群内鸣声的变异性,是鸣声地理变异研究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鸣声学习和扩散机制来研究鸣声地理变异,可能是将来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高噪音环境中生存的动物,发出的声信号会与噪声的频率、振幅和时间等重叠,使动物声信号的传播效率降低.鸟类主要靠鸣声通讯,鸣声传播效率下降会影响鸟类个体间识别、配偶关系、领域防卫、种群密度、群落结构等.本文综述了城市噪音、自然噪音等环境噪声对鸟类鸣声的影响以及鸟类的适应对策,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关注噪音对鸟类的影响,并展望了本领域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柳莺属鸟类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柳莺属(Phylloscopus)是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地区的小型食虫鸟类,目前全世界已知66种,其中约50种见于亚洲。该属鸟类外部形态十分相近且同域分布种数较多,历来是鸟类分类学中的研究难点及热点。2003年贾陈喜等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分布于我国的柳莺属鸟类新种及相关分类学变动,涉及3个新描述种和9个由亚种提升的种,共计30种26亚种。2003年以来关于柳莺属鸟类的分类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同时我国境内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分布记录。综合最新的文献及分布资料,整理得知我国现有柳莺属鸟类41种31亚种,与2003年的状况相比已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描述种方面,德国学者Martens等2008年描述了黄腹柳莺(P.affinis)种组中的一新种———华西柳莺(P.occisinensis);2010年瑞典学者Alstrm等报道在越南和老挝地区新发现的灰岩柳莺(P.calciatilis)已被证实在我国有分布;亚种提升为种方面,如日本柳莺(P.xanthodryas)自极北柳莺(P.borealis)中独立,冠纹柳莺(P.claudiae)和西南冠纹柳莺(P.reguloides)分开等;分类地位再评议方面,如灰头鹟莺(Seicercusxanthoschistos)实为灰头柳莺(P.xanthoschistos)等;新分布纪录方面,如欧柳莺(P.trochilus)在内蒙古达里诺尔湖地区发现确切记录等。现今对柳莺属鸟类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已明显呈现出传统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声谱分析及野外鸣声回放实验等新老技术手段相整合,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问题的局面。中国是世界柳莺属鸟种分布最多的国家(其中有9种仅在或主要于我国境内繁殖),但我国鸟类学者关于该属鸟类的研究工作并不多见。柳莺属鸟类在分类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鸟类学工作者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国鸟类的DNA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鸟类分类是鸟类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近年来分子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鸟类分类学和鸟类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给传统的系统分类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Tautz等于2002年首先提出运用DNA序列作为生物分类系统的主要平台,即DNA分类学(DNA Taxonomy).而Hebert等于2003年则首次提出了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的概念,并对其物种分类和鉴定意义予以肯定,建议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COI)的特定区段来做DNA条形编码的基础.在鸟类DNA分类方面,国内学者应用线粒体基因Cut b,COI,c-mos,c-myc,12s rRNA,16s rRNA,ND2,ND3,CR,RAG-1以及核基因myoglobin introⅡ等不同片段对很多类群进行了分类探讨和系统发育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鸡形目及雀形目鸟类.中国是鸟类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近年来很多亚种、种及以上分类阶元依然存在问题,因此,中国鸟类物种的分类地位、系统发育与演化关系等依然有很多问题等待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基于COI的鸟类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有了一些报道,但是真正的DNA条形码工作尚需继续、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中国鸟类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利用在线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了1991-2010年间发表的与鸟类有关的文献,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鸟类学研究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鸟类学研究发展很快,专业研究人员数量在1991-2010年间增长了近四倍,在国际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数量近几年年均增长25%;论文数量占世界的比例已经由1991-2000年的0.46%上升到了2001-2010年期间的1.53%,世界排名由第27位上升至第16位,并且研究领域更加多元化,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在鸟类系统发育与演化、合作繁殖和婚配、禽流感、巢寄生等领域的许多成果开始在国际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在古鸟类以及雉类和鹤类等濒危鸟类的保护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从整体而言,中国鸟类学研究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对中国鸟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需要更加关注鸟类的生活史对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鸟类的影响、鸟类迁徙、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规范鸟类研究及数据保存和处理的方法,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刘阳  张正旺 《生态学报》2008,28(4):1354-1365
扩散是生物个体之间相互远离的单线性运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对种群的分布、动态及遗传结构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扩散有出生扩散和繁殖扩散等主要形式.动物发生扩散的主要原因包括:避免近亲繁殖、减少竞争、改变繁殖地点等.近年来,扩散已经成为鸟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评述了鸟类扩散行为的性别差异、体质对于扩散的影响,阐述了扩散的基本过程及栖息地选择、长距离扩散等内容,同时介绍了环志标记、无线电遥测、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鸟类扩散的主要方法.展望了鸟类扩散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将成为扩散生态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未来研究将更加重视对鸟类扩散理论问题的探讨,而对鸟类扩散行为的研究成果也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