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栖居地和越冬时期长耳鸮的食物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3—2006年连续3个冬季北京城区和城郊越冬长耳鸮的食团,研究了长耳鸮食物组成的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每月收集1次长耳鸮食团,通过其内容物分析长耳鸮食物中的猎物种类和数量构成。结果表明:城区和城郊两地长耳鸮3种主要猎物中蝙蝠的被捕食率分别为41.6%和43.0%,鼠类为27.5%和39.4%,鸟类为30.7%和18.9%;城区和城郊长耳鸮的食物构成在2004—2005年与2005—2006年的冬季存在显著差异,初冬和冬末的食物构成差异也呈显著水平;同区域的长耳鸮食物构成在年度间和不同越冬时期皆存在显著差异;两地越冬长耳鸮捕食猎物比例的差异与生存环境中猎物资源的可获得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区越冬期长耳鸮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2011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越冬长耳鸮(Asio otus)的食性进行分析。3年累计收集长耳鸮食团683份,辨认出1 132只猎物。分析结果表明,长耳鸮在冬季共捕食小型哺乳类6种,鸟类2种。小家鼠(Mus musculus)是最常见的食物,占总捕食量的53.45%。小型哺乳类是长耳鸮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出现的总频率为88.16%,以生物量计,小型哺乳类占食物构成的95.13%。长耳鸮的食物组成年度间差异显著,与当地猎物资源多样性和可获得性密切相关,表明长耳鸮可能采用机会主义者的捕食策略。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区越冬长耳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采用食团分析法对北京市区内天坛生物制药厂和国子监公园内栖息越冬的长耳鸮(Asiootu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天坛生物制药厂长耳鸮的食物中啮齿类占41.0%,翼手类占29.5%,鸟类占29.3%,食虫类占0.2%;国子监长耳鸮的食物组成中翼手类占53.8%,啮齿类占21.5%,鸟类占24.7%。翼手目主要种类有山蝠(Nyctalus noctula)和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等。长耳鸮三类主要食物所占比例的逐月变化显示,翼手类所占百分比不断上升,啮齿类所占比例先上升而到翌年1、2月开始下降,鸟类所占百分比一直在下降。蝙蝠大量出现于温带冬季鸮类的食物中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2012—2013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的食性进行分析。共分析343个纵纹腹小鸮食团,鉴定出353个猎物。以个体计,当地纵纹腹小鸮主要取食小型哺乳动物,占95.18%,其次为鸟类,占3.97%,也取食少量昆虫(0.85%)。生物量贡献则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占99.35%。纵纹腹小鸮在夏季和冬季就可鉴定的取食动物种类比例组成而言,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2.27,df=4,P0.01)。冬、夏两季纵纹腹小鸮取食哺乳动物的平均胫骨长度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来看,纵纹腹小鸮取食哺乳动物的胫骨长度平均为19.45 mm±5.84 mm(n=194),主要取食Ⅱ级(10.01 mm~20.00 mm)和Ⅲ级(20.01 mm~30.00 mm)的猎物(分别为46.39%和48.45%)。保护区纵纹腹小鸮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以夏季最高(2.583),冬季最低(0.949)。研究结果表明纵纹腹小鸮是机会主义捕食者,根据生境中食物的可获得性改变食性。  相似文献   

5.
在巴基斯坦对仓鸮食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连续3年在6个地区搜集的2 360个仓鸮回吐食物团,发现其食物主要是小型哺乳动物(95.6 %)。其中,家(Suncus murinus)有最高的比例,达65.6%(冬季最多78%,夏季最少27%)。就生物量而言,小型哺乳动物占仓鸮食物总生物量的99% 。  相似文献   

6.
长耳鸮越冬栖息地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越冬长耳鸮种群数量和习性的长期观察及其越冬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总督署博物馆虽地处保定闹市中心,但由于其建筑格局等因素影响,院内噪声值、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物微粒的含量明显低于院外;博物馆院内种植有多株高大的常绿乔木,为长耳鸮提供了良好的栖息、隐蔽场所;越冬长耳鸮种群数量的变动与温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在总督署博物馆大院内越冬栖息的长耳鸮数量有较大波动,且有下降趋势,这与总督署博物馆的改建、游客数量增多、食物短缺及冬季气温升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长耳鸮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耳鸮(Asio otus)是重要的森林益鸟,是鼠类的天敌。1988年和1989年两年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山地阔叶林中对其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简报如下。 一、数量变化及活动规律 长耳鸮为留鸟。我们在 30公顷和 10公顷的样地中,采用 50×50米的方格法(Holmes and Sturges,1975;Holmes et al.,1979a)对数量的年度变化作了调查。繁殖季节(3—7月),1988年为1.5只/公顷,1989年为2.0只/公顷;非繁殖季节(8—2月)由于样地内繁殖的长耳鸮雏鸟出飞,井活动分散而范围较广,因此数量较低,1988年为0.5只/公顷,1989年为0.75只/公  相似文献   

8.
长耳鸮越冬的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耳鹗又名长耳木兔、长耳猫头鹰,因嗜食鼠类而有益于农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长耳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迁徙习性,每年的秋季,离开繁殖地(我国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至新疆等地)南迁,旅经华北广大地区,冬季几乎遍布全国.河北省东部山麓平原、平原和低平原地带都有长耳鹗越冬种群的分布,其中以在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大院内集群越冬的种群数量最大,1985年12月28日的集群数量曾达298只.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鱼类群落同功能种团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11年5月、8月、10月和12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莱州湾海域鱼类同功能种团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全年调查共渔获鱼类49种,全部为硬骨鱼类。根据鱼类的摄食习性,调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杂食性种团和碎屑食性种团共7个同功能种团,其中底栖动物食性种团种类数最多(14种),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次之(12种)。碎屑食性种团生物量在全年处于第一优势地位,占32.8%;其次为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占31.6%;再次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占25.0%。同功能种团多样性(HFD)和种类多样性(Hs)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冬季达到最低值;两者关系使用指数方程拟合效果最佳。浮游动物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为3.71、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83、底栖动物食性种团为3.43、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75、游泳动物食性种团为3.86、杂食性种团为3.73、碎屑食性种团为3.34。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目前莱州湾碎屑食性种团比例明显上升,游泳动物食性种团比例大幅下;底栖动物食性种团和游泳动物食性种团的平均营养级明显下降,碎屑食性种团平均营养级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0.
长耳鴞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至1985年5月对长耳鹗进行了繁殖生态的研究。长耳鹗的巢为落叶松或油松林中的喜鹃弃巢,附近仃村庄、河流、小溪。4月中旬产卵4—7枚,孵化期14一16天。育雏期45—50天。长耳鹑的食物以鼠类为主,如黑绒姬鼠、棕背鼤(鼠平)、大林姬鼠、大仓鼠、褐家鼠等,占食物总量的91%。一只长耳鹗每年可吃掉1625一1650只鼠,一对长耳鹗可保护462—471亩松林免遭鼠害,对预防人类某些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十日龄以后喂全鼠,昼夜喂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