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4.
对采自草甸、灌丛和弃耕地3 种类型栖息地共27 个甘肃鼠兔草堆的研究结果表明, 每个草堆干重在23.8~984.2 g 之间, 平均184.2 g , 总计含有26 种双子叶植物和一些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分析显示, 草堆大小(食物重量) 与栖息地植被类型无关。在贮存干草堆时, 甘肃鼠兔对不同植物成分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其中,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分别占总重量的8.06 %和84.61 % , 与它们各自在栖息地中的生物量百分比51.76 %和39.57 %形成鲜明对照。甘肃鼠兔对植物种类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栖息地植被类型的影响, 但最喜食的几种植物却基本不变, 它们是美丽风毛菊、棘豆、麻花艽、禾草、线叶龙胆。人工去除栖息地中的干草堆后, 甘肃鼠兔种群越冬存活率从对照样地的51.84 %下降到21.33 % , 表明草堆食物对其成功越冬有一定正效应。野外观察证实, 甘肃鼠兔的鸣声不及同域分布的高原鼠兔发达, 但前者具有贮存食物越冬的习性, 而后者却不贮存越冬食物, 此结果不支持“鼠兔类动物建立草堆的行为与鸣声行为平行发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6.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食物资源维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作者于1993年在青海省刚察县年诺索玛地区发现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达乌尔鼠兔(0.daurica)在布哈河谷二阶同域且重叠分布之现象,并从这两种鼠兔的食物资源利用出发,研究了其生态位关系问题。在食物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PS),高原鼠兔为0.4744,达乌尔鼠兔为0.4964,即它们具有相近似的生态位宽度。这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在食物资源谱维上的重叠值(FT)为0.809 相似文献
7.
动物生长数学模型的研究是生态学和遗传学理论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广泛地研究T动物生长过程(Wemouth等,1930; Laird, 1964, 1965a, 1965b, 1966a, 1966b; Laird等,1965; Laitd等,1967; Kidwell等1969)。高原鼠兔(Ochotona curxoniae)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消费者之一(刘季科,1982),定量地探讨其体重生长规律,是估计种群的生物生产量和能量动态必不可少的资料。有关自然条件下,高原鼠兔体重生长的研究,还尚乏报道。本文旨在报道其自然种群中,个体平均体重生长的逻辑斯蒂一指数饱和(Logistic-exponential saturation)动态数学模型,为分析高原鼠兔种群生产量动态提供子模型,亦为科学地制订管理该鼠种的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9.
高原鼠兔松果腺褪黑激素含量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然光照条件下,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松果腺褪黑激素(Melatonin,MLT)含量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P<0.001,夜间组含量均值与白天组含量均值差异显著性比较)。在2月份的实验中,对18只鼠兔(体重122—164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2.00,09.00,12.00,18.00,22.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56—64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13—170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24.00时。在10月份的实验中,对60只鼠兔(体重102—153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3.00,06.00,09.00,12.00,15.00,18.00,21.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77—119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39—505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03.00时。将2月份和10月份高原鼠兔松果腺MLT含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10月组显著高于2月组(P<0.05)。结果表明,该动物的松果腺本身对光周期具有敏感性,它能够感知环境光周期的变化,成功地完成神经内分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高原鼠兔室外体重生长的分段Logistic-指数饱和模型W(t)=K/{1 {[K—W(t0)]/W(t0)exp{-[r1(t-t0)]}t≤tc;W(t)=W.-exp{-r2(t-tc)}[Wa-W(tc)]t≥tc,其中W(t)是在时刻t鼠兔的体重,K是体重饱和量,r1和r2是体重的瞬时增长率,tc是转变点,W(t)在t=tc连续。利用非线性模型的正割法(DUD,Doesn'tusederivatives),可同时确定模型的所有参数(包括转变点tc在内)。并分别得到描述高原鼠兔室外体重生长动态的模型为高原鼠兔(室内)体重生长的分段直线-直线-对数-指数饱和模型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高原鼠兔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怍了初步探讨:1. 高原鼠兔的松果体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 包括深、浅两部分, 两部分的细胞构筑及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由松果体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微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松果体细胞有明、暗两种,两种细胞胞质内均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游离核糖体,还可见极少数微管和脂滴等。2. 松果体细胞内囊泡、微管和突触带的数量与细胞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3. 松果体分泌物主要通过二种方式释放:(1)通过扩散和胞吐作用,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血管周隙;(2)分泌物直接进入第三脑室。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遗传及白化现象的生化成因。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的白化性状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性状,白化成因在于白化鼠兔体内不能产生足量的黑色素。文中还对白化鼠兔的有关特征和野生色鼠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光照和温度对高原鼠兔褐色脂肪组织产热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测定了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在驯化2 周后( 分4 种处理: 23 ℃,16 L:8 D; 23 ℃, 8 L:16 D; 5℃,16 L:8 D 和5 ℃, 8 L:16 D) 褐色脂肪组织(BAT) 的蛋白含量、线粒体蛋白含量和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低温或短光照可刺激这些指标的增加; 最高值出现在低温加短光照组。说明在季节性驯化过程中, 光照和温度协同作用, 以诱导动物的产热调节。这与高原鼠兔群居性差、不筑巢的行为习性、栖息于开阔的矮蒿草草甸以及高寒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多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2002年4月至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高原鼠免的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高原鼠兔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4月下旬和5月为繁殖高峰期,雄性的睾丸重而饱满,雌性的怀孕率最大。雄性成体的体重和睾丸重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具有显的差异,在4月11日至5月10日、6月11日至7月10日体重和睾丸重之间呈显正相关。雌性怀孕早期胚胎数与临产前胚胎数没有显差异,未发现胚胎吸收现象;同时,胚胎数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存在显差异。采用种群统计学中同生群的划分方法,将5~8月份出生的幼体依次记为L1、L2、L3、L4。在出生后20天内L1、L2幼体存活率明显高于L3、L4;在从出生50天至80天期间L4的存活率显高于L2。当年出生的雌雄幼体在发育上存在不同步现象,当年出生的雌性幼体性成熟早,有的可以直接参加繁殖,但当年出生的雄性幼体却无此现象。结果表明:在海北地区,经过综合治理后,高原鼠兔的生境发生改变,其繁殖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即,减少每次繁殖活动的投入,增加繁殖次数,延长繁殖时间。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过多被认为是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4月,在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开展了高原鼠兔不育控制实验。为了解3种不育剂(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对高原鼠兔和土著鸟类的影响,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8-9月调查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鸟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投药次年,炔雌醚能显著降低高原鼠兔各群数量,而对鸟类多样性和物种数均无显著影响;炔雌醚组白斑翅雪雀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棕颈雪雀的数量显著高于EP-1组。因此,炔雌醚能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对土著鸟类多样性影响较小。使用炔雌醚开展不育控制是高原鼠兔种群管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种群密度对高原鼠兔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于2003 年在野外条件下,通过比较不同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种群增长、4 种类固醇激素水平和肾上腺重量的变化,探讨种群密度与其内分泌水平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最高密度的种群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增长最大,在最低密度种群内种群密度增长最小。繁殖盛期时高密度种群内雄性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显著高于低密度种群内个体,肾上腺重量在不同密度种群间也有显著差异,而血浆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均未表现出种群密度间的显著变化。整个繁殖期内,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皮质酮水平和肾上腺重量呈现不一致的季节变化模式,高密度种群内繁殖盛期和中期显著高于其它繁殖时期,低密度种群内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密度种群内高原鼠兔的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具有相似的模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种群密度相对较低的自然情况下,高种群密度不能使高原鼠兔产生强烈的社群应激,从而限制其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7.
18.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一种严格营地下生活的鼠类,其形态、行为及生理特征均与地面鼠不同。为探讨甘肃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机理,本研究采用血象指标测定方法,对甘肃鼢鼠低氧适应前后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各血象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甘肃鼢鼠低氧适应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升高,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下降。与地面生活的啮齿动物低氧适应后血象相比,甘肃鼢鼠红细胞数量多,红细胞压积大,血红蛋白浓度高,红细胞膜表面积大,血红蛋白的利用率较高,可能是对低氧环境适应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骨骼中Fe、Cu、Zn、Mn、Cr、Ni、Co、Mo、Cd、As、Pb、F、Al等13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全骨中13种元素含量依次为Al>Fe>Zn>F>Mn>Cu>Pb>As>Cr>Co>Ni>Mo>Cd;同一元素在不同骨骼分布不均,头骨最丰富,除Zn、Mn外,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骨骼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3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Zn-Pb、Mn-Cd、As-Pb3组呈显著负相关(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