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腺癌及良性乳腺组织p185和p16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了 37例良性乳腺组织 (非上皮增生组 17例、上皮增生组 2 0例 )和 5 9例乳腺癌组织中癌基因蛋白 p185和抑癌基因 p16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非上皮增生组、上皮增生组和癌的p185阳性率分别为 0 %、15 %和 47%(p <0 0 1) ;p16阳性率分别为 41%、30 %和 34%。p185和p16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乳腺癌早期的 p185过表达和p16失表达率高于浸润性导管癌。两者的阳性率均随组织学级别的增高和瘤体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 ,但 p >0 0 5。淋巴结转移组的p185阳性率 ( 6 4%)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32 %) ,p <0 0 5。表明 p185过表达和p16失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p185是乳腺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朱明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5,(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乳腺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和雌激素受体的状态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32例中p53蛋白阳性18例,阳性率56.3%,18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者阳性13例(72.2%)3而14例无转移者阳性5例(35.7%)二组阳性率差异显著(PMO.05)。32例中雌激素受体阳性17例,18例伴转移者阳性8例(44.4%);14例无转移者阳性9例(64.3%)。结果表明,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结合雌激素受体的检查,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一个有价值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p53蛋白过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53 在肝癌细胞中的变化, 本实验对38 例人肝细胞癌组织p53 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并与其临床和病理观察进行了比较研究。免疫组化检查显示, 15例肝癌组织p53蛋白免疫染色阳性, 其突变率为39.5% (15/38)。比较表明, 肝细胞癌p53 蛋白的过度表达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 而与肝癌的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 在高分化肝癌中其阳性率为9.1% (1/11), 在中分化肝癌为22.2% (2/9), 在低分化肝癌则高达66.7% (12/18)。因此, p53 蛋白检测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至今为止对其的诊断、病理机制、治疗及预后已有一定的了解.一部分科学家的对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53在其发病机理、治疗、预后中的作用的探讨.p53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肿瘤抑制基因,它所编码的转录蛋白因子主要调节一系列与细胞周期抑制、衰老、凋亡、DNA的修复、新血管生成的反应相关的基因.主要就近几年对乳腺癌的研究中,p5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p53做为分子标记在诊断和预后的意义,它的突变和等位基因的性质,以及以p53为基础的各种治疗手段中其与药物及其他基因最新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食管鳞癌p53、c-erbB-2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p53、c-erbB-2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研究181例食管鳞癌中p5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正常食管粘膜均无p53、c-erbB-2蛋白的表达。47%食管鳞癌出现p53表达,p53阳性病例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出现p53表达,p53阴性病例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亦为阴性。p53阳性表达率与患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TNM分期无关,且与预后无关。51.4%食管鳞癌呈现c-erbB-2蛋白表达,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无c-erbB-2表达。c-erbB-2阳性率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关,c-erbB-2阳性表达预后较差。结果提示,p53表达在食管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erbB-2表达在食管鳞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进行p53、c-erbB-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对食管鳞癌进行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L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 erbB 2和 p5 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15 2例乳腺癌组织和 4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LRP、C erbB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水平 ,并将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 15 2例乳腺癌组织中LRP、C erbB 2和 p5 3阳性例数分别为 12 2 ( 80 2 % )、 10 2 ( 67 1% )和 69( 45 4% ) ,乳腺对照组织LRP阳性 2 2例 ( 5 5 0 % ) ;乳腺癌组织LRP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 χ2 =10 70 9,P <0 0 1) ,并与C erbB 2 ( χ2 =12 44 0 ,P <0 0 1,γ =0 2 9)和 p5 3 ( χ2 =8 5 0 0 ,P <0 0 1,γ =0 2 5 )表达呈正相关 ;在淋巴结转移组LRP阳性 62例 ( 88 6% ) ,无转移组阳性 60例 ( 73 2 % ) ,LR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 χ2 =5 65 4,P <0 0 5 ,γ =0 19)呈正相关。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LRP阳性组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组 ( χ2 =7 0 92 ,P <0 0 1)。结论 C erbB 2和p5 3可能诱导LRP表达上调 ,LRP表达可能与腋淋巴结转移、缩短常规化疗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8.
9.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ABC法对62例大肠癌区、癌移行区及癌旁区组织内P53和PCNA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53蛋白在大肠癌区阳性率占61.3%(38/62)、PCNA蛋白阳性率占71.0%(44/62)、阳性结果均位于癌细胞核内,P53蛋白阳性的癌细胞,少部分为核浆型。P53及PCNA蛋白联合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及发展相关密切,并互相协同致癌,对大肠癌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影响较大,为大肠癌病变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信息,对手术切除缘范围和评估大肠癌转移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乳腺癌中癌胚抗原(CEA)与p53、nm23—H1蛋白表达和部分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乳腺癌CEA与p53和nm23-H1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其它病理指标亦进行了比较。结果:82 例乳腺癌中,CEA阳性67例(82%),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显的负相关(P<0.05),而与nm23-H1蛋白的表达则呈显的正相关(P<0.05);同时,CEA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体积显相关(P<0.05),即分级越高或肿瘤越大,CEA阳性表达率越低;而与患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坏死程度无关(P>0.05)。综合分析推测:CEA可能是乳腺癌一种高分化肿瘤标志,并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潜能有一定的关系,与其它指标联合应用在判断乳腺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观察 nm2 3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L SAB法检测 15 2例乳腺癌 nm2 3、ER、 PR、 P5 3和 PCNA的表达水平 ,比较 nm2 3 的表达对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1)在淋巴结转移组 nm2 3表达例数 32例 (4 5 .7% ) ,无转移组表达 40例 (4 8.8%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在 PCNA高指数表达组 nm2 3 阳性 42例 (6 0 .9% ) ,低指数表达组 nm2 3阳性 30例 (36 .1%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χ2 =9.2 39,P<0 .0 1) ,且 PCNA与nm2 3 两因素呈正相关关系 (γs=0 .30 4,P<0 .0 1) ;(3)临床病理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而 nm2 3 对患者生存期无影响。结论 :nm2 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既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 ,也不能提示较长的生存期 ,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活跃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证明 p5 3和 bcl- 2癌基因蛋白的反向关系 ,我们用 SP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观察了 p5 3、 bcl- 2、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人乳腺癌细胞系 MCF7和 MDA- MB2 31中的表达情况 ,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阳性反应物进行定量。结果 :MCF7细胞表达 ER和 PR,而 MDA- MB2 31细胞不表达。二个细胞系均表达 p5 3,但 MCF7光密度 (OD)值为 0 .10 0 9± 0 .0 14,而 MDA- MB2 31细胞为 0 .16 78± 0 .0 42 ,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P<0 .0 0 0 1)。二系细胞均可见到 bcl- 2阳性物质 ,但 MCF7表达的 OD值为 0 .10 45± 0 .0 2 0 8,而 MDA- MB2 31细胞仅为 0 .0 5 2 5± 0 .0 113(P<0 .0 0 0 1)。表明 bcl- 2的表达与 ER及 PR的存在有很强的相关性 ,并且与 p5 3的表达呈明显的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散发性大肠癌组织及粪便脱落细胞p53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肠癌组织及粪便脱落细胞中 p5 3蛋白表达对大肠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采用 S- P法对 38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中的 30例患者的粪便脱落细胞 p5 3蛋白进行检测。大肠癌组织中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9.47% (15 / 38) ,p5 3蛋白阳性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 (P>0 .0 5 )。粪便脱落细胞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6 .6 7%(11/ 30 ) ,脱落细胞与相应患者的癌组织中的 p5 3表达一致率为 83.33% (2 5 / 30 )。表明粪便中脱落细胞 p5 3蛋白的表达忠实反映了相应癌组织的 p5 3突变情况 ,对其检测有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及筛查的无创分子途径。同时表明粪便中脱落细胞核保持了肿瘤抗原决定簇的主要结构及生物特征 ,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可行的 ,为进行脱落细胞核其它肿瘤标志物或其它生物研究奠定了可行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人卵巢囊腺癌,交界性囊腺瘤和良性囊腺瘤中细胞增殖周期调控因子p16和cy-clinD1的表达和意义。结果表明,在卵巢囊腺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5%。明显低于良性囊腺瘤(95%),染色强度大部分为弱阳性或阳性( ),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0%,明显高于良性囊腺瘤(25%),染色强度大部分为阳性( ),强阳性( )。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卵巢囊腺瘤恶性程度的降低而升高。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卵巢囊腺瘤恶性程度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p16蛋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cyclinD1蛋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这一细胞增殖这一细胞增殖调控机制,可能与卵巢囊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70例维吾尔族和40例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32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及Evision二步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BRCA1突变的14个新位点。(2)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0%,其中22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为31.82%,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P<0.01)。(3)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中发现11例BRCA1基因核苷酸多态性位点。(4)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新疆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且BRCA1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具有P53阳性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淋巴结转移率高的趋势,这些特点有可能为基因检测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urvivin,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5例胃癌组织Survivin,P53,CD3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77%(46/6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62%(42/65)。Survivin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urvivin表达与P53的表达密切相关(r=0.413,P〈0.01)。Survivin阳性表达组织中的MVD值为103.04±15.06,阴性组为81.89±12.15,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P53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的MVD值为105.83±15.06,阴性组为81±12.71,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Survivin和P53突变对凋亡的抑制的协同作用及其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组织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对70例乳腺癌组织PTEN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乳腺良性肿瘤均见PTENmRNA和蛋白表达,其阳性率为(100.0% 15/15);70例乳腺癌组织中PTEN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阳性率分别为51.4%(36/70)和47.1%(33/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基因表达下调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的大小和ER、PR状况无关.乳腺癌PTEN mRNA表达检测结果与PTEN蛋白相似.结论乳腺癌中存在PTEN基因表达异常,PTEN表达下调与乳腺癌的进展、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