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报道了贵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弥勒苣苔属(Paraisometrum W.T.Wang).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弥勒苣苔(P.mileense W.T.Wang)一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在贵州省为首次记录.本文对该种进行详细描述,重新确定了该种花冠的颜色为黄色,并提供了野外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喜鹊苣苔属(Ornithoboea Parish ex C.B.Clarke)一新记录种——雷氏喜鹊苣苔(O.lacei Craib),该种与滇桂喜鹊苣苔(O.wildeana Craib)近似,其区别特征在于花冠下唇裂片顶端凹陷,退化雄蕊3。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一新属即方鼎苣苔属Paralagarosolen Y. G. Wei 和一新种方鼎苣苔P. fangianum Y. G. Wei。方鼎苣苔属与细筒苣苔属Lagarosolen W. T. Wang近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花筒细筒状,不肿胀,柱头2;不同点是方鼎苣苔属叶基部有时盾状,聚伞花序具1朵花,花冠裂片顶端圆钝,蒴果宽卵状椭圆球形。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记录属——报春苣苔属,该属为中国特有的单型属,仅报春苣苔一种。报春苣苔分布狭域,数量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报春苣苔在广西境内仅知一个分布点,对其野外种群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5.
刘佳  谭维政  冯慧喆  廖文波 《广西植物》2017,37(10):1257-1260
在广东省德庆县进行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鉴定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其中一号标本为紫花苣苔属(Loxostigma Clarke)东兴紫花苣苔[Loxostigma dongxingensis(Chun ex K.Y.Pan)M9llerY.M.Shui]。该属及该种在广东尚无分布报道,这是首次发现。紫花苣苔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根状茎匍匐或不存在,花冠粗筒状,檐部二唇形,雄蕊4,花药顶端成对连着,两对雄蕊紧密靠合,种子两端具毛状附属物。紫花苣苔属目前共11种,我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及越南北部均有分布,在我国11种全产,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广东首次记录。目前广东省是紫花苣苔属自然分布的最东界。东兴紫花苣苔为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茎高为20~60 cm,花冠粗筒状,黄色,下方肿胀,近基部之上、中部之下突然收缩呈缢缩状,檐部2唇形,雄蕊4,花药成对连着,分布于广西及越南北部,广东首次记录,发现地位于德庆县象牙山林场,种群沿山间溪流两侧分布,生于林下沟谷旁光线较暗处。  相似文献   

6.
单种属弥勒苣苔属系统位置研究 基于分子和细胞学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勒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单种属,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为探讨弥勒苣苔在苦苣苔亚科中的系统位置,我们选择了苦苣苔亚科116个类群,外类群为苦苣苔亚科以外的7个物种。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分析(BI),对以上类群的核基因ITS以及两个叶绿体基因trnL-F、atpB-rbcL数据进行了独立和联合分析。在三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结果中,弥勒苣苔与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金盏苣苔属、直瓣苣苔属以及川鄂粗筒苣苔构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枝。MP树中,此分枝为并系,而在BI分析中,弥勒苣苔与川鄂粗筒苣苔、直瓣苣苔属互为姐妹类群。同时,第一次报道了弥勒苣苔的染色体数目(2n=34)。根据前人报道,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粗筒苣苔属和直瓣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同为2n=34,这进一步支持我们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7.
弥勒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单种属,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为探讨弥勒苣苔在苦苣苔亚科中的系统位置,我们选择了苦苣苔亚科116个类群,外类群为苦苣苔亚科以外的7个物种。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分析(BI),对以上类群的核基因ITS以及两个叶绿体基因trnL-F、atpB-rbcL数据进行了独立和联合分析。在三个片段联合分析的结果中,弥勒苣苔与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金盏苣苔属、直瓣苣苔属以及川鄂粗筒苣苔构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枝。MP树中,此分枝为并系,而在BI分析中,弥勒苣苔与川鄂粗筒苣苔、直瓣苣苔属互为姐妹类群。同时,第一次报道了弥勒苣苔的染色体数目(2n=34)。根据前人报道,马铃苣苔属、后蕊苣苔属、粗筒苣苔属和直瓣苣苔属的染色体数目同为2n=34,这进一步支持我们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8.
广西苦苣苔科一新属——文采苣苔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一新属和一新种,即文采苣苔属Wentsaiboea D. Fang & D. H. Qin及文采苣苔W. renifolia D. Fang & D. H. Qin, 并提供墨线图。文采苣苔属的柱头外形略似长檐苣苔属Dolicholoma D. Fang & W. T. Wang, 不同在于前者叶肾形,基部心形,具掌状脉,花冠斜钟状,裂片圆形,雄蕊和退化雄蕊着生于冠筒近基部。新属在体态上还接近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 W. T. Wang, 但前者叶具掌状脉,冠筒钟状,远轴侧膨胀,柱头马蹄形;在后者叶具羽状脉,冠筒筒状,不膨胀,柱头下唇倒梯形至线形。  相似文献   

9.
谭运洪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0):2122-2123
报道了云南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单座苣苔属(Metabriggsia W.T.Wang)。该属为中国特有属,仅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 W.T.Wang)和紫叶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purpureotincta W.T.Wang)2种,分布于广西西部、北部及贵州南部,在云南的发现对研究其地理与区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半蒴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种——红苞半蒴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Hemiboea一新种,即红苞半蒴苣苔H. rubribracteata Z. Y. Li & Yan Liu。该新种叶形与贵州半蒴苣苔H. cavaleriei Lévl.相近,不同在于茎较粗且坚硬,总苞红色,萼片较长,花冠外面白色,无毛,下唇3裂至中部。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1新种——北流报春苣苔(P. beiliuensis B. Pan & S. X. Huang)。该新种在形态上与黄花牛耳朵[P. lutea(Yan Liu & Y. G. Wei)Mich. Möller & A. Weber]较近,但叶宽卵形,叶基部近心形,叶缘具浅钝齿或呈浅波状齿,花冠紫色,花冠、花序梗、花梗、苞片及花萼均被紫色短柔毛而区别与后者; 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在系统发育上与桂林小花苣苔[P. repanda var. guilinensis(W. T. Wang)Mich. Möller & A. Weber]近缘,但两者在形态学上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12.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24-226
描述了自甘肃南部发现的葡萄属一新种,文县蘡薁(Vitis wenxianensis W. T. Wang)。此新种与特产浙江的三出蘡薁[V. bryoniifolia Bunge var. ternata(W. T. Wang)C. L. Li]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二者可能是由蘡薁(V. bryoniifolia Bunge)衍生而出的一对姊妹群。基于上述认识,将三出蘡薁由变种提升至种的等级,但由于存在一个于1871年发表的种名(V. ternata Baker),因此,必须为三出蘡薁拟定一新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西苦苣苔科一新种--灵川小花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广西岩溶洞穴发现的苦苣苔科Gesnenaceae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一新种——灵川小花苣苔C.lingchuanensis Yah Liu&Y.G.Wei。本种因聚伞花序花稀疏,花冠白色,明显二唇形,上唇比下唇短3倍以上,退化雄蕊3而与羽裂小花苣苔C.bipinnatifida W .T.Wang相近,区别在于前者叶不裂,雄蕊被短柔毛。本种在叶形上还与小花苣苔C.repandaw T.Wang相近,不同在于后者花冠不明显二唇形,上下唇近等长,雄蕊无毛,退化雄蕊2。灵川小花苣苔的分布范围狭窄,目前仅见于一个岩溶洞穴的近洞口段,具明显的洞生习性。  相似文献   

14.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09-210
描述了自广西发现的荨麻科赤车属一新种,来宾赤车。此种与特产云南东南部的富宁赤车相近缘,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本种茎的毛开展或向上弯曲,叶片长椭圆形,基部斜楔形,雌花具3~4枚花被片,其中1~2枚较大花被片在背面顶端具一长筒状突起。  相似文献   

15.
王文采  李良千 《广西植物》2016,36(Z1):70-72
该文描述了自甘肃南部发现的毛茛科铁线莲属的一新种,甘南铁线莲。  相似文献   

16.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22,42(1):10-13
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二新种,包括四川乌头属一新种,即泸定乌头(Aconitum ludingense W.T.Wang),此新种隶属于乌头属乌头亚属,以及四川唐松草属一新种,即狭药唐松草(Thalictrum stenantherum W.T.Wang),给出了此新种与其近缘种六脉萼唐松草之间的形态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