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植株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施用印楝素对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25种,其中已定性组分14种,以倍半萜类化合物(9种)为主.褐飞虱为害稻株挥发物比健康稻株多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正十七烷8种组分.印楝素处理未导致新的挥发物组分产生,但使褐飞虱诱导的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印楝素的浓度导致柠檬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未知6、姜烯、正十六烷6种组分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而水杨酸甲酯、未知6、未知7、姜烯、橙花叔醇5种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印楝素与水稻品种、害虫密度等生物因子间的互作使所有虫害诱导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均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2.
《昆虫知识》2022,(1)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试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对水稻特异性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研究水稻特异性挥发物对褐飞虱选择行为的影响,寻找出对褐飞虱有驱避或引诱功效的水稻挥发物成分,为稻田褐飞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水稻十一烷、十六烷、十七烷、芳樟醇、植醇、2-乙基-1-葵醇、柠檬烯、月桂烯、壬醛、葵醛、2-十二酮、水杨酸甲酯12种挥发物,以正己烷作为溶剂分别配置1、10和100μL/mL 3种浓度处理,采用四臂嗅觉仪测试3种浓度的12种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行为反应。【结果】发现6种水稻挥发物包括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植醇、壬醛、葵醛及2-十二酮显著驱避褐飞虱,仅发现月桂烯1种水稻挥发物成分可显著引诱褐飞虱。其中,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在测试的3个浓度中均显著驱避褐飞虱,依照由低到高浓度,褐飞虱对化合物的选择率相较于对照分别下降92.3%、122.2%、242.9%(芳樟醇),57.1%、70.6%、188.9%(水杨酸甲酯),而其它4种驱避剂和1种引诱剂都在浓度达到100μL/mL时才显著影响褐飞虱行为反应。【结论】水稻中存在对褐飞虱具有较好驱避或引诱作用的特异性植物挥发物,可用于生产中开发有效植物源驱避剂或引诱剂用于水稻褐飞虱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品种(IR64, ASD7和IR56)挥发物对感性品种TN1抗虫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的绿色生态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利用未被为害和经褐飞虱雌成虫为害(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IR64, ASD7, IR56和TN1)挥发物处理TN1植株,测定TN1植株上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和单雌蜜露分泌量、若虫存活率和卵孵化率;分别利用H型嗅觉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褐飞虱雌成虫和稻虱缨小蜂对上述不同处理TN1植株的选择性。【结果】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TN1植株后均可降低褐飞虱单雌产卵量,而未被为害的抗性水稻挥发物处理后不影响褐飞虱单雌产卵量。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诱导的IR64挥发物处理后可降低单雌蜜露分泌量,但对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无影响;同时还降低对褐飞虱的引诱作用,而增强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且健康TN1植株经褐飞虱为害IR64和TN1诱导的挥发物处理后,其挥发物组分中仅2-庚酮的相对含量发... 相似文献
4.
5.
6.
7.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āth)和褐飞虱Nilaparvate lugens(St1)在水稻上混合发生,以口针刺入维管束组织吸食汁液,并排出蜜露。对褐飞虱的吸食和排蜜露,Suenaga(1959)、Sogawa(1970)、Sogawa和Cheng(1979)、Heinrichs等(1981)、顾秀慧等(1987)、都健等(1991)均有研究报道,但白背飞虱的取食报道很少,两种飞虱种群的系统取食动态未见报道。本文于1987年采用茚三酮法,同时逐日测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所排的蜜露量,以蜜露的多少来表示相对取食量,分析取食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调整防治适期,合理评价和利用抗性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稻虱缨小蜂对水稻品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四臂嗅觉仪的行为试验表明、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eatae Pang et Wang)对不同水稻品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存在显差异。在测试的6个未受害水稻品种中。浙852和TN1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显强于Nabeshi。受褐飞虱[Nitapareata lugens(Stal)]为害后.品种间引诱作用的差异更趋明显。在同一品种内,稻虱缨小蜂对受橱飞虱为害后的稻椿挥发物比未受害的稻株挥发物具更强的行为反应。然而.在稻椿、褐飞虱若虫复合体与稻株、褐飞虱卵,雌成虫复合体的挥发物间不存在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挥发油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行为选择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在100和200mL/min流量下,药用野生稻挥发油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与对照相比,供试褐飞虱较少选择药物处理区,且在处理区的滞留时间明显缩短。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药用野生稻挥发油进行了化学成份分析,表明该挥发油主要成份是羰基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为4-乙烯基-2-甲氧苯酚(22.99%)和2,3-苯并二氢呋喃(10.80%)。推测含量较高的2,3-苯并二氢呋喃和4-乙烯基-2-甲氧苯酚可能是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的驱避活性成份。 相似文献
11.
植食性昆虫的天敌能够利用虫害诱导的挥发物进行有效的寄主或猎物定位。为了开发稻飞虱卵期天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引诱剂,分别在室内和室外检测了多种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分对褐飞虱卵期天敌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Y型嗅觉仪实验结果表明,5种单一化合物,Z-3-己烯乙酸酯,1-戊烯基-3-醇,Z-3-己烯醛,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以及3种混合物,水杨酸甲酯+Z-3-己烯醛,Z-3-己烯醛+Z-3-己烯乙酸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Z-3-己烯醛+Z-3-己烯乙酸酯+芳樟醇,对稻虱缨小蜂具有明显引诱作用。田间试验表明,3种单一化合物,Z-3-己烯乙酸酯,Z-3-己烯醛和芳樟醇,以及一种混合物,水杨酸甲酯+Z-3-己烯醛+Z-3-己烯乙酸酯+芳樟醇,能明显提高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生作用。这些结果对于改善褐飞虱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和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们先前的试验结果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品种-褐飞虱-稻虱缨小蜂3者相互关系的模拟模型.模拟分析表明水稻品种能直接和间接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特性影响稻虱缨小蜂的寄生作用,其中以影响褐飞虱卵垂直分布型、稻虱缨小蜂的迁入时间、未成熟期历期和怀印量等的水稻品种特性起主要作用.同时,模拟分析还表明中等抗性的水稻品种,配以增强稻虱缨小蜂寄生作用的品种特性,就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文中还就协调水稻品种抗性与天敌协同控制褐飞虱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机械损伤叶片(MW)、外源水杨酸诱导(Me SA)、扶桑绵粉蚧短期(S-MF)及长期为害(L-MF)4种方式处理棉花,对棉花植株释放的萜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共有5种萜类化合物被定性检出,分别为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A-柏木烯与雪松烯;扶桑绵粉蚧的取食为害显著提高了棉花α蒎烯、β蒎烯及A-柏木烯的释放量,并且新增加雪松烯与长叶烯的释放;而叶片机械损伤与外源水杨酸诱导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α蒎烯、β蒎烯及A-柏木烯的释放量。本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进行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为半翅目Hemiptera木虱科Psyllidae,主要危害芸香科植物,是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的主要昆虫传播媒介。HLB在柑橘产业中破坏性极大,柑橘木虱的及时防控可有效降低HLB传播风险。目前,柑橘木虱对化学药剂已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而柑橘木虱在植物挥发物作用下的行为反应可为其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就往年研究中不同植物挥发物对柑橘木虱的引诱、驱避作用以及柑橘植株、HLB、柑橘木虱三者间通过植株挥发物产生的互作进行论述,旨在为柑橘木虱的科学高效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We devised a method for screening various substances for possible aphid repellency. Corn leaf aphids ( Rhopalosiphum maidis ) were released in an arena and allowed to select paired green tiles coated with petroleum jelly alone or petroleum jelly containing 1% of the substance being tested. Aphids adhering to tiles were counted 24 h later. If significantly fewer aphids landed on treated tiles, the substance was considered to have potential for repelling aphids. Fifty-five substances were tested. Most showed no activity, but several including β-citronellol, farnesol, geraniol, linalool, oils distilled from several species of Artemisia and Achillea millefolia (yarrow) oil showed some promise. 相似文献
17.
18.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塑料钵栽培的水稻进行罩宠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不同若虫密度下取食为害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飞虱的成虫干重、水稻叶面积和其地上部干重因若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干重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和稻株分配给叶片干物质量随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增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总干重(X)与稻株地上部损失量(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两种飞虱干重每增加1mg,水稻地上部干重则分别损失26.01mg和21.90mg.讨论了稻飞虱取食为害对水稻致害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褐飞虱的抗虫与感虫水稻品种植株中提取挥发性次生物质,分析其对褐飞虱的定向选择、生长发育及成虫触角电位反应影响.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挥发性次生物质对褐飞虱生物型Ⅱ若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未表现不良作用,对其定向选择有引诱作用;而抗虫品种IR36的挥发性物质对褐飞虱为负作用,表现为褐飞虱取食添加挥发性物质的人工饲料后,其死亡率均增加,生长发育受阻,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不良影响加大.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的电位反应总的趋势是对相同浓度的TN1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比IR36大,且触角电位值基本都随着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短翅型成虫电位值强于长翅型成虫,雄性成虫的电位值强于雌性成虫.挥发性物质气质联用检测分析结果发现抗虫与感虫水稻中挥发性次生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相差较大,从抗感两个品种的挥发性物质中共检到44种已知化合物,部分化合物对褐飞虱有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荧光物质稀土元素铕示踪法对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所施荧光物质的三种浓度20 mg/L、50 mg/L和100 mg/L 均为有效浓度,对水稻生长无可见的影响,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四个生育期水稻、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荧光物含量均随所施荧光物质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褐飞虱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取食量依次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褐飞虱生物量在24 h内摄食水稻17.5910 g, 17.4510 g, 13.8290 g和8.7070 g。拟水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量为乳熟期>孕穗期>抽穗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拟水狼蛛生物量24 h捕食褐飞虱3.6380 g, 3.0830 g, 3.0770和2.8000 g。根据田间调查数据换算为每头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在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为11头、11头、13头和10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