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断奶日龄不同的SD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形态学指标变化的观察研究,为临床上研究肠道相关性疾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断奶日龄为21 d的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分别在断奶后第0、7、14、21、28天测定4种肠道正常菌群及肠道黏膜形态变化。结果SD大鼠断奶后不同时间点,不同肠段内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葡萄球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断奶后第7天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提高,同时断奶后不同时间点,大鼠不同肠段黏膜厚度、肌层厚度、绒毛长度和宽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断奶后第7天和14天,SD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形态学变化明显,且易发生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2.
刺五加提取物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21日龄断奶的三元杂交仔猪6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处理1饲喂添加0.1%刺五加提取物日粮,处理2饲喂添加0.02%硫酸粘杆菌素日粮,处理3饲喂基础日粮。分别于添加后第7、14和28 d从各处理随机取5头试猪,处死后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采用体外培养计数法和PCR/DGGE技术,测定其中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及细菌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第7 d时,提取物组回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各肠段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它2组。第14 d时,提取物组各肠段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其它2组;空肠和回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它2组,且盲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第28 d时,提取物组空肠和回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其它2组,盲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数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回肠内容物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它2组。各时间点提取物组盲肠内容物细菌DGGE条带数较对照组多,第28 d时空肠内容物细菌DGGE条带数比对照组多;3个处理间各肠段内容物DGGE图谱间的相似性均达56.9%以上。提示刺五加提取物有助于提高肠道内容物乳酸杆菌的数量,抑制大肠杆菌增殖,显著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这可能是其防治断奶仔猪腹泻、促进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与疾病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关系以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海带提取物褐藻糖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机体免疫力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36头初始体重为(7.43±0.12) kg的健康仔猪,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12头。日粮处理组分别为不含抗生素的基础日粮组、抗生素组和褐藻糖胶组;试验期为28d。评价褐藻糖胶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通过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与免疫相关的指标;通过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检测试验第0、14和28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日粮添加褐藻糖胶可降低试验0–14 d仔猪耗料增重比(P<0.05),但对试验全期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褐藻糖胶日粮后,仔猪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仔猪饲喂抗生素和褐藻糖胶日粮后,血清IL-22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第14天,抗生素组和褐藻糖胶处理组中Bacteroidetes数量呈上升趋势(P=0.07);试验第28天,抗生素组和褐藻糖胶处理组Actinobacteria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褐藻糖胶处理组Bacteroides属的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结论】日粮添加褐藻糖胶提高了断奶仔猪纤维养分消化率和拟杆菌属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并且降低了促炎性细胞因子IL-22含量,这有助于缓解仔猪的断奶应激反应,建立稳定健康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5.
腹泻儿童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使用传统的稀释法和注射器金属棒磁力搅拌稀释法对30例正常儿童的粪便菌群进行五类菌群的分析,健康儿童每克粪便中肠杆菌数689±077,肠球菌数为619±057,乳杆菌数为736±201,而类杆菌数为929±045,双歧杆菌数为858±032,而腹泻儿童肠杆菌数为761±061,肠球菌674±058,类杆菌数为836±060,乳杆菌773±069,双歧杆菌为767±066,两者相比主要是原籍菌中双歧杆菌、类杆菌减少,而过路菌中肠杆菌增加,出现了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6.
人体肠道与外界相通,肠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在人处于健康状态时,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被称为正常菌群或原籍菌群(Normal bacteria flora),它们是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它们中的大多数与人体在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AD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而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发展,调整肠道菌群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减轻AD的病理改变、改善脑内炎症、影响血脑屏障及神经递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断奶仔猪54头,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Ⅰ组抗生素治疗组、Ⅱ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Ⅲ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后第14天时,每组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各肠段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结果 Ⅰ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均显著小于Ⅲ组(P〈0.05);Ⅱ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大于Ⅲ组(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小于Ⅲ组(P〈0.05); n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极显著大于Ⅰ组(P〈0.01),Ⅱ组与Ⅰ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中药复方颗粒剂具有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腹泻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饲喂低蛋白质日粮条件下,探究断奶仔猪生长相关激素、回肠和盲肠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选取体重相近杜长大断奶仔猪54头,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18头,分别饲喂含20%(NP组)、17%(MP组)和14%(LP组)粗蛋白日粮,平衡日粮中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于试验第10、25和45天每组屠宰6头,采血测定血常规和生长相关激素;于第45天采集回肠和盲肠食糜,分析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结果】与NP组相比,第25和45天时MP和LP组尿素氮水平显著降低(P<0.05),第25天时LP组甘油三脂含量、第45天时LP组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各时间点血液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激素、T3和T4在3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门水平上,回肠和盲肠中的微生物均以厚壁菌门占主导地位,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随日粮蛋白质含量降低,乳酸杆菌属呈上升趋势,严格梭菌属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降低日粮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了回肠和盲肠中氨氮的产量(P<0.05)。【结论】断奶仔猪日粮蛋白质降低3或6个百分点不影响机体生长相关激素的分泌,但能降低血液尿素氮和肠道内氨氮的浓度,对肠道有益菌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这说明低蛋白质日粮能提高断奶仔猪对饲料氮源的利用率,且有利于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0.
黄酮类化合物是膳食非营养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等特性.断奶应激引发的肠黏膜损伤是制约仔猪生长的关键因素.作为无污染、无残留、抗药性低的抗生素替代物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在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课题组关于断奶仔猪肠上皮细胞更新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黄酮类化合物调控肠上皮细胞更新,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和肠道菌群平衡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开发和应用不同种类的天然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功能的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鲤科(Cyprinidate)鱼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江苏大纵湖区的草鱼、白鲢、团头鲂和鲤鱼等4种鱼肠道菌群中的好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进行分离鉴定.对每种鱼的肠道中菌群数量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上述鱼肠道中存在哈夫尼亚菌属、致病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菌属、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  相似文献   

12.
调整肠道菌群在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益生菌制剂培菲康对肝硬化大鼠的防治效果,探讨其治疗肝病的机理。方法 采用CCL4复合因素法制造肝硬化模型,进行肠道菌群培养及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1)治疗组G^-需氧杆菌数量明确低于模型组(P<0.05);(2)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明显轻于C组;(3)电镜结果表明T组肠粘膜绒毛高度及上皮连接均好于C组,肝细胞器损伤轻于C组。结论 培菲康可调整菌群失调,减少G^-需氧杆菌的定值,改善肝脏及肠粘膜的组织形态,提示口服益生菌制剂可作为肝病患者安全常规的用药。  相似文献   

13.
鲤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实验用稀释滴种的定量方法,对淡水养殖地中健康鲤肠道内的10种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鲤肠菌群的一些生理值。结果表明鲤肠道中需氧、兼性厌氧优势菌是气单胞菌和酵母菌,厌氧优势菌是拟杆菌。对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养殖池中鲤肠道菌群的测定结果比较表明: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差异显著(p<0.05),气单胞菌、大肠杆菌、需氧芽胞杆菌、酵母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该8种菌群在鲤肠道中的菌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属于肠道正常菌群。  相似文献   

14.
光合细菌(PSB)对鲤鱼肠道菌群及肠消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观察光合细菌对鲤鱼肠道中五种菌群(气单胞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肠道中淀粉酶及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试验组肠道中光合细菌最高检出数为478±075(logn/克肠道内容物)且不为饲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肠中大肠杆菌、拟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气单胞菌,双歧杆菌有增多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光合细菌还可使肠道中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8和294倍,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光合细菌添加剂一个重要的促生长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给肝硬化病人服用抑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药物丽珠肠乐,结果表明:服用丽珠肠乐一个月后,血浆NO水平显著下降(P<0.01),白蛋白合成增多,门脉压力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利于腹水消退,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其机制可能与内毒素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调整肠道菌群对慢性胰腺炎腹泻的影响。方法:采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方法。结果;对52例慢性胰腺炎腹泻的患者在常规应用多酶片基础上加用丽珠肠乐,总有效率达93.33%。结论:慢性胰腺炎腹泻有菌群失调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肠淋巴液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静  刘艳凯 《生理学报》1997,49(4):433-438
本文用引流及输入肠淋巴液的方法,研究了肠淋巴液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如下:1.经肠淋巴管插管引流肠淋巴液的大鼠,自引流后150min起,血压显著低于假手术期。2.在丢失肠淋巴液同时,补充等量白蛋白或脂肪乳,仍不能防止血压下降,但肠淋巴管-颈静脉搭桥大鼠,在4h观察过程中,血压不出现显著降低。3.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输入小量肠淋巴液后,血压显著回升,其血压水平及存活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饥饿及恢复喂食对日本医蛭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正常组、饥饿30d、恢复喂食7d以及恢复喂食14d的日本医蛭肠道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日本医蛭核心菌群门水平上, 主要集中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 属水平核心菌群有气单胞菌属(Aeromonas)、Mucinivorans属、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等。饥饿及恢复摄食, 对气单胞菌属、Mucinivorans属在内的核心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揭示日本医蛭肠道菌群组成以及研究日本医蛭消化道微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bacteriophage cocktail, probiotics and a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supplements on performance and gut health of weanling pigs. In Experiment 1, 150 weaned piglets were randomly allotted to three treatments on the basis of BW. The dietary treatments included a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0 (control), 1.0 and 1.5 g/kg bacteriophage cocktail. Pigs fed 1.0 and 1.5 g/kg bacteriophage product had greater (P<0.05) average daily gain (ADG), apparent total tract digestibility of dry matter from day 22 to 35, ileal Lactobacillus spp., villus height (duodenum and jejunum), and fewer coliforms (ileum) and Clostridium spp. (ileum). In Experiment 2, 200 weaned piglets were randomly allotted to four treatments. Dietary treatments included basal diet, bas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3.0 g/kg fermented probiotic product (P), 1.0 g/kg bacteriophage cocktail (B) and combination of 1.0 g/kg bacteriophage cocktail and 3.0 g/kg fermented probiotic product. Pigs fed bacteriophage cocktail diets had greater (P<0.05) overall ADG, gain to feed ratio (G:F), fecal score from day 8 to day 21, and pigs fed bacteriophage cocktail diets had fewer coliforms (ileum) Clostridium spp. (ileum and cecum). Probiotic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F, colonization of Lactobacillus spp. in ileum. At day 35, bacteriophage treatment group showed greater (P<0.05) villus height of the duodenum, but a deeper crypt in duodenum.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cteriophage cocktail had a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and gut health of weanling pigs, however their combination with probiotics did not show an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