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时红  牛志卿  李晋 《生物技术》2003,13(1):25-27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3株能产生高效絮凝活性的微生物,对其中1株TJ3进行其最佳培养条件及废水絮凝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J3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葡萄糖、蛋白胨作碳,氮源,初始pH值6~7,温度25~30℃,摇床转速120~160r/min,培养时间72h,可产生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达92.4%,同时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所产絮凝剂对多种废水净化效果明显,尤其对净化分散兰染液,酵母菌菌液分离最为突出,絮凝率均在95%以上,具有较高的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   

2.
从广西大学食用菌废弃料中分离出7株絮凝剂产生菌,以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效果为指标衡量其絮凝活性及产絮凝剂能力,经过初筛与复筛,筛选到一株絮凝剂高产菌F00,初步确定属曲霉属(Aspergillus),并对其产生絮凝剂的条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1株絮凝活性很高的菌株MY-88。研究结果表明,MY-88的初始培养pH为6.5~7.0,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在摇床速度为180 r/min时,其絮凝率达100%。Na 、K 、Ca2 、Fe3 均有较好的促絮凝作用,其中Ca2 尤为显著,使絮凝率达99.6%。MY-88在较大的pH、温度、摇床速度、搅拌速度、水样pH等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活性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兰州佛慈中药制药厂废水池旁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出了具有絮凝活性的微生物菌种4株(C-5、G-12、G-2、N-7)。对其中3株絮凝率较高菌株的生长量、pH值变化、絮凝活性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G-2菌和C-5菌的最佳培养时间为60h,G-12菌为72h。它们的最高絮凝率分别为89.52%(G-2)、82.73%(C-5)、83.18%(G-12)。G-2菌和C-5菌产生絮凝效果的最高活性部位在菌体中而G-12菌则在上清液中。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好氧活性污泥、土壤和河泥中分离筛选具有较高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常规分离获得目的菌株,运用单因素法考察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及摇床转速对菌株絮凝活性的影响;结果:得到了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经过优化得出,其最佳培养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8h和30℃,发酵液最佳初始pH值为7.0,最佳摇床转速为120r/min,在最佳培养条件下,RF-32对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为84.32%。结论:从活性污泥中可筛选出较高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研究发现,菌株的絮凝活性与其生长量呈同步增长趋势,并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一稳定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发酵液初始pH值及摇床转速均能通过一定的作用因素对菌株生长情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6.
海藻糖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液体发酵筛选,从土壤中分离的241株菌株及保藏的95株菌株中得到15株海藻糖生产菌,对这些菌株进一步筛选得到产海藻糖最多的一株菌Bacillus sp。其发酵最适合条件为:以麦芽糖为碳源,发酵初始pH值7.0,接种量为6%,30℃条件下培养48h,另外该菌株在分别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都能产生海藻糖。  相似文献   

7.
天然碱碱泥分离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解决内蒙天然碱泥分离的问题,从土壤、污水和活性污泥中,经初筛得到的57株产絮凝剂菌株,均有絮凝活性。并通过复筛从中筛选出絮凝活性较高、性状相对更稳定的2株菌株W23和L42。细菌的全培养液对强碱性的天然碱碱泥具有较强絮凝作用,其平均絮凝率分别达到79.80%和87.96%。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根瘤菌选择性培养基和稀释平板法,从广西大学校园罗汉松和相思树植物根瘤中总共分离出20株菌落光滑型菌株,并分别对其发酵物作絮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罗汉松根瘤中筛选出一株絮凝率较高的菌株,暂编号为P2.对P2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其菌落圆形、凸起、光滑、无色透明,其细胞杆状、菌体大小为0.5×(1~2)μm,该类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有糖被、无芽孢,周生鞭毛;测序分析表明其16S rDNA序列与Rhizobium sp.DV8 16S rDNA(DQ873665.1)同源性达98%以上;生长和产絮凝剂最佳条件如下:配方为甘露醇10%,K_2HPO_4 0.3%,酵母膏0.03%,NaCl 0.5%,(NH_4)_2SO_4 0.01%,脲0.03%液体培养基中,30℃,起始pH为7.0,转速为200 r/min条件下培养发酵72 h,产生的絮凝剂可使浓度为5 000 mg/L高岭土悬浮液在20 min内絮凝率最高为92%.  相似文献   

9.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淤泥中筛选到1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JX18,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该菌培养40h进入稳定期,48h时絮凝活性达到最大。进一步研究表明:菌株JX18最适培养基初始pH值7.0,培养温度30°C,摇床转速160r/min,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培养条件下,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活性达到90.56%。  相似文献   

10.
两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与复合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进行复合优化培养得到高效絮凝剂。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和筛选得到生长条件相互匹配的目的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培养件,寻求絮凝活性最佳发酵条件。结果:发现菌株X-3和S-11菌株絮凝活性较高;复合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初始pH为8,培养箱温度为35℃的条件下,培养时间72h,产生的分泌物对0.4g/L的高岭土悬浊液加3mg/L CaCl2助凝下絮凝率达到77.15%以上。结论:经鉴定X-3为德克斯氏菌属菌株,S-11为拜叶林克氏菌属菌株,匹配率为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脂肪酶假单胞菌的分离培养及最佳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麻疯树油为唯一碳源,从以粉碎的麻疯树种子处理过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实验观察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发酵工艺对产酶的影响,摇瓶发酵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的组成是(%,w/v):橄榄油2,酵母膏0.5,(NH4)2SO4 0.5,MgCl2·6H2O 0.5,最适产酶温度为30℃,最佳产酶pH为6.5,转速180r/min,发酵培养36h酶活达到最高,为14.17U/mL.本研究为以麻疯树油为原料酶法生产生物柴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株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菌株WJ-100。该菌株产絮凝剂的适宜pH塑6.5。适宜温度为25℃~40℃,摇床速度为80~240r/min;Na^+、K^+、Ca^2+、Fe^3+均有较好的促絮凝作用,Ca^2+尤为显著;WJ-100以多种糖类为良好碳源,絮凝率达99.2%、99.8%甚至100%;该菌株在高岭土悬液pH2.0~10.0范围均有较好的絮凝效果。WJ-100在较大的pH、温度、碳源、摇床速度、搅拌速度等范围内均具有很高的絮凝活性,显示出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几株絮凝剂产生菌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43,自引:0,他引:1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筛选到83株絮凝剂产生菌,其中絮凝活性最高的四株分属于芽孢乳杆菌属、节细菌属、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四株菌在生长过程中均可产生胞外絮凝物质,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絮凝剂产量为0.5-0.9g/L。纯化后的四种絮凝剂中,三种为核蛋白,一种为糖蛋白,均为高分子量物质(MW>10^6)。四株菌均不含质粒。12-30g/L的絮凝剂在1小时内对所有供试材料均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动物急性毒性实验表明。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对红曲菌的诱变筛选及发酵过程在线处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红曲菌为出发株 ,经超声波诱变 ,获得一株高产菌株 ,并对该菌株在液态深层发酵过程中 ,进行超声波在线处理 ,结果表明 :红曲色素和MonacolinK的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分别达 29.74%和 39.96%。  相似文献   

15.
细菌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碳源、氮源以及其他因子对木聚糖酶高产菌WLUN024(Pseudomonas sp.)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麸皮6g/L、(NH4)2SO4 0.8g/L、K2HPO4 0.4g/L、接种量5%-10%的条件下,37℃培养36h,其木聚糖酶活力可达600IU/mL。同时研究了在较优条件下该菌的摇瓶产酶曲线。  相似文献   

16.
从牛羊粪堆肥中筛选出一株纤维素降解菌Aspergillus sp.YN1,主要研究了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培养温度、起始pH、通气量以及接种菌龄对菌株YN1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酶活)及滤纸酶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菌的CMC酶活、滤纸酶活在培养第3天分别达到0.53U/mL和0.15U/mL。在酶学特性研究中,菌株YN1的CMC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C,最适反应pH4.0(酶促反应为30min)。用不同温度处理1h或不同pH处理2h,YN1的CMC酶在30°C?50°C或pH3.0?4.0之间仍可保持80%以上的酶活性,对热及酸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从深红酵母 (Rhodotorlarubra)、紫红红球菌 (RhodococcusrhodochrousATCC1380 8)、深红诺卡氏菌 (N .rubropertincta)制备的诱导子 ,诺卡氏菌属№ 5 2 0 5菌株的生物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所提高 ,其中在含深红诺卡氏菌诱导子 (添加量为 12 0 μg/ml)的分批发酵中 ,№ 5 2 0 5菌株的生物量可达 13.7mg/ml;类胡萝卜素含量可达 6 33.5 μg/g干菌体 ,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 .8%和 16 .8%。  相似文献   

18.
诺卡氏菌对油酸的羟基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诺卡氏菌(Nocardia sp.N13)休止细胞对油酸(顾-9-十八碳烯酸)进行羟基化作用。用休止细胞转化时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5,当菌体(干菌)与底物的最适比例为20 :1对,对油酸的转化率为83.4%,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影响转化的效果。N13休止细胞在磷酸缓冲液中重复转化3次仍可保持50%左右的转化率。红外光谱、质谱、棱磁共振鉴定产物为10-羟基硬脂酸。  相似文献   

19.
    
Phytase from Nocardia sp. MB 36 was purified (9.65-fold) to homogeneity by acetone precipitation, ion exchange, and molecular sieve chromatography. Nativ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 and zymogram analysis showed a single active protein in the purified enzyme preparation.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P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phytase was a monomeric protein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approximately 43 kDa. Phytase exhibite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ver a broad pH range (2–8)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50–80°C), and utilized several phosphate compounds as substrates. Phytase was extremely resistant to pepsin and trypsin. Various metal ions viz. Fe2+, Co2+, and Mn2+, and NH4+,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or EDTA and phenylmethylsulfonyl fluoride or PMSF had no influence on activity, while Ca2+ and Zn2+ enhanced activity by 15 % and 3.58 %, respectively. SDS caus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enzyme activity (41.8 %), while 2,3-butanedione did so moderately (15.9 %). Features of Nocardia sp. MB 36 phytase suggest a potential for animal feed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假丝酵母(Candida sp.)突变菌株YQ5摇瓶发酵产生S-腺苷甲硫氨酸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 发酵最适pH值为6.0, 最佳碳源为 8%蔗糖, 最佳氮源为1.5%胰蛋白胨, 酵母粉最适浓度为2%, MgSO4·7H2O、CaCl2、FeSO4·7H2O、CoCl2、CuSO4·5H2O、H3BO3等作为无机离子对胞内S-腺苷甲硫氨酸的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利 用正交实验获得了最终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在最适条件下发酵48 h, S-腺苷甲硫氨酸含量可达1740.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