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鱼腥藻 595 (Anabaenasp. 595)在0.05 mol/L钾、钠、铵的盐酸盐、硝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的诱导下,2 d后即出现显著的细胞学效应:细胞体积增大,明显液泡化;少数细胞发生横向和不均等分裂;藻丝片段化,异形胞分化率相对提高。其中,铵盐培养的藻丝细胞内出现特异的浓缩颗粒状区域。钙盐、镁盐也诱导类似细胞学变化,但作用较弱。在含 0.1 mol/L NaCl的培养基中长期培养,细胞出现周期性分化行为,开始细胞膨大并液泡化,以后色素质重新充满细胞,液泡消失,然后细胞分裂至正常细胞大小,成为接近正常的藻丝,但接着又膨大液泡化,如此进入新的周期过程。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及微量元素诱导蓝藻形成液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藻595(Anabaena sp.595)、织线藻246(Plectonema boryanum 246)和伪枝藻248(Scynetonema hofmanni 248)在两种重金属汞、镉和两种微量元素铜、锌诱导下,藻丝细胞均能发生膨大、液泡化现象。不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对3种蓝藻液泡化诱导作用强弱程度不同。汞的诱导作用明显强于镉、铜和锌,0.1μmol/L汞可诱导3种蓝藻发生液泡化。采用压片法均观察到诱导形成的液泡,液泡在相差显微镜下显示为圆球形,基本透明。  相似文献   

3.
鱼腥藻SP.595液泡化原生质球诱导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浓度为0.15mol/L的KNO3、KCl、K2SO4、KH2PO4、K2HPO4、NaNO3、NaCl、Na2SO4、NaH2PO4、Na2HPO4、(NH4)2SO4、MgSO4、CaC12等单盐分别配合0.1%的溶菌酶处理鱼腥藻sp.595(Anabaenasp.595)。经4h,KH2PO4、K2SO4、Na2SO4、NaH2PO4、(NH4)2SO4、MgSO4、CaC12能诱导形成原生质球,但液泡化原生质球极少,而KNO3、NaNO3、NaC1诱导形成少量液泡化原生质球。用相近浓度的双盐,即KNO3和NaC1、KNO3和(NH4)2SO4、NaC1和(NH4)2SO4分别配合0.1%的溶菌酶处理,诱导效果亦不佳。用相近浓度的三盐NaC1、KNO3和(NH4)2SO4及五种盐NaC1、KNO3、(NH4)2SO4、Na2HPO4和KH2PO4分别配合0.1%的溶菌酶处理,诱导原生质球和液泡化原生质球的效果明显提高,液泡化原生质球比例达到66.90%—79.97%。  相似文献   

4.
鱼腥藻7120(Anabaena sp.PCC7120)在含0.1mol/L NaCl的条件下培养4d,90%以上细胞液泡化。若在正常条件下培养,1个多月之后部分细胞开始液泡化,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液泡化细胞比例逐渐提高。液泡化藻丝材料在玻片上经手指轻轻施压,细胞破袭,液泡从细胞破裂处释出。所释放液泡完全透明,大小不等,可在相关显微镜下显示,个别液泡可弹至细胞外远外。无机盐诱导的液泡化和细胞衰老引起的液泡化之间具有明显的平行性。  相似文献   

5.
无机盐诱导蓝藻细胞液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NaCl、KNO3、(NH4)2SO4、MgSO4、CaCl2五种常用无机盐对分属三科的六种蓝藻进行液泡化诱导,不同蓝藻其盐敏感性不同。鱼腥藻sp.595最为敏感,五种盐均诱导其液泡化;颤藻284和极大螺旋藻438最不敏感,所试验盐类均不能诱导其液光化;念珠藻sp.96、织线藻246和伪枝藻248液泡化程度居中,少数盐类如NaC1、KNO3、(NH4)2SO4对其有诱导作用。采用压片法观察到诱导形成的液泡,液泡在相差显微镜下显示为圆球形,基本透明。  相似文献   

6.
丝状体蓝藻藻殖段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泽璞  施定基 《植物学报》2000,17(3):204-210
本文介绍了丝状体蓝藻(亦称蓝细菌) 的藻殖段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藻殖段与正常藻丝体的区别在于细胞形状、细胞内存有气囊和可移动的短而直的藻丝链等。本文对许多环境因子包括光和营养因素等促进或抑制藻殖段的分化进行了讨论;还介绍了念珠藻(Nostoc) ,单歧藻(Tolypothrix) 和眉藻(Calothrix)所具有复杂的细胞发育过程,即具气囊又可移动的藻殖段分化,异形胞分化以及营养细胞的补偿性色适应。这三种细胞类型的适应形成取决于两种不同的光受体系统。藻殖段和异形胞两者的分化可能取决于光合电子传递链;而营养细胞的补偿性色适应则受光敏色素的调节。此外,谷酰胺合成酶合成和活性调节的PII蛋白,在协同藻殖段分化、异形胞分化及营养细胞的补偿色适应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蓝藻藻殖段分化及其调节机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关于它的知识尚不完整,亟待人们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7.
墨兰的无菌播种结果发现,在不添加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种子可以发芽,但只有原球茎和根状茎产生;不可能进一步分化成苗,只有在含有不同激素成分的MS或KnudsonC培养基上,才有可能诱导芽的分化,其中以附加6-BA0.5-1.0mg/L+NAA0.1mg/L诱导效果最佳,在附加6-BA2.0mg/L NAA0.4mg/L的MS培养基中,能加速芽的增殖,根状茎转入含有相同激素成分的液体增殖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可大大提高芽的分化速率。添加0.5%活性炭对芽的分化有明显增效作用。在附加NAA0.2mg/L的MS培养基中;幼苗的生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丝状体蓝藻藻殖段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丝状体蓝藻(亦称蓝细菌)的藻殖段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藻殖段与正常藻丝体的区别在于细胞开状、细胞内存有气囊和可移动的短而真的藻丝链等。本文对许多环境因子包括光和营养因素等促进或抑制藻殖段的分化进行一讨论;还介绍了含球藻(Nostoc),单歧藻(Tolypothrix)和眉藻(Calothrix)所具有复杂的细胞发育过程,即具气囊又可移动的藻殖段分化,异形胞分化以及营养细胞的被偿性色适应。这  相似文献   

9.
鱼腥藻PCC7120细胞液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保存3个月以上的老化培养物中直接检查到游离液泡。液泡为标准圆球状,完全透明,大小相差极为悬殊,多数大型液泡吞噬了数个衰老藻细胞。采用低渗酶解,渗透冲击,低渗酶解和渗透冲击相结合从培养3个月以上,2个月,1个月,18d,10d及2d的藻丝细胞都分离到液泡。液泡略大于细胞,泡内无吞噬物。培养3d的藻丝有15%的细胞分离到液泡。其他多种蓝藻也分离到同样的液泡。  相似文献   

10.
蓝藻是否有液泡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2 ] 。近年来 ,郭厚良等在原生质球研究中[3 ,4] 发现一些无机盐能诱导某些蓝藻细胞形成液泡[5] ,随后又发现细胞液泡 [6] ,并通过原生质球途径实现了无机盐诱导液泡的分离[7] 。应当说 ,细胞液泡较之无机盐诱导分化形成的液泡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但在细胞液泡方面尚有诸多问题不够明确 ,如细胞液泡的分化频率 ,细胞液泡存在的普通性以及如何分离细胞液泡等。为此 ,我们进行了青霉素细胞检查和分离蓝藻细胞液泡的试验。1 材料和方法1 .1 藻种及培养研究使用了 3种蓝藻 ,鱼腥藻 71 2 0、发状念珠…  相似文献   

11.
徐强  董大海  徐文 《生物磁学》2011,(3):435-440
目的:以鼠嗜铬神经瘤细胞(PC12)为模型,筛选锰对神经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时间及剂量,观察锰作用下PC12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与细胞形态学、生化指标改变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p38MAPKs)的活化表达。方法:用200,400,600,800μmol/LMnCl2的培养液,分别作用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1,2,3,4d后,用MTT筛选锰的细胞毒性剂量;测定200-600μmol/L MnCl2作用4d后,PC12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MnCl2对PC12细胞基因组DNA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p-p38。结果:MTT实验显示200~800μmol/LMnCl2作用1,2,3,4d对PC12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趋势,600μmol/LMnCl2作用4d对PC12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上。200-600μmol/LMnCl2作用于细胞4d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还原型GSH逐渐降低,MDA的含量逐渐升高;600μmol/LMnCl2作用4d电镜可见细胞凋亡,同样条件下细胞DNA碎片化。Western-blot实验显示600μmol/LMnCl2作用1,2,3,4dp-p38逐渐升高,3d时较对照组增加6.6倍(n=3,p〈0.05),200,400,600μmol/L MnCl2作用4d时,磷酸化蛋白38(p-p38)也逐渐升高,400μmol/L MnCl2作用4d时较对照组升高了4.7倍(n=3,p〈0.05)。结论:PC12细胞在锰作用下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上调p-p38,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抑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甘蓝型油菜花粉发育阶段和活力的检测确定花粉发育的时期,分离出单核晚期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1)筛选出适合油菜小孢子花粉离体培养的液体培养基为T_1+怀特维生素(White's vitamins)+2%椰子汁+0.5 mol/L麦芽糖,在此培养基上花粉的成熟率可达25.1%,萌发率达6.3%.(2)筛选出适合成熟花粉离体萌发液体培养基为0.6 mol/L麦芽糖+1.6 mmol/L硼酸+2.9 mmol/L硝酸钙+29.6 μmol/L VB_1,在此培养基上,自然成熟花粉的萌发率可达75.2%.将离体培养成熟的花粉培养在萌发培养基,萌发的花粉占成熟花粉的66.3%.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芸薹属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与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的种间体细胞杂交体,以青花菜和白菜的子叶与下胚轴为材料,分离制备原生质体,用40%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PEG) 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细胞在以0.3 mol/L 蔗糖、0.3 mol/L葡萄糖为渗透稳定剂,附加0.2 mg/L 2,4-D+0.5 mg/L 6-苄氨基嘌呤 (6-BA) +0.1 mg/L 1-萘乙酸 (NAA) +0.1 mg/L激动素 (Kinetin,Kin) 的改良K8p培养基中液体浅层培养。将包埋于0.1%琼脂糖的8~10个细胞期的细胞在添加0.3 mol/L蔗糖和2 mg/L 6-BA+2 mg/L玉米素 (Zeatin,ZEA) +1 mg/L NAA+0.5 mg/L Kin的Kao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转到MS+5 mg/L ZEA+2 mg/L IAA诱导不定芽。将长1~2 cm的不定芽转到1/2 MS+0.2 mg/L NAA诱导生根。将生根的植株转移到花盆,并对其杂种性质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融合细胞培养2~7 d后发生第1次分裂,培养35 d后植板率为0.66%,不定芽再生率达3.7%。形态学观察显示,绝大多数再生植株的叶面积较大,株型和叶型为两种杂交亲本的中间型。染色体计数结果显示,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38。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显示,再生植株DNA含量是亲本之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和基因组原位杂交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 分析结果证明再生植株具有双亲基因组。体细胞杂种花粉育性比较低,杂交、回交后其育性逐渐获得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为拓宽油菜育种的基因资源库, 改良油菜品种,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花油3号下胚轴和芝麻菜(Eruca sativa)下胚轴为材料分离制备原生质体; 然后采用PEG-高Ca2+-高pH法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当PEG浓度为35%, 原生质体融合密度为5×105个/mL时, 融合25 min时, 融合率可达18.2%。融合后在培养密度为1×105个/mL时, 以附加1.0 mg/L 2,4-D +0.5 mg/L 6-BA+0.5 mg/L NAA+ 200 mg/L肌醇+300 mg/L水解酪蛋白的改良的KM8p为融合体培养基, 以0.1 mol/L 蔗糖+0.2 mol/L葡萄糖+0.2 mol/L甘露醇作渗透稳定剂进行液体浅层培养, 效果较好, 愈伤组织再生率最高为6.8%。将融合体再生的小愈伤组织转移至培养基(B5无机盐+0.087 mol/L蔗糖+0.2 mg/L 2, 4-D+0.5 mg/L NAA+0.2 mg/L 6-BA+ 0.5% Agar, pH 5.8)上增殖培养, 待愈伤组织长至直径为3~5 mm时, 及时将其转至分化培养基(MS无机盐+0.087 mol/L 蔗糖+0.1 mg/L IAA+0.8 mg/L 6-BA+0.8% Agar, pH 5.8)中诱导不定芽再生, 芽分化率为35.7%。当不定芽长为2~3 cm时, 将其切下转入附加0.5 mg/L IBA+0.2 mg/L 6-BA的1/2MS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 14 d左右即可形成再生植株, 生根率可达88%。同时, 以紫外线(60 μW/cm2)照射芝麻菜原生质体, 进行不对称融合, 照射2 min的获得了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 照射4 min的只获得愈伤组织, 而照射5 min以上的没有获得愈伤组织, 但其愈伤组织再生、增殖及植株再生均不如对称融合。从细胞学鉴定的21块杂种愈伤组织上再生出16株杂种植株。  相似文献   

15.
为拓宽油菜育种的基因资源库, 改良油菜品种,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花油3号下胚轴和芝麻菜(Eruca sativa)下胚轴为材料分离制备原生质体; 然后采用PEG-高Ca2+-高pH法进行原生质体融合, 当PEG浓度为35%, 原生质体融合密度为5×105个/mL时, 融合25 min时, 融合率可达18.2%。融合后在培养密度为1×105个/mL时, 以附加1.0 mg/L 2,4-D +0.5 mg/L 6-BA+0.5 mg/L NAA+ 200 mg/L肌醇+300 mg/L水解酪蛋白的改良的KM8p为融合体培养基, 以0.1 mol/L 蔗糖+0.2 mol/L葡萄糖+0.2 mol/L甘露醇作渗透稳定剂进行液体浅层培养, 效果较好, 愈伤组织再生率最高为6.8%。将融合体再生的小愈伤组织转移至培养基(B5无机盐+0.087 mol/L蔗糖+0.2 mg/L 2, 4-D+0.5 mg/L NAA+0.2 mg/L 6-BA+ 0.5% Agar, pH 5.8)上增殖培养, 待愈伤组织长至直径为3~5 mm时, 及时将其转至分化培养基(MS无机盐+0.087 mol/L 蔗糖+0.1 mg/L IAA+0.8 mg/L 6-BA+0.8% Agar, pH 5.8)中诱导不定芽再生, 芽分化率为35.7%。当不定芽长为2~3 cm时, 将其切下转入附加0.5 mg/L IBA+0.2 mg/L 6-BA的1/2MS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 14 d左右即可形成再生植株, 生根率可达88%。同时, 以紫外线(60 μW/cm2)照射芝麻菜原生质体, 进行不对称融合, 照射2 min的获得了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 照射4 min的只获得愈伤组织, 而照射5 min以上的没有获得愈伤组织, 但其愈伤组织再生、增殖及植株再生均不如对称融合。从细胞学鉴定的21块杂种愈伤组织上再生出16株杂种植株。  相似文献   

16.
TFP(10-100μmol/L)可引起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胞外Ca2+内流,TFP浓度不同,促进Ca2+内流程度也不一样,50μmol/LTFP的促进作用最大。并且TFP浓度越大,Ca2+内流出现峰值也越早,10、20、50、100μmol/LTFP处理后,胞内总钙出现峰值时间分别为45、45、30、15分钟。胞外H+浓度也会对TFP引起的Ca2+内流产生不同影响,缓冲液的pH值为6.0时最有利于TFP引起胞内Ca2+含量增加,碱性条件下TFP的效果最不明显。由TFP引起的Ca2+内流增加要比单一地增加外钙浓度效果好得多,TFP在10μmol/L浓度的外钙条件下引起的胞内钙含量数值比1000μmol/L的外钙条件而无TFPT所引起的胞内钙含量还要高53.9%。缓冲液中加入0.8%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LaC13或溶液中无葡萄糖的存在,TFP的促进作用消失,说明TFP促进Ca2+内流是通过钙离子通道来完成的并需要能量参与。  相似文献   

17.
由枸杞髓部组织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并由此愈伤组织建立起稳定的细胞悬浮系。从悬浮细胞游离的原生质体在改良KM培养基(1.5 mg/L 6_BA,0.5 mg/L NAA和0.5 mg/L 2,4_D)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3~4 d后出现第一次分裂,第7 d统计分裂频率为50.3%,15 d左右可形成细胞团,3~4周后形成肉眼可见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植板率为1.25%。将细胞团转移到液体分化培养基(MS+6_BA 1.5 mg/L+2,4_D 0.2 mg/L) 8~10 d可形成大量胚状体,及时将胚性愈伤组织块转移到固体分化培养基上(MS+6_BA 0.2 mg/L),可形成大量绿芽,分化率54.17%。绿芽在生根培养基(MS+NAA 0.2 mg/L)可形成完整植株,移栽后成活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锰作用下PC1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凋亡相关的形态学、生化指标改变。方法:用200,400,600,800μmol/LMnCl2的培养液,分别作用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1,2,3,4d后,用MTT筛选锰的细胞毒性剂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MnCl2对PC12细胞基因组DNA的影响。结果:MTT实验显示200-800μmol/L MnCl2作用4天对PC12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趋势,600μmol/L MnCl2作用4d对PC12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上。600μmol/L MnCl2作用4d电镜可见细胞凋亡,同样条件下细胞DNA碎片化。结论:PC12细胞在锰作用下发生增殖抑制,原因是锰诱导PC1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观察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引起豚鼠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产生超极化的机制。以豚鼠为实验动物,运用细胞内微电极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NFA和其它药物对急性分离的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NFA、indanyloxyacetic acid94(LAh-94)和diSOdium4,4’-diisothiocyanatostilbene-2,2’-disulfonate(DIDS)可使低静息膜电位的细胞产生超极化,但对高静息膜电位的细胞无明显作用。低静息膜电位细胞的平均静息电位为(-42.47±1.38)mV(n=24),100μmol/LNFA、10μmol/LIAA-94和200μmol/LDIDS分别使细胞超极化至(13.7±4.3)mV=9,P〈0.01),(11.4±4.2)mV(n=7,P〈0.01)和(12.3±3.7)mV(n=8,P〈0.01),这种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引起细胞超极化反应的效应呈浓度依赖性。NFA引起的超极化和外向电流几乎完全被100nmol/L iberiotoxin、100nmol/L charybdotoxin、10mmol/L tetraethylammonium、50μmol/LBAPTA—AM、10μmol/Lryanodine和0.1-10mmol/Lcaffeine阻断,但不能被100μmol/Lnifedipine、100μmol/LCdCI,和无Ca^2+灌流外液阻断。结果捉示:氯离_了通道的阻断剂NFA可通过平滑肌细胞内钙库的钙释放增加细胞内钙,进而激活钙依赖的钾通道,产生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超极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