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常规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的泌尿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版纳鱼螈泌尿系统包括中肾、输尿管、膀胱.版纳鱼螈的中肾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无皮质、髓质之分,肾小体主要分布在肾脏背外侧缘,肾小管由颈段、第1近曲小管、第2近曲小管、间段、第1远曲小管、第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组成;输尿管位于两肾外侧缘,其上皮由前端的单层立方上皮过渡到后端的假复层上皮;膀胱为泄殖腔膀胱,内壁具有发达的绒毛,绒毛上皮为变移上皮.  相似文献   

2.
版纳鱼螈脑的解剖学与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光镜对蚓螈目(Gymnophiona)物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脑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版纳鱼螈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和延脑4个部分,端脑由嗅球、副嗅球和大脑半球构成。嗅球发达,有两对嗅神经;大脑半球呈长椭圆形,为脑的主要部分;间脑腹面向后以漏斗连有扁平勺状的垂体;中脑椭圆形;没有小脑;延髓有较大弯曲。本文同时就上述结构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了在神经系统演化中版纳鱼螈脑的结构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3.
黄彬  庞启平  叶英  刘晓泉 《四川动物》2007,26(2):397-399
本文报道版纳鱼螈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整体解剖。版纳鱼螈的肾长而窄,并分叶;雌雄体的生殖腺外观形态基本相同而且分叶;雌雄体的生殖管外观形态基本相同;泄殖腔衍生成雄体的交配器或非繁殖时雌体的子宫,但繁殖时雌体的子宫会退化;有卵36~40粒。  相似文献   

4.
版纳鱼螈的境遇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温业棠 《四川动物》1998,17(2):54-54
版纳鱼螈IchthyophisbannanicusYang原记为双带鱼螈,是蚓螈目中在我国唯一而仅有一的物种,属于稀有动物。1地理分布自1974年我在防城县的十万大山采得一号标本后,相继在广西的北流、桂平、玉林、梧州、南宁和广东的罗定县获得标本。据现有的资料,该种分布酉至云南省的勐腊,东至广东省的肇庆,北至广西的梧州,南至广酉的防城,该地段属亚热带,地理座标ZI.50-23.5”N、101.SOE,年平均气温约ZI.4OC,垂直分布范围100—600m。2生境与习性鱼奶生活在草木茂盛,不完全干燥的山脚地带;离山区较远的开阔平坦地带没有发现。成体活…  相似文献   

5.
版纳鱼螈外周血细胞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为材料,应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与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版纳鱼螈各种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的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多,呈卵圆形、椭圆形、梭形和梨形,平均含量为2.57 ×105个/mm3.白细胞数量较少,多呈近圆形,平均含量为0.72×103个/mm3.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数量较少,常数个集合在一起.同时,将此研究结果与鱼类、爬行类和其他两栖类的血细胞比较,进而探讨了版纳鱼螈的进化地位.  相似文献   

6.
版纳鱼螈和双带鱼螈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版纳鱼螈的核型作了观察,并与双带鱼螈进行了比较。两者的核型基本一致,均为2n=42,但版纳鱼螈的NF=62,而双带鱼螈的NF=60;版纳鱼螈的染色体有中部着丝粒、亚中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三种类型,而双带鱼螈则无亚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版纳鱼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绍权  李桂芬 《四川动物》2006,25(2):423-425
版纳鱼螈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国内外关注的学者甚少.本文从版纳鱼螈的发现和命名始,对其分布区与栖息地、形态、习性、内部解剖、染色体、生存状况与保护等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回顾,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版纳鱼螈的骨骼系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为材料,采用传统的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技术与透明骨骼标本制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骨骼系统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与其他无足目和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版纳鱼螈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结果表明,版纳鱼螈成体具头骨41枚,椎骨108~115枚,肋骨101~108枚,无四肢骨。头骨、椎骨和肋骨均具有适应于穴居、掘穴和夜行性习性的特征。版纳鱼螈与双带鱼螈(I.glutinosus)的头骨极为相似,却具有比Dermophis mexicanus的头骨更原始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对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的冬眠进行初步研究,发现5条版纳鱼螈(包括成体和亚成体)在4个冬眠洞穴内冬眠,其越冬地选择在距离水源不远的溪流岸边或者平缓的山坡,能够自行打洞或者利用其他动物废弃的洞穴进行冬眠。版纳鱼螈主要是以单栖的方式冬眠,身体呈S形或者圆形。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对30条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进行饲养观察,发现版纳鱼螈生长速度缓慢,在非冬眠期体长月增长5.84 mm± 3.0 mm,体重月增长1.31 g± 0.92 g;活动规律受温度影响大,食性单一,具有冬眠和蜕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牙齿的形态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牙齿发生于口腔上皮的底层细胞.一颗完整的牙齿由齿冠、纤维环和肉茎三部分构成,为同型钉状双尖齿.牙齿在上、下颌均排列成两排,每个齿位着生1~2颗牙齿.齿位数和齿数通常上颌齿多于下颌齿,上颌舌侧齿多于唇侧齿,下颌唇侧齿多于舌侧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齿位数和齿数会在颌后部增加.亚成体和成体有大量换齿或脱齿现象.牙齿从着生稀疏、功能齿和替换齿夹杂着生趋向功能齿密集整齐着生.同时,将此研究结果与其他蚓螈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7年5月,在广西北流市六麻镇捕到一例雄性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化幼体。该个体完全白化。体重9.1 g,全长195 mm,尾长3.85 mm,体宽10.36 mm,吻长3.09 mm,尾鳍高5.71 mm,吻端至第一环沟9.47 mm,吻端至第二环沟13.41 mm,鼻间距2.42 mm,眼间距5.17 mm。与正常个体对比发现:该白化幼体的尾长、体宽、尾鳍高大于正常范围,吻端至第二环沟小于正常范围,其余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脉红螺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侯林  程济民 《动物学报》1991,37(1):7-15
脉红螺消化系统由十二个器官组成。其消化管壁都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结构构成。作者对消化腺的细胞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利用组化方法测定消化腺细胞中含有的酶类。作者还对部分器官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幼体和成体的皮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版纳鱼螈幼体和成体的皮肤均可分为表皮、真皮疏松层和真皮致密层;皮肤中含有粘液腺和颗粒腺;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各种组成成分在结构和厚度上存在着差异:成体和幼体都是头部的表皮最厚,尾部的最薄;幼体表皮各层细胞分化不明显,几无角化现象,成体表皮的各层细胞分化明显,表层细胞明显角化;成体躯干部皮肤最厚,头部最薄,幼体则是头部皮肤最厚,尾部最薄;幼体和成体的头部皮肤都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颗粒腺分布较少;幼体的躯干部皮肤则主要分布着大量颗粒腺,尾部只有颗粒腺,未见粘液腺;成体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均分布有大量的颗粒腺和粘液腺.  相似文献   

15.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是蚓螈目Gymnophiona在我国分布的唯一物种.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版纳鱼螈的分布范围及演化历史等信息的了解,本研究通过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就其分布、起源及扩散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我国境内的版纳鱼螈均属同一物种,尚未出现种的分化.研究中明确证实了版纳鱼螈在泰国和越南的分布,提示了版纳鱼螈在中南半岛广为分布,甚至可能达到马来西亚境内.结果还提示水系对版纳鱼螈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在湄公河水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现有的信息提示版纳鱼螈有可能起源于中南半岛,并沿着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红河-珠江水系、克拉地峡-马来半岛3个方向扩散.我国境内的版纳鱼螈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地区和两广丘陵以南,来自这两大分布区的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明显,应属于不同的进化显著单元.  相似文献   

16.
云南盘鳇消化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及酶学方法对云南盘逗(Discogobio yunnanensis)成体消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盘逗消化系统有以下特征: 口下位, 口腔上皮分布有较多味蕾及杯状细胞, 食道粗大, 含有大量黏液细胞, 无胃, 肠道较长, 盘旋于体腔中, 成鱼盘旋10回, 肠道系数为5.06±0.61, 肠分为前中后三段, 肠腔中密布肠绒毛。消化腺为肝胰脏, 肝脏分为左右两叶, 胰脏弥散分布在肝脏中。消化系统不同部位消化酶活性大小不同, 脂肪酶活性: 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 胰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活性: 前肠>中肠>肝胰脏>后肠。云南盘逗口下位, 食道粗短, 肠道细长, 肠绒毛丰富, 肠道含较高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 消化系统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与其以固着藻类为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是我国无足目(Apoda)的仅有代表,本研究采用传统的解剖学方法对版纳鱼螈的生殖系统进行观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脂肪体和泄殖腔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尿)管、缪氏管、脂肪体、泄殖腔和交配器所组成。卵巢一对,半透明长囊状,内含许多大小不一的球状卵母细胞。精巢一对,分叶状,每小叶包含许多小室,存在小叶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