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微塑料(尺寸5 mm的塑料)是海洋环境中一种新型污染物,可被海洋生物误食并对其产生毒性效应。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深入,利用指示生物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及毒理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海洋双壳贝类可通过滤食方式摄食环境中的微塑料,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监测与毒理学研究理想的指示物种。本文综述了海洋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分析方法、不同海域双壳贝类体内微塑料的累积分布以及受控实验条件下微塑料对双壳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建立以双壳贝类为指示的海洋微塑料污染生物监测标准方法以及研究环境浓度微塑料对海洋双壳贝类的亚慢性毒性效应等。  相似文献   

2.
血卵涡鞭虫是一类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是近年来引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牛奶病"及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黄水病"的一种主要病原,该虫对宿主感染时间长,流行范围广、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危害严重,给梭子蟹和青蟹的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国内已对该寄生虫病原的生活史、形态学特征、感染途径、诊断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信息[1].  相似文献   

3.
白蚁是一类受到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社会性昆虫,对人类生活、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乳白蚁属Coptotermes众多种类危害尤为严重。乳白蚁常随木质包装或原木远距离传播异地建群,其为害隐蔽、潜伏期长,一旦爆发则为害严重且难防治,因其种类多、形态趋同,同一巢群中有龄期不一的虫态和多种生物型,可用分类特征少,造成形态分类困难、人为分类现象普遍。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白蚁的分类鉴定更加快速、灵敏和可靠,系统发育分析研究更为深入全面,遗传进化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本文对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乳白蚁属检疫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对DNA技术在乳白蚁属分类和进化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形成规模养殖的经济贝类有近20种,贝类增养殖已经成为沿海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海水贝类产量为102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82%。但是目前,由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等因素导致我国海产贝类病害越来越重,寄生虫就是主要病原之一,其中尼氏单孢子虫就是其中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寄生于很多种海产贝类体内。这种病害在很多地区都有暴发,国外对其研究较多,国内梁玉波等时这一病害进行了研究。因此,系统阐述国外贝类尼氏单孢子虫病害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对我国海产贝类病害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时尼氏单孢子虫的分类、病害的流行情况、尼氏单孢子虫的形态学,病害的主要症状。尼氏单孢子虫的检测方法,尼氏单孢子虫与寄主之间的交互作用,环境因素时病害流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我国贝类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海洋贝类种类繁多,是近海底栖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贝类入侵问题,往往使该过程不能正常运转。大量研究表明,入侵贝类会抑制原著贝类或其他生物的生长及拓殖,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对海洋渔业生产和近海工程及作业等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目前,欧美等国家针对该问题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十分重视入侵贝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与行为学特征及特性的研究,并根据其入侵途径与方式的不同开展了检测、监测、防控及管理工作。但在我国,入侵贝类还未引起相关部门及研究机构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简述了我国近海的3种入侵贝类沙筛贝、指甲履螺和地中海贻贝的生物学、生态学及行为学等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根据其特性及入侵过程控制的难易,建议在完善我国入侵贝类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早期预警与检测,以及安全防控和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王大鹏  史贤明 《微生物学报》2011,51(10):1304-1309
摘要:贝类是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因食用贝类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贝类食用安全监测与控制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近几年,笔者在贝类中主要致病微生物分子检测、累积分布和控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贝类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组织分布、净化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展开论述。综合国内外研究结论发现,分子检测方法已成为贝类中致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手段。另外,贝类中致病微生物主要累积富集在鳃组织和消化腺(包括肠胃和消化盲囊)中,这为致病微生物的检测靶向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徐氏拟裸茎吸虫是一种少见的人类肠道吸虫,感染人群主要分布于韩国西海岸与南海岸,近年来感染范围不断扩大,与其相邻的中国和日本等国或将受到感染威胁。近年来,韩国学者对该吸虫生物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成虫从宿主体内排出的机制和虫体感染所引发的宿主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等。杯状细胞增殖、肠上皮更替加快、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剧以及宿主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改变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该虫感染的发病机制和如何防治此病等相关问题研究较少。本文就近年来对徐氏拟裸茎吸虫感染与免疫、排虫机制与此病自限性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重要海洋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历史,而且为遗传资源的保存、海水养殖动物育种和遗传改良及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稳定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概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重要海洋动物(主要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体阐述其在种质鉴定、系统进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良种培育等方面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洋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加快优良种质的培育,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圆形碘孢虫单链抗体库的筛选与阳性克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抗体库已成为单克隆抗体生成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通过用圆形碘孢虫相关抗原对已构建的鼠源免疫噬菌体展示单链组合抗体文库进行生物淘选,并对几株相对亲和力较高的阳性单克隆序列特征、相对亲和力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ELISA、间接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等进行特征鉴定。结果表明,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对于分离抗圆形碘孢虫不同表位抗原是可行的,将为粘体动物的抗原物质及分布、寄生虫一宿主相互关系等研究提供丰富的抗体来源。  相似文献   

10.
贝类中人源诺如病毒污染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源诺如病毒是全球引起人急性胃肠炎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牡蛎、贻贝等贝类消化腺组织中含有诺如病毒受体类似物,可从污染水体中富集高浓度病毒,因此,生食或食用加工不当的受污染贝类极易造成诺如病毒感染。污染贝类的净化处理技术已成为诺如病毒防控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例如消杀试剂、臭氧处理工艺、新型非热消杀技术以及最近报道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益生菌等。诺如病毒活性检测对确定贝类中的病毒污染水平和评价消杀技术效果有重要作用,只有完整和具有感染力的病毒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诺如病毒活性鉴定方法、贝类产品消杀技术以及贝类养殖净化工艺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完善食源性病毒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