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景东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鉴定和查阅资料,对保护区内药用维管植物的种类和生存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内药用维管植物共有80科168属218种,占该区维管植物总数的57.37%。药用维管植物生长型分析表明,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药用部位分析表明,以根和全草入药是其主要利用形式。对药用维管植物的功效分析显示,该地区以清热类、活血化淤类和祛风湿类药物为主。对保护区内药用维管植物濒危等级的评估显示,无危种类占总数的82.11%,说明保护状况良好。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维管植物物种丰富度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其中药用维管植物所占的比例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对不同功能区药用维管植物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区和实验区物种为极不相似;核心区和缓冲区物种为轻度相似。本研究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对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明确了保护区药用维管植物的种类及生存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海丰  李连芳 《生态学杂志》2012,31(5):1082-1087
管理模式对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以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对比研究了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不同管理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实验区群落盖度显著高于核心区和缓冲区(P<0.05),三个区群落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核心区群落密度明显高于实验区和缓冲区(P<0.05),三个区枯死物现存量差异显著(P<0.05);实验区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缓冲区和核心区(P<0.05),核心区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缓冲区和实验区(P<0.05);三个区的地下生物量都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向下逐层降低,其中核心区和实验区绝大部分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但相对深度不同;实验区与缓冲区植物群落优势物种较多,多个物种共同占有优势,而核心区的优势种少,优势物种集中;Shannon指数大小依次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Margalef指数为缓冲区>核心区>实验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可替代性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曲艺  王秀磊  栾晓峰  李迪强 《生态学报》2011,31(13):3609-3620
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综合性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指标是决定区域划分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不可替代性是近年来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新概念,表达一个规划单元在实现整体保护目标中的重要性,能够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其与人类活动干扰指数结合,可以在划分不同值域与功能分区之间建立联系。在系统保护规划框架下,首先根据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域的指示物种和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然后结合物种生境特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了指示物种潜在分布范围预测,最后借助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软件(C-Plan)计算了三江源地区不可替代性指数,结合人类活动干扰进行了功能区划分,并对比了现有功能区划与新功能区划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不可替代性较高区域与原核心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包括东部中铁、军功、麦秀森林灌丛区;西部索加、曲麻莱湖泊湿地区,高寒草甸区;北部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湿地区;及南部玉树、囊谦森林灌丛区,当曲沼泽湿地区);在保护区总面积未增加条件下,基于不可替代性的新功能区划较原功能区划的保护贡献率及保护效率有显著提高,核心区保护贡献率由61.20%增长到71.21%,新核心区 缓冲区总贡献率由77.57%增长到92.45%,保护区整体贡献率由91.20%增长到95.40%;从保护对象被保护情况看,新功能区划与原功能区划均能完全涵盖所有保护对象,但新功能区所包含的满足保护目标的保护对象明显增多,原功能区核心区,核心区 缓冲区,核心区 缓冲区 实验区完全实现目标的保护对象分别占27.50%,47.50%和80%,新功能区分别为32.50%,77.50%和87.50%(新功能区划下,只有苔草草甸、冰川雪山、湖泊3种生态系统类型和盘羊、黑颈鹤两个动物物种未达到保护目标)。在本研究基础上,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方法评价及现实问题,并提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建议:1)结合实际情况,基于不可替代性和人类活动的功能区划对现功能区划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加保护区的保护贡献率;2)对于缓冲区中保护价值较高、人类活动干扰又较强的区域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策略,避免因人类活动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3)鉴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可以考虑在本研究确定的实验区及其外围开展水电站与矿产开发项目,但必须考虑开发项目对周围水域、植被及居民的影响。以期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调整及资源开发提供参考,对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其建立之初景观生态学还不够完善,原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边界划分不尽合理,如核心区与过渡区直接相连、缓冲区干扰甚重等.2001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功能区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本文在探讨保护区15年间(1985-2000)各功能区植被景观变化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原功能区规划及管理进行了评估,并通过景观相似性系数度量了新旧区划方案中各功能区植被分布的相似性,对新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原功能区划下各功能区的植被景观皆按顺向演替方向发展,十几年来植被的形状变得更不规则.各功能区由于原有植被状况和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植被景观变化亦呈现明显差异,其中核心区和过渡区的植被景观趋于集中和连续;缓冲区因为受到旅游活动的严重干扰,植被景观相对破碎.2001年调整后的功能区规划保证了核心区植被景观的完整性,与原功能区规划相比,各功能区植被景观相似性系数为:核心区>过渡区>缓冲区.建议将增设的缓冲区作为保护区实现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新开辟的科普旅游路线还可对游客量进行一定分流,缓解原有缓冲区游客过多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但它在功能格局和管理机构协调等方面仍存在若干问题,尚未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生物圈保护区。因此,关于功能格局,作者建议增设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区和缓冲区;在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核心区之外设立缓冲区、调整和扩大沙地白扦云杉林与山杨林的缓冲区;重视过渡区的协作。作者并就管理机构协调提出8项建议,强调牧场、保护区管理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和牧民之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6.
明确物种繁殖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对于受胁物种的保护与科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扎龙保护区是国际濒危物种丹顶鹤西部迁徙种群的主要繁殖地之一,近年来繁殖种群数量波动较大。通过GIS空间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2012—2013年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营巢分布点和环境特征变量,对扎龙保护区丹顶鹤营巢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01);绿度(34.9%)、距道路距离(17.1%)、土壤湿度(16.3%)、海拔(15.7%)是丹顶鹤营巢生境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核心区中部和南部是丹顶鹤主要的适宜营巢分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有少量的适宜营巢区分布,丹顶鹤适宜营巢生境面积为35857.3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07%。建议在重点管理核心区的同时,对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小面积芦苇沼泽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不同功能区——核心区(绿色长廊)、缓冲区(八道沟)、远离农田实验区(神尾沟)及靠近农田实验区(八水沟)——林地地表甲虫步甲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目的在于探明该保护区有代表性林地步甲物种的组成及受不同程度人为干扰下的多样性格局。结果表明:(1)本研究共捕获步甲物种42种,38种是该保护区的新记录种类,其中粗皱步甲Carabus crassesculptus和沟步甲C. canaliculatus 为优势种,与尖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eschscholtzii,强足通缘步甲P. fortipes,罕丽步甲C. manifestus和长叶步甲C. vladimirskyi一起构成研究地的常见种。(2)不同功能区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各不相同,多样性各项指标均是靠近农田的实验区最高,核心区最低。(3)各功能区具有特有的指示性种类,其中黄条春步甲Notiophilus reitteri为核心区指示种; 凹唇春步甲N. impressifrons 为缓冲区指示种; 粒步甲C.granulatus,刻翅步甲C.sculptipennis 和中华通缘步甲P.chinensis为实验区指示种。(4)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缓冲区与核心区及远离农田实验区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靠近农田实验区与其他3个地点相似性较低。结果提示适度干扰可提高物种丰富度,但降低人为干扰(如旅游和交通压力)有利于步甲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华俊钦  石江艳  李建强  杨海  徐基良 《生态学报》2020,40(20):7287-7298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该类型自然保护区通常具有复杂多样的保护对象,因此对其进行功能区划需全面考虑各种保护对象的需求。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有效性。以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河南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获取白冠长尾雉及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点数据,结合收集的环境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物种与该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空间关系,及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空间关系,评估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对白冠长尾雉和与白冠长尾雉存在种间相互作用物种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为33.84 km2,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6%、3.84%和9.19%,自然保护区内高保护价值区域面积比例偏低。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并不能充分满足保护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需要,且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临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影响,这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产生潜在威胁。因此,结合保护区内保护价值与人为干扰分布现状,针对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的受胁情况提出两种不同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方案,在不降低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核心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及相关物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比例,同时降低保护区内人为干扰强度。本研究可为该保护区保护白冠长尾雉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以野生动物为保护目标的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提供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9.
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路线法对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针对4条调查路线31个样线段的植被物种丰富度、海拔高度、离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影响蝴蝶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开展多元回归分析比较,同时对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3个规划区域进行蝴蝶群落多样性分析和相似度比较.共采集记录到蝴蝶147种,隶属于10科94属,其中国家保护种4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植被物种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蝴蝶分布最主要的3个因子,其中植被物种丰富度与蝴蝶物种丰富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程度与蝴蝶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核心区的蝴蝶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缓冲区和试验区,试验区的优势度指数较高;缓冲区与核心区的相似度系数较高,达到0.526.该自然保护区蝴蝶物种多样性的保护重点在于保护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持林相之间的自然演替,适当减少人为干扰,以及加强特殊蝴蝶生境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取决于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应是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和持续发展统一的积极的自然保护,即建设多功能的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格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在保护、科研的基础上对试验区和部分缓冲区开展资源开发以及农、牧、渔等副业。砂仁是一种常用中药和食品,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植物,在勐养保护所东部的试验区内已具相当规模,成为部分村寨最重要的经济收入。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起到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