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笼养条件的改变对大鸨繁殖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4年4~6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饲养的16只(5♂,11♀)大鸨(Otis tarda)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非参数检验法讨论了笼舍面积、舍内设计及外界噪音对大鸨繁殖期的行为分配、日节律、炫耀及一些特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大鸨繁殖期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当环境条件改变后,大鸨的警戒行为发生显著变化(P〈0.01),其次为炫耀、游走行为(P〈0.05)。另外,环境因子的变化对雄性大鸨的炫耀路线及求偶方式亦存在影响,同时影响沙浴等特殊行为。  相似文献   

2.
笼养大紫胸鹦鹉取食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扫描、焦点动物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条件下大紫胸鹦鹉 (Psittaculaderbian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笼养大紫胸鹦鹉取食活动占观察时间的 14 5 1% ,是其主要行为活动之一。日取食活动呈现早(7:0 0~ 10 :0 0 )、晚 (15 :0 0~ 19:0 0 ) 2个明显的高峰。每日取食 (32 12± 14 2 8)次 ,累计日取食时间 (15 3 2 3±73 11)min。每次取食的时间平均为 (5 2 9± 1 0 6 )min。两性和成幼间以及不同时期的取食活动有一定的差异。在整个取食过程中 ,除拾取 (45 47% )和咀嚼 (46 49% )两种取食行为外 ,还有身体护理 (2 5 1% )、运动 (3 5 9% )、静栖 (1 72 % )、攻击 (0 12 % )、求偶 (0 1% )等活动出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大紫胸鹦鹉成鸟取食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学因素 ;5月龄以前幼鸟的取食行为除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外 ,还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14年4-10月,利用焦点个体取样法与连续记录法对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饲养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期以及非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统计了不同性别与不同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在繁殖期,雌性褐马鸡的取食时间大于雄性,而雄性褐马鸡的移动、警戒行为时间大于雌性。在非繁殖期,雌雄褐马鸡行为差异变小,但雄性褐马鸡的警戒行为仍然较多。  相似文献   

4.
笼养朱鹮繁殖期的鸣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4月采集到笼养朱鹮(Nipponia nippon)4种行为状态的鸣叫声,对其繁殖期求偶鸣叫、交尾鸣叫、假交尾鸣叫和惊叫的鸣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行为状态的鸣声差异。求偶鸣叫振幅小,主要频率范围在156±13.2 Hz-1 568±120.3 Hz之间(n=30),声谱谐波丰富,频带呈直线型和拱型。交尾鸣叫由7-21声连续、急促的鸣叫和一声长鸣组成,声音宏亮有力,频域特征表现为主频呈现双峰,主要频率范围在346±16.7 Hz-2 396±138.2 Hz之间(n=14),音节高度重复并多有谐波。假交尾叫声有三种声模式,模式1包含2-10声短促鸣叫声和一声长鸣;模式2仅发出多声短促鸣叫声;模式3仅一声长鸣,频域特征在三种声模式下表现不同,模式1主频呈现双峰,模式2和模式3仅有一个峰值,主要频率范围在328±18.2 Hz-2 067±189.1 Hz之间(n=38),声谱多谐波,频带形状呈下滑状或直线状。遇险惊叫声信号振幅最大,每一声信号中包含多个脉冲组,惊叫声主频较高,主要频率范围在375-2 300 Hz之间,声谱多谐波,低频频带呈直线型,高频频带呈半拱形,声音末尾有明显的降调。  相似文献   

5.
黄腹角雉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温战强  郑光美 《动物学报》1997,43(2):127-132
透射电镜研究表明,黄腹角雉精子的结构与家鸡的相似,圆锥形的顶体位于精核前部,与精核的前端有少许重叠。顶体刺位于顶体下腔里,其部分区域的电子密度较低。核前窝内容纳着顶体部的基部,远端的植入窝则为中心粒复合体和无条纹连接体所占据,后者构成了精子短的颈部。  相似文献   

6.
黄腹角雉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晶  李庆芬 《动物学研究》1993,14(4):341-345
采用Kalabakhov-Skortsov呼吸计,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测定了黄腹角雉雏鸟发育过程中的静止代谢率以及成鸟在不同季节的静止代射率。结果表明,黄腹角雉雏鸟在初始日龄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其化学性体温调节能力基本建成的日龄为9日龄。成体黄腹角雉在春,夏,秋季静止代谢率与温度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三季的化学体温调节强度无显著差异。各季间的代谢水平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黄腹角雉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1991 ̄1993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黄腹角雉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共发现黄腹角雉巢15个,其中80%位于人工柳杉林中,营果树以柳杉为主,占73.3%。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黄腹角雉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种,依次为:营巢树因素(包括营巢树的高度、胸径、巢位高度和巢上方的植被盖度)、地形因素(包括坡向和坡度)、海拔因素和位置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腹角雉的饲养繁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笼养下黄腹角雉自3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中旬结束,产卵期持续近3个月。年产窝数3.5窝,年均产卵10.8枚/只雌鸟。1994,1995年卵的受精率和化率分别为26.7%。12.5%和68.6%,47.8%,对孵化率人低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笼养鸟类取食高度对其自然行为表达和动物福利至关重要。然而,相关研究却少见报道。本文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研究对象,观察笼养状态下其对不同高度取食槽内放置的种子或蔬菜的取食次序,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取食高度与偏好值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笼养蓝马鸡取食种子类食物(玉米粒)最佳取食高度为0cm,并且采食偏好随采食槽高度升高而下降(y=-0.564x+43.146,R2=0.946,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油麦菜(Lactuca sativa)的最适取食高度范围为15~25 cm,随着取食槽高度的升高,偏好值先上升,至25 cm处后下降(y=-0.014x2+0.543x+26.487,R2=0.952,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当取食槽高度在65 cm及以上时,蓝马鸡拒食率上升(拒食率≥38.9%)。成年蓝马鸡体高对取食高度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笼养蓝马鸡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模拟黄腹角雉野外生存环境和自然种群结构,采用较大空间散放与多个体群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试验,其笼养繁殖性能比对照组传统对养方式显著提高.通过两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产卵量为8.5枚,卵受精率为82.6%,受精卵孵化率为88.7%;对照组平均产卵量5.7枚,卵受精率50.3%,受精卵孵化率72.4%,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间的卵重、卵形、产卵期进行了测定,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笼养灰胸竹鸡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9年3-7月对笼养条件下灰胸竹鸡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笼养灰胸竹鸡仍保留求偶,交配和产卵等野外繁殖行为,但营巢,邻域,孵卵和育雏行为基本消失,求偶和交配于3出现,5月达到高峰,8月以后繁殖行为基本消失,本文还分析了笼养灰胸竹鸡繁殖期的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12.
黄腹角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常规方法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的黄腹角雉血液 2 1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黄腹角雉 6~ 2 0月龄组MCH指标显著低于 2年龄以上组 (P <0 0 5 ) ,不同年龄间其它指标及不同性别间所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3.
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 、蜘蛛目(Araneae)园蛛科(Araneidae)和蜻蜓目(Odonata)各1种。显示黄腹角雉为植食性、食谱广泛的雉类,采食习性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棕胸竹鸡觅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笼养条件下棕胸竹鸡(Bambusicola fytchii fytchii)每日的觅食节律的时间、频次、求偶取食行为和社群等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影响棕胸竹鸡觅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一天中它在地面上活动、静栖、游走及饮水等项行为所占时间的长短。影响求偶取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它在地面上活动的总时间和理羽、攻击及其它的求偶活动所占的时间多少。社群等级对棕胸竹鸡的觅食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甚显著。  相似文献   

15.
1985年4月至1986年3月观察了饲养6年的雄性白鱀豚“淇淇”的十种宏观行为,即顺时针方向游、逆时针方向游、仰游、侧游、转游、直立、玩、性行为、捕食和休息。行为型式变换次数的统计表明,白鱀豚存在明显的食前节律和昼夜节律。另外,顺时针方向游发生在夜间为多,逆时针方向游白天发生的多。以上2种行为所占的总时间大致相等。典型的休息行为均发生在夜间,全年在1月和5—8月出现2个高峰期。4—5月和8—9月出现2个性行为高峰。转游在早晨和白天摄食后共出现1个高峰期,而且与饲养池条件有关。呼吸行为的昼夜节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ae)园蛛科(Araneidae)和蜻蜓目(Odonata)各1种.显示黄腹角雉为植食性、食谱广泛的雉类,采食习性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Zoo animal collections have gone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Whil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pecies may be establishing self-sustainable populations, early specimens of some animal groups were captured and transported in wasteful and unacceptable methods, a part of history that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Selection of species has shifted from individual to group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reflecting a different type of personnel now in charge. The fact remains, however, that zoos continue to present a popularity-driven, skew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animal kingdom to the public. Wildlife conserv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purposes for zoos as well as zoo associations, both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actuality, the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is subject to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and this is wher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zoos’ role could become rather vague. An important and worthwhile task for zoos is conservation education. To counteract deep-rooted anthropomorphism in the public's mind is not easy, yet it is a necessary step to raise citizen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 ultimate results of conservation education include changing daily habits, as well as participation in grass-roots conservation movements, by citizens.  相似文献   

18.
短翅树莺是森林益鸟。本文着重记述了其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及迁徙动态,并对其歌唱声和惊叫声作了录音分析及文字描述。文内较全面地记述了繁殖习性和食性。并对其繁殖力和雏鸟(257只)生长曲线方程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