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西兰鸟类入侵成功的有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外来入侵物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AIS)的生物学涉及纯生物学及应用生物学的问题,但是靠预先设计的实验来加深人们的了解显然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可以研究现有的入侵,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利用新西兰历史上的一些记录,探讨了物种在新环境中成功定居的因素,令人惊奇的是,物种间的生物学差异对成功的定居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相反,真正起作用的是一个物种被引入新环境的频率及数量。 相似文献
2.
3.
生物入侵威胁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来植物是入侵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可以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较高营养级,对由入侵植物引起的栖息地变化十分敏感。互花米草自引入中国沿海以来,其分布区域不断扩散,多数研究认为互花米草入侵造成本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退化。系统梳理了互花米草入侵对鸟类栖息地、食物资源、繁殖、群落等方面的生态影响。主要负面影响有:(1)植被群落结构不利于鸟类栖息、筑巢、觅食;(2)鸟类食物资源丰度和多样性下降;(3)本地鸟类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在我国东部沿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已经显著改变了植被与鸟类分布格局。但随着入侵历史的增长,少数小型雀形目鸟类却可以逐渐适应互花米草生境。互花米草入侵为某些非本地鸟类提供了空白生态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地物种多样性,对互花米草的快速清除反而可能不利于已适应并依赖互花米草生境的鸟类。综上,认为互花米草入侵对鸟类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多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应开展长期、大尺度、多因子的监测研究和多物种比较研究,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并制定科学有效的互花米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能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例如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而生物入侵由于对生物多样性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也逐渐受到研究人员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因素众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生物入侵进程和成功率,而大规模生物入侵对森林和海滨生态系统的破坏反过来也将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本文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入侵的关系,以及造成这些关系的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普通高中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生物入侵\"问题进行规范讨论,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提出教学建议,为现今生物学教学及新教材编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外来物种的引入和入侵的风险持续升高,外来入侵生物已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控体系是摆在相关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研究命题。本研究系统梳理和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外来生物入侵现状以及防控措施,讨论了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功能特点,建议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建设外来入侵生物防控体系:建立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建立、完善外来入侵生物数据库,建立外来入侵生物安全性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加强海关检验检疫体系建设以及科学研究体系建设,借助大数据开展智能监测与绿色防控,并大力开展大众自然教育,提高全民对外来生物入侵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群策群防,提高防控和治理效率。通过以上建议以期能为我国生物入侵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早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套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将外来入侵生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 总被引:94,自引:0,他引:94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全国陆生,淡水水生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微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杂草,树木和海洋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及分类地位,起源,引入路径和环境影响等内容。查明我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外来入侵微生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陆生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分别为19种,18种,170种,25种,33种,3种,10种和5种,来源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外来入侵物种分别占55.1%,21.7%,9.9%.8.1%和0.6%。我国对外来物种的引进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50.%的外来入侵植物是作为牧草或饲料,观赏植物,纤维植物,药用植物,蔬菜,草坪模特而引进的;25%的外来入侵动物是用于养殖,观赏,生物防治的引种,对外来物种只重引进,疏于管理,也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造成潜在的环境意传入的;76.3%的外来入侵动物是由于检查不严,随贸易物品或运输工具传入我国的。因此,我国既要加强检疫工作,又要对外来物种的有意引进进行严格管理,实行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2.
生物入侵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球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探究入侵物种在入侵地的入侵历史对了解生物入侵的生物生态学机制、制定阻截及防除措施有重要意义。分子标记方法的兴起和大规模应用打开了入侵生物入侵历史研究的新天地。采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可鉴定入侵物种的种类、追溯其来源地、回溯其扩散路径、分析扩散模式及探究物种入侵过程中对入侵种群本身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分子标记的应用使得多个入侵物种的入侵历史得以重现。由于分子标记方法重构的入侵历史受采样范围、采用的分子标记的种类及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该方法呈现入侵历史是否是真实发生的入侵过程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3.
“973”项目“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2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经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2003年启动。文章主要介绍该项目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总体研究目标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生物防治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危害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近来对传统生物防治的批评主要集注于,引进的生防作用物攻击威胁本土非靶标生物。引进的生防作用物可能对本土非靶标生物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这类影响通过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取食关系,以及通过同一营养级内生物间的竞争关系,而影响本土非靶标生物群落。列举若干杂草生物防治案例对以上影响方式及其发生途径进行了评述。就防范杂草生防作用物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下对策:(i)把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生物作为最后的有效手段;(ii)适当增加对非靶标生物潜在影响的生态学评估;(iii)选择寄主专一性强而且能有效控制靶标杂草的天敌;(iv)加强对杂草传统生物防治的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202,自引:3,他引:202
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 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生物入侵在我国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缺乏对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淡薄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引进,缺乏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或监管不力,缺乏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领域,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应着重于国家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管理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目前的紧急现状应制定出优先行动计划,对特定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学基础研究,特定生态系统或地理区域入侵种现状及影响的关键评估研究,特定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经济损失的模式研究、发展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环保型技术与方法研究,外来生物受控制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栖息生境的复原技术与方法等,无意 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17.
生物入侵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生物入侵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问题,其对我国的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生物入侵不仅导致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改变,而且能彻底改变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性质,最终导致本地种的绝灭、群落多样性降低,并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本文还分析了全球变化与当前生物入侵加剧的关系,由此提出加强对入侵种的预测和监控及立足于生态系统和整个社会来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策略,以期对预防和控制我国外来生物入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Kara J. Andres Suresh Andrew Sethi Elizabeth Duskey Jesse M. Lepak Aaron N. Rice Bobbi J. Estabrook Kimberly B. Fitzpatrick Ellen George Benjamin Marcy-Quay Matthew R. Paufve Kelly Perkins Anne E. Scofield 《Freshwater Biology》2020,65(8):1337-1347
- The round goby (Neogobius melanostomus) is among the fastest-spreading introduced aquatic spec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is radiating inland from the Great Lakes into freshwater ecosystems across the landscape. Predicting and managing the impacts of round gobies requires information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distribution in habitats along the invasion front, yet this information is not available for many recently invaded ecosystems. We evaluated the seasonal habitat use and biomass of round gobies in an inland temperate lake to define the spatiotemporal scope of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at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round goby invasion.
- Using novel statistical approaches, we combined hierarchical models that control for imperfect species detection with flexible smooth terms to describe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und goby abundance an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Subsequently, we generated accurate detection-corrected estimates of the standing stock biomass of round gobies.
- Our results show seasonally differentiated habitat niches, where suitable round goby habitat in summer months is restricted to shallow depths (<18.4 m) with a mixture of vegetative and mussel cover. We found high round goby biomass of 122 kg/ha in occupied habitats during the summer, with a total lake-wide biomass of 766,000 kg. In winter, round gobies migrate to deep offshore habitats and disperse, dramatically altering their scope for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resident aquatic species across summer and winter seasons.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scope of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inland lakes may be seasonally variable, with potential for high round goby biomass in shallow lakes or at the periphery of deep lakes in the summer months. Such shallow-water habitats may therefore present higher risk of ecological impacts from round gobies in invaded lentic ecosystems. As round gobies expand inland, consideration of seasonal habitat use will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the impacts of this pervasive inv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