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研究模型的可能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尚缺乏研究其免疫功能的基本标志以及单克隆抗体。该实验首先以树鼩外周血总RNA为材料,通过RT-PCR扩增得到长度为1365bp的树鼩CD4全长编码序列,并确定了数据库中缺失的两个片段,进而通过ClustalW等软件对其序列和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树鼩CD4氨基酸序列胞外和胞内域保守性较好,且与人类和猴的亲缘关系较近。虽然树鼩和人CD4分子表面大部分区域均带正电荷,但与人CD4胞外域D1相比,树鼩CD4D1结构区域表面带负电荷较多,且多出两个N-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对抗体的结合可能存在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树鼩CD4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树鼩可作为人类疾病的良好模型,但缺乏对其免疫功能研究的基本标志和单克隆抗体。该研究应用RT-PCR技术,分别从3只树鼩的肝脏、脾脏和血液中克隆了CD3ε全长编码序列并用Discovery Studio等软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树鼩CD3ε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82bp,编码193个氨基酸。树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CD3ε蛋白整体结构近似,与人和恒河猴CD3ε的亲缘关系较近,胞内域与跨膜域高度保守,但胞外域出现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表面电荷亦存在差异。该研究为今后制备树鼩CD3单克隆抗体及功能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取树鼩早老素蛋白-1(PSEN1)的全长编码序列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以树鼩脑组织总RNA为材料,通过RT-PCR、RACE-PCR扩增和序列拼接获得PSEN1基因全长编码序列,进而通过DNAMAN、MEGA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序列和分子特征进行分析。q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分析PSEN1在树鼩各个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鉴定了树鼩PSEN1基因,其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通过系统发育谱系树、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发现树鼩PSEN1与小鼠、大鼠等相比更接近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qRT-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树鼩PSEN1在脑组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脏器组织。结论通过克隆树鼩PSEN1基因序列并进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和建立相关疾病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解偶联蛋白2(UCP2)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解偶联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相关研究表明,UCP2可以抑制某些细胞(如免疫细胞等)线粒体活性氧的过量生成.本研究通过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从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肝中获得UCP2基因cDNA核心序列.该片段长745 bp,推测氨基酸序列为248个氨基酸.结构功能分析发现,此段氨基酸序列具有2个线粒体内膜载体蛋白特征结构、5个跨膜α-螺旋结构域、1个嘌呤结合区域(PNBD)以及3个解耦联蛋白质的特征序列.中缅树鼩UCP2氨基酸序列与普氏野马(Equus caballus)、小家鼠(Mus musculus)、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人(Homo sapien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豚鼠(Cavia porcellus)、苏门达腊猩猩(Pongo abelii)、加卡利 安鼠(Phodopus sungorus)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UCP2进行比较,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同时,本研究通过MEGA5构建系统树,对UCP2分子进化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从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组织中成功克隆Klf4、Sox2和c-Myc基因的部分序列,长度分别为382、612和485bp,分别编码127、204和161个氨基酸。树鼩的Klf4、Sox2和c-Myc序列与人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9%、98%和89%。将树鼩Klf4、Sox2和c-Myc基因分别与其他物种的这3个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Klf4和Sox2基因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构较为一致,但与c-Myc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有所不同,表明这些基因在进化上存在差异。Klf4、Sox2和c-Myc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从树肝脏mRNA逆转录得到的Ⅰ链cDNA为模板 ,运用SMARTRACEPCR技术 ,扩增得到树载脂蛋白E(apoE)cDNA序列 ,并推导出apoE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包PCGENE对氨基酸序列和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表明 ,树apoEcDNA序列 (作为新基因已被GenBank接收 ,登录号为AF 30 3830 )由 1138bp构成 ,其中 5′非翻译区 6 4bp ,3′非翻译区 135bp ,939bp组成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架 ,与人apoEcDNA的同源性为 86 % .编码 313个氨基酸组成的apoE前体 ,包含 18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和 2 95个氨基酸组成的成熟蛋白 .与人apo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78% .树apoE与人及其它种属动物apoE在氨基酸组成上相近 ,但比人apoE少4个氨基酸 ,比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动物家兔apoE多 2个氨基酸 .经Garnier法预测 ,树apoE蛋白二级结构与人apoE相似 ,螺旋构象 (helical) 6 9 9% ,伸展构象 (extended) 16 6 % ,转角构象 (turn)6 0 % ,无规则卷曲 (coil) 7 6 % .  相似文献   

7.
树鼩神经肽Y的分子克隆及其灵长类类似物的同源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L  Lv LB  Lai R 《动物学研究》2012,33(1):75-78
树鼩由于与灵长类动物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和其个体小,以及繁殖周期短等特性而倍受关注,尤其是作为医用实验动物的研究,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树鼩的分类地位还一直有所争论。该研究从树鼩脑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编码树鼩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前体序列,序列比对发现该序列与灵长类NPY序列同源性高达96.9%。将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物种的NPY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树鼩与灵长类处于同一分支。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树鼩与灵长类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中华鳖脾脏、肝脏、肠道构建的SMARTer cDNA文库中克隆中华鳖白细胞介素21(IL-21)基因的cDNA。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克隆中华鳖IL-21基因cDNA序列,并利用生物学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中华鳖IL-21 cDNA长874 bp,其编码产物包含135个氨基酸残基,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延伸链、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三级结构包括信号肽和IL-15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鸟类首先聚类,其次为哺乳类。以人IL-21为模型,构建了中华鳖IL-21的3D结构模型。结论:从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我们所获序列为中华鳖IL-21 cDNA,为深入研究中华鳖IL-21及相关通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粱LEA3蛋白基因和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禾本科LEA3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同时结合RACE方法获得高粱LEA3基因全长cDNA序列1032bp,该序列含有一个612bp的阅读框,编码203个氨基酸,包含7个串联的LEA3蛋白的基元序列。通过与玉米、小麦、水稻、大麦的LEA3蛋白序列比较,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3.8%、53.77%、45.63%和53.99%;其编码蛋白理论相对分子量为21.22kD,等电点pI=8.79;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2段α螺旋结构占主导,与目前已知的多种植物的LEA3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功能域。通过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 PCR)技术获得LEA3基因启动子749bp的DNA序列,该区域包含ABA应答元件、干旱胁迫应答元件、以及胚胎和胚乳特异表达元件;通过PHyML软件构建了禾本科植物LEA3基因ML系统树。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该基因的功能和高粱抗旱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树鼩干扰素家族的基本构成及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IFN)是在"危险信号"刺激下,由细胞分泌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多重作用的糖蛋白家族,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研究模型的前景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IFN家族的研究尚属空白。该研究在现有的树鼩全基因组数据基础上,应用大片段核酸序列比对、基因预测等方法,对树鼩IFN家族的基本构成和分子特征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树鼩具有I型IFN:α(5个亚型)、β、ω、κ、ε、δ;II型IFN-γ;III型IFN:IFN-λ1、λ2/3,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及蛋白空间结构与其它哺乳动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在半胱氨酸位置和N糖基化个数上具有部分差异。该研究以全基因组数据对树鼩IFN家族信息进行系统挖掘和分析,为树鼩IFN的基因克隆以及其在感染免疫学中的作用和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