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粪化石     
粪便是动物的排出物,臭不可闻,别说看,就是一听到也足以令人作呕了。殊不知粪便里边却大有学问,且不说农业、医学等对粪便的研究,单就古生物学来说,粪便的作用就不小了,而且发展成一个新的分枝学科——化石粪学(Paleocopro-logy)。早在1768年便有人记载了粪化石,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动物粪便,可是已经想到它和动物的肠道有关。第一个正式报道粪化石的是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Buck-land),1829年他描述了发现于第四纪洞穴中的鬣狗和侏罗纪地层中的爬行类粪化石,首次使用粪化石(coprolite)这一名称,它是由两个希腊字:Kopros(粪或排泄物)与Litos(石或岩石)组成的,意思是粪或排泄物的化石。  相似文献   

2.
郭建崴 《生命世界》2007,(9):96-103
我去西藏是为了淘宝。什么宝呢?化石。 西藏的化石之所以为宝,除了其蕴涵的关于古生物、进化的信息之外,更由于青藏高原的独特环境,这些化石还能够为我们了解高原的形成过程及环境演变的过程提供线索。在我工作过的中国古动物馆里,就“沉睡”着一件曾经生活在2亿1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海洋里的鱼龙化石——喜马拉雅鱼龙。  相似文献   

3.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 2 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 ,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 ,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石。近年来 ,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 ,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或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 ,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 ,对其当前的研究焦点 ,如归属问题、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保存机制及分类命名 ,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同时 ,简要介绍了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经常通过化石暴露了自己的秘密,脑化石就在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中扮演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角色。脊椎动物死后,脑的软组织被泥砂或其它沉积物替换、矿化成为脑的遗骸,把原来脑子的构造与外型栩栩如生地保存下来。只要我们掌握了大自然留下的脑子的立体摄影——脑化石,就可以测量出动物生前的脑量(图1)。通过对脑量的深入研究,就可以进一步探索动物形态学以及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那么,脑化石能告诉我们一些甚么呢? 早在1871年,达尔文在他的一本名著《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中就曾经明确地指出:脑子的大小与身体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  相似文献   

5.
磷酸盐化球化石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2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这年来,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域 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动物和人类是怎样生病的?这不仅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而且对探讨古病理(研究古代人类和动物得病的原因和情况)以及了解古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况都可以提供十分宝贵的材料,因此古生物学、医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大自然留下的病历——病态化石。毫无疑问,许多带有病态的标本都被破坏了,但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也可以保存一些化石的病例。这些内科、外科的一系列病例告诉我们:动物和人类生病的现象是由来已久,而且是比较普遍的,这里仅就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中常见的病态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你相信吗,要了解几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动物的脑子是什么样子,动物的脑化石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东西。这些亿万年前动物的脑化石的内模,有时可以保留着脑和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形态构造;这就为我们探索遥远时代许多已绝灭的动物的神经系统形态,打开了神秘的大门。这门学科——古神经学是古生物学领域里近来颇为活跃的一个分支。最近,据美国《科学》杂志1976年刊载,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学者拉丁斯基,通  相似文献   

8.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9.
陕南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小壳化石,还以磷酸盐化的方式立体保存了多种软躯体动物的胚胎和成体化石,为研究早期动物矿化模式、个体发育方式以及动物躯体构型的早期辐射过程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然而宽川铺生物群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化石系统分类及亲缘关系探索,对生物群的沉积背景、埋藏过程和保存模式的分析甚少。本文以宽川铺生物群的核心产出层位——陕西省西乡县大河镇宽川铺组下部磷质碎屑灰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类管状化石圆管螺及其围岩进行了显微结构学和显微谱学综合分析,获得了化石显微结构和关键结构对应的元素、矿物成分等信息,讨论了管状化石圆管螺的埋藏过程和保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研究对理解宽川铺生物群的埋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刺细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作为后生动物最早分化出的一支,刺细胞动物对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恢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研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刺细胞动物早期(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的化石记录和研究现状,将刺细胞动物的早期演化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纽芬兰世、寒武纪第二世和寒武纪苗岭世,并对上述四个时期的刺细胞动物进行论述。目前的研究表明:1)前寒武纪的刺细胞动物化石记录虽然比较丰富,但充满争议,目前尚未有比较确切的刺细胞动物记录;2)寒武纪纽芬兰世如宽川铺生物群中保存了较多的刺细胞动物胚胎及发育序列化石,是研究刺细胞动物演化的重要窗口;3)寒武纪第二世,以澄江生物群为代表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了软躯体的刺细胞动物。与此同时,在第二世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珊瑚化石记录;4)寒武纪苗岭世刺细胞动物主要以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如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同时期在美国犹他州发现的刺细胞动物印痕化石表明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刺细胞动物大类已经出现。本文根据上述时期的研究,对今后刺细胞动物化石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在慈利县发现的金丝猴下颌骨化石标本。报道了吉首县螺丝旋山洞出土的可能是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的情况;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早更新世晚期的保靖县洞泡山动物群。并描述了大熊猫的一个新亚种——武陵山亚种。进一步证实在华南存在一个从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向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过渡类型的动物群。以上新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对于湖南(尤其是湘西)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类一起构成后生动物(metazoa)中分异度最大的谱系分支——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在冠轮动物分支概念提出20周年之际,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系统学的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外肛动物组成的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a)为单系起源(monophyly),分类上属于原口动物亚界(Protostomia),从而彻底否定了上百年传统动物学教科书上腕足动物属于后口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或原口动物亚界与后口动物亚界之间的过渡类群的传统观点。腕足动物作为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主要动物门类代表,因其形态发育和壳体矿化等多项特点以及海量的化石记录,历经数十余年单系、多系和并系起源的争论之后,其单系起源得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系统学和形态学(包括化石和现生类群)研究越来越多的强力支持。长期以来,寒武纪腕足动物门曾存在帚虫状祖先起源假说、蛤氏虫(Halkieria)起源假说和托莫特壳起源假说。目前,蛤氏虫起源假说遭到了不同国际学者的质疑和否定。澄江化石库(寒武系第三阶)最新发现的化石新种——精美玉玕囊形贝(Yuganotheca elegans),因具有砂质胶结的椎管状身体,具有封闭的腕足动物状的纤毛环取食器官,具有腕足动物状的边缘刚毛、脉管循环系统、U形的消化系统和蠕虫状的肉茎附着结构等,被誉为腕足动物的"始祖鸟化石",成为联系帚虫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椎管状托莫特壳的化石类群。然而,因该化石缺乏成对的矿化(磷酸钙或碳酸钙)壳体,对现今广泛使用的腕足动物高级分类方案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四年前,我们对当时在美国南加里福尼亚大学的Oxnard教授一本装帧精致的专著——《人类所在的动物目》——作过介绍(见本刊,第三卷,175—181页,1984年)。时隔不久,它的姊妹篇——《化石、牙齿和性别:对人类进化的新透视》——又和读者见面了。从本书的标题,可以知道它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起源有关的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并从这些材料中探讨性别二态问题,进而得到关于人类进化的新解释。本书作者对于现生的和化石的灵长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它们各部位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作者对我国云南禄丰出土的古猿类牙齿化石和广西柳城出土的巨猿牙齿化石表现了特殊的关注。因此, 贯穿本书的思维结构及其达到的结论都是值得我国人类学工作者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浙西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棒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记述了浙江省西部江山县新塘坞地区灯影组(梅树村期)中新发现的矿化骨骼化石——浙江棒(新属)Zhejiangorhabdion gen.nov.。该化石的形态与以往化石类群均不相同,为个体微小的棒状,表面具较复杂的纹饰,不同个体间的纹饰都有一定变化,推测是动物体内不同部位的骨棒所具有的特征,代表了一个新的化石类群。新属的发现丰富了梅树村期动物群的内容,对了解具骨骼动物群体在这一时期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三峡地区发现的已知最古老足迹化石,使远古动物开启步行时代前推到了5.51亿年前,为两侧对称动物在晚前寒武纪末就已出现提供了依据,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能开启于寒武纪前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这一发现进一步提高了足迹化石在研究古老动物行为和了解重大生物事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粪化石(coprolite)是石化的动物粪便, 而广义上粪化石(bromalite)是石化的动物消化物、排泄物和排出物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遗迹化石, 粪化石蕴含了大量实体化石难以提供的生物学信息, 为古生态学研究提供以下依据: 1)粪化石作为媒介帮助理解远古动物的行为习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谱特征以及古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 2)粪化石中保存的古寄生虫线索能有效地解读古生物寄生关系和某些常见肠道寄生虫的起源问题; 3)新生代以来古人类粪化石证据可以直接解开早期古人类的食谱、疾病特征及其迁移路径; 4)中、新生代以来的粪化石中保存的植物残留信息(孢粉化石和植硅体)是重建古植被面貌、恢复古气候和探索早期动植物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了粪化石研究历史, 并针对粪化石在上述古生态各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综述, 认为粪化石可有效解读古生态。文章最后对粪化石的最新研究技术方法(如CT扫描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粪化石对于了解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是有帮助的。人们了解到,大多数动物依靠植物为生,或以部分植物充饥。孢粉学家认为,植物的孢子花粉抗酸耐碱,通过动物的胃肠后,会随着大便排泄出去而不至遭受破坏。这样,粪化石中必然保存有动物生活中食用植物的孢子花粉。通过对它的研究,就可以了解当时的环境。我们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物中,曾发现过鬣狗粪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通报》2007,42(3):31-31
我国古生物学家与美国专家近日对在贵州瓮安发现的胚胎化石研究认为,这个距今约6亿年的动物胚胎化石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动物。  相似文献   

19.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 ,在中国贵州省中部瓮安磷矿的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元古代化石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自 1 986年至今 ,我国古生物学者相继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有关该化石生物群的论文 2 0余篇。该化石生物群主要包括底栖的多细胞藻类、蓝藻和细菌化石 ;浮游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化石及一些可疑的动物化石。描述的属种已超过 50个 ,虽然其中部分动物化石的亲缘关系值得再深入的研究 ,但这个在磷块岩中立体保存且属种丰富的化石生物群将为新元古代生物多样性和早期生命多细胞化的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20.
狐猴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特有的一种小型灵长动物,今夏颇出风头。在埃及新发现的一种化石表明,狐猴及其他灵长动物在进化史上出现的时间比原先认为的要早得多;另外,科学家新发现了5个新的狐猴物种。孤猴是进化上的一个谜。它们所居住的惟一岛屿——马达加斯加在1.45亿年前就与非洲大陆分离了,这时第一种有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