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害荔枝和龙眼的两种细蛾科昆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姚振威  刘秀琼 《昆虫学报》1990,33(2):207-212
本文首次报道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和荔枝尖细蛾C. litchiclla在广东和福建省为害荔枝,并发现龙眼也是荔枝尖细蛾的寄主.订正了过去一直将这两个近缘种混淆起来误以为可可细蛾(国内称荔枝爻纹细蛾)Acrocercops cramerella的这一错误.事实上,国内迄今仍未发现可可细蛾的分布.本文详细地描述和比较了这两种细蛾各虫态的态,并简要地描述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在食性方面首次发现荔枝蒂蛀虫既为害果又为害叶梢、花穗,而荔枝尖细蛾只为害叶梢.花穗而不取食果.  相似文献   

2.
荔枝细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细蛾(Conop omorpha litchiella Bradley)是荔枝、龙眼梢期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详细讨论了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天敌,明确了荔枝细蛾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5—6代,以幼虫在冬梢、花穗和叶脉中越冬。主害代平均历时33—43天。同时文中不详细描述了荔枝细蛾与爻纹细蛾(C.sinensis Bradley)、成眼亥麦蛾(Hypatina longanae Yang et Chen )在为害习性上的区别。文章最后还讨论荔枝细蛾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3.
荔枝蒂蛀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中国岭南地区、东南亚、印度和尼泊尔一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果树害虫。该虫以幼虫钻蛀取食荔枝和龙眼的果实、嫩梢、花穗,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加上防治措施不当,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该虫迅速成为这两种优质名果的最主要害虫。本文整理近30年荔枝蒂蛀虫的研究报道,从分类学,生物学特性,触角感器及嗅觉机制,人工饲养技术,以及预测预报和防治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荔枝蒂蛀虫的研究进展,提出在荔枝蒂蛀虫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福建省荔枝、龙眼梢果蛀虫种类,比较记述了两种细蛾、龙眼亥麦蛾的形态和生物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室内从18个赤眼蜂蜂种中筛选出食胚赤眼蜂Th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安荔赤眼蜂Thichogramma oleae Voegele et Pointel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食胚赤眼蜂与安荔赤眼蜂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21.67%和29.00%,寄生蜂的羽化率分别为81.76%和80.49%,显示出这两种蜂在生物防治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性行为反应,初步筛选出该虫趋光性不同的光色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成虫繁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发特异性强且绿色高效的荔枝蒂蛀虫灯光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对比实验法,测试了荔枝蒂蛀虫雌蛾对9种供试光源的趋性行为反应,并进一步研究夜间LED光照射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交配率、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荔枝蒂蛀虫雌成虫对不同LED光的趋光反应率由高到低为:蓝(445~450 nm)>紫(400~405 nm)>红(655~665 nm)>蓝绿(475~480 nm)>橙(600~605 nm)>绿(515~520 nm)>黄(570~575 nm)>白(400~700 nm)>黑暗>紫外(365 nm),试虫对紫外光表现出明显的避光性,对7种单色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其中对黄光和白光的趋光率在50%以下.在繁殖生物学方面,夜间50 lx的LED黄光和白光持续照射能使荔枝蒂蛀虫成虫的交配率由93.75%降低至50%以下,且产卵前期延长,雌蛾产卵量显著降低.此外,夜间不同LED光源照射能抑制已交配荔枝蒂蛀虫雌蛾产卵活动,白光照射组的单雌日均产卵量降低程度最大,为50.71%,黄光次之(48.96%),蓝光最小,为38.06%.综上所述,荔枝蒂蛀虫雌蛾对LED白光和黄光的趋光性较弱,夜间适当的LED白光(400~700 nm)和黄光(570~575 nm)持续照射可有效降低成虫交配率和繁殖力,该结果对促进LED白光干扰防控荔枝蒂蛀虫技术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原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岭南果王”著称的中国荔枝在国际鲜果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是荔枝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食荔枝果核、果蒂,会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及商品果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荔枝蒂蛀虫的行为隐蔽,世代重叠,难以控制。目前生产上对该虫的控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污染环境、药物残留、食品安全以及虫抗药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从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及危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物源农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研究方向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为害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其为害的隐蔽性增加了防治难度。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药剂防治手段和明确氯虫苯甲酰胺的适合施药时期,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以防控荔枝蒂蛀虫常用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为对照药,采用喷雾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了100、10、1、0.1和0.01 mg/L的 5个浓度梯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卵、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成虫的触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的5个浓度梯度对产后24 h、48 h和72 h蒂蛀虫卵孵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对蒂蛀虫初孵幼虫的毒力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10倍,对荔枝蒂蛀虫初孵幼虫的LC50分别为3.32 mg/L和38.78 mg/L。而在100 mg/L浓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成虫触杀的校正死亡百分率最高分别为34.36%和77.35%。综上所述,氯虫苯甲酰胺对荔枝蒂蛀虫具有较强的杀卵活性和杀初孵幼虫活性,在荔枝生产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鉴于其对成虫的触杀作用不强,故建议在荔枝蒂蛀虫的产卵高峰期和初孵幼虫期使用,以期将荔枝蒂蛀虫于发生为害之前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寄主植物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观察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对寄主植物品种、器官及器官部位的产卵选择性规律。结果表明,与老梢相比,荔枝蒂蛀虫明显倾向于选择嫩梢产卵;4个荔枝品种果枝中以妃子笑上落卵数最多,在淮枝、糯米糍荔枝果实上较少,桂味荔枝上最少;不同的荔枝品种果实气味引诱雌虫产卵的能力不同,其中妃子笑引诱力最强,淮枝、糯米糍引诱力较低,桂味最低;在同一荔枝果实不同部位的落卵量,以果皮上、下两部分较大,全果明显低于果皮上部,而荔枝肉和荔枝核上没有落卵。  相似文献   

10.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龙眼园害虫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龙眼害虫群落包括8目38科62种,其中为害较严重的有10多种。荔枝蝽蟓、龙眼角颊木虱、荔枝蒂蛀虫、龙眼亥麦蛾、荔枝尖细蛾和三角新小卷蛾为害尤为严重,是龙眼害虫的关键物种。这些害虫直接影响龙眼的产量和质量,是生产上防治的重点。龙眼害虫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全年变动范围为0.0919—2.2938,均匀度指数全年变动范围为0.0837—0.8273。总体上分析,龙眼害虫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地位明显,生态优势度大,在药剂防治实践中,应该注意保护果园昆虫天敌和蜘蛛类等有益生物,保护果园生物多样性,达到害虫可持续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12.
龙眼和荔枝卷叶蛾类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6,43(3):311-315
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市和崇左市的部分龙眼和荔枝园中,危害龙眼和荔枝的卷叶蛾类有3科20种,其中龙眼园的卷叶蛾类有3科16种,荔枝园有2科17种,2类果园发生的种类有所不同。20种中,9种过去尚未见报道。龙眼园和荔枝园卷叶蛾类群落结构的均匀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298 2和0.406 3,说明在群落中有某种卷叶蛾的种群数量相当大,各种类数量分布不均一,有某个种群数量相当大。2类果园卷叶蛾类群落的多样性相比,荔枝园要高于龙眼园。龙眼园卷叶蛾类的优势种为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Meyrick(优势度指数d=0.813 2),荔枝园分别为三角新小卷蛾(d=0.722 6)和灰白条小卷蛾Dudua aprobola(Meyrick)(d=0.102 8)。2类果园种群数量较大的种类均为三角新小卷蛾、灰白条小卷蛾和圆角卷蛾Ebodo cellerigeraMeyrick。各月份卷叶蛾类发生的总数量均以龙眼园高于荔枝园。  相似文献   

13.
荔枝与龙眼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荔枝和龙眼是中国著名的南亚热带果树。本文分别就荔枝、龙眼种质资源在起源与分布、分类与鉴定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荔枝和龙眼的分类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应用同工酶分析和DNA分子标记进行分类。形态特征常常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同工酶分析可以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十分有限。应用分子标记研究荔枝、龙眼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克服了前述2种研究方法的不足。目前,荔枝和龙眼的品种选育仍然以实生选种和芽变选种为主。为了实现对荔枝、龙眼果实品质和农艺性状的改良,建议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荔枝、龙眼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同时通过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荔枝和龙眼杂交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棕果蝠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其对近缘种的通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棕果蝠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种群数量大,对龙眼、荔枝等水果种植业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棕果蝠在国内被大范围捕杀,造成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了获得用于研究棕果蝠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我们利用探针富集法构建了棕果蝠部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筛选出棕果蝠的4 个高度多态性位点;并结合前期本研究组已经发表的棕果蝠微卫星位点,共检测了10 个棕果蝠特异的微卫星标记在其它4 种果蝠(短耳犬蝠、犬蝠、大长舌果蝠、小长舌果蝠)内的通用性,为不同果蝠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5,42(6):639-642
对广西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考查结果表明,目前所采到的卷叶蛾种类中,它们的寄主范围不尽相同。柑桔褐带卷蛾Adoxophyes cyrtosema达15科31种;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和棉褐带卷蛾A.orana的寄主分别有14科21种和13科20种;后黄卷蛾Cacoecia asiatica和柑桔黄卷蛾Archips seminubibis的寄主有10科14种和8科13种;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圆角卷蛾Ebodocellerigera和斜斑小卷蛾Andrioplecta oxystaura,目前仅发现危害龙眼及荔枝。新发现柑桔长卷蛾可危害翠蜜枣、指天椒和皱果苋,柑桔黄卷蛾危害粪箕笃、苦丁茶、指天椒,柑桔褐带卷蛾可危害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  相似文献   

16.
Immersion of litchi fruit in 49 degrees C water for 20 min followed by hydrocooling in ambient (24 +/- 4 degrees C) temperature water for 20 min was tested as a quarantine treatment against potential infestations of Mediterranean fruit fly,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and oriental fruit fly,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eggs or larvae in Hawaiian litchi, Litchi chinensis Sonnerat. The 49 degrees C hot-water immersion of litchi provided probit 9 (99.9968% mortality with >95% confidence) quarantine security against eggs and first instars. There were no survivors from 15,000 each feeding and nonfeeding Mediterranean fruit fly or oriental fruit fly third instars immersed in a computer-controlled water bath that simulated the litchi seed-surface temperature profile during the 49 degrees C hot-water immersion treatment. Litchi served as the model for longan, Dimocarpus longan Lour., a closely related fruit that is smaller and also has commercial potential for Hawaii. Modified fruit infestation and holding techniques used to obtain adequate estimated treated populations from poor host fruit, such as litchi and longan, are described. Data from these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obtain approval of a hot-water immersion quarantine treatment against fruit flies for litchi and longan exported from Hawaii to the U.S. mainland.  相似文献   

17.
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冼继东  梁广文  曾玲 《昆虫知识》2006,43(3):327-330
利用生命表的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成虫显著的产卵忌避作用是其对该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在室内,0.3%印楝素乳油在6 mL/L和3 mL/L的浓度处理下,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忌避率分别为89.3%和86.3%。田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印楝素乳油浓度为6 mL/L和和3 mL/L的处理区中,荔枝蒂蛀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23和1.45,显著低于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11.60,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06和0.112。这2个浓度的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可达89.4%和87.5%。  相似文献   

18.
荔枝龙眼卷叶蛾是荔枝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防控对象,该类害虫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嫩梢、叶片、花穗和幼果,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目前针对该虫的防治措施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是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的问题众多,迫切需要研发推广绿色且高效的防控技术.目前荔枝龙眼卷叶蛾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关于危害较多且寡食性的圆角卷叶蛾Eboda cellerigera Meyrick和灰白卷叶蛾Argyroploce aprobola Meyrick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总结了荔枝龙眼卷叶蛾科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危害情况,论述了三角新小卷叶蛾Olethreutes leucaspis Meyrick和荔枝异形卷叶蛾Cryptophlebia ombrodelta Lower等6种主要优势种的研究概况.此外,本文还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对该类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描述,对该类害虫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相关的研究及综合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