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AFLP分析江西省4个斑点叉尾鮰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省4个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群体(GZ、XJ、PYA和PYB)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64对引物组合中,E3/M2、E4/M7、E3/M8和E5/M5引物从4个群体72个体中共扩增出17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109,占60.89%。其中,PYA、GZ、XJ和PYB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56.54%、56.47%、56.32%和56.14%。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890、0.3003、0.2896和0.2852,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1935、0.2027、0.1938和0.1898。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14,说明群体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的遗传变异90.98%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间,9.02%来源于群体间。聚类分析也表明,4个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分化主要也来源于群体内。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种质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参考,为斑点叉尾鮰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由于特殊的生活习性,其繁殖方法和其他鱼类有一样之处,文章通过对以往养殖经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对饲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丁香酚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不同浓度及不同药浴时间条件下丁香酚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丁香酚浓度从12.00 mg/L升高至60.75 mg/L,麻醉时间从119.34 min±1.83 min减少至4.01 min±0.28 min,复苏时间从1.52 min±0.01 min延长至8.15 min±0.04 min,各浓度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药浴时间试验结果显示:12.00 mg/L、18.00 mg/L和27.00 mg/L的丁香酚分别药浴60 min、50 min和20 min,复苏率均为100%; 40.50 mg/L和60.75 mg/L的丁香酚分别药浴45 min和5 min,复苏率为50%; 60.75 mg/L的丁香酚药浴10 min时,其死亡率达60%.结果提示,丁香酚用于斑点叉尾鮰的人工操作时,应准确掌握好麻醉剂量和麻醉时间,避免麻醉过度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建立准确、高效且经济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es punctatus)家系亲缘鉴定体系, 以期为斑点叉尾鮰的遗传评估及家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选用10对具有较高多态性SSR标记, 建立两个5重PCR反应体系。应用建立的斑点叉尾鮰家系亲缘鉴定体系对来源于13个全同胞家系和8个半同胞家系的333尾个体进行亲权鉴定。结果表明: 10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9.8、平均观测杂合度0.8591、平均期望杂合度0.809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7845; 3种情况下的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 0.99996806、0.99833267和0.99999998; 验证群体的鉴定结果与系谱高度一致, 真实鉴定率达到99.1%, 子代与父母本三者之间配对平均LOD值介于13.30—24.70, 且置信度均达到95%。研究选择的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目较多, 多态性较高, 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斑点叉尾鮰混养群体进行家系鉴定。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人工配合饲料为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17β-E2)载体, 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开口仔鱼连续饲喂27d进行雌性性别诱导, 探究斑点叉尾鮰XY雄鱼雌性化的合适17β-E2剂量。60日龄测量并统计各组试验鱼的生长数据、存活率, 解剖观察性腺结构, 结合遗传性别鉴定结果计算性逆转率, 并通过组织切片分析各组试验鱼中XX和XY雌鱼卵巢发育情况。270日龄检测XY雌鱼和对照组雌鱼的鳃、心脏、肝脏、肾脏、卵巢和肌肉等组织中17β-E2含量。研究进一步地采用qRT-PCR检测270日龄雌雄性别分化基因foxl2和dmrt1在XX和XY雌鱼卵巢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各组XY雌鱼的比例和卵母细胞数量均随17β-E2剂量的提高而增加, 且核仁数量也随之增多, 而核质比相应减小; 各组XY雌鱼的体重和体长随着17β-E2剂量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 但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变化; 各组XY雌鱼与对照组雌鱼的鳃、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17β-E2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卵巢中17β-E2含量与添加剂量呈正相关; 雌性性别分化基因foxl2在XY雌鱼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雄性性别分化基因dmrt1在XY雌鱼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建立了17β-E2诱导XY雄性斑点叉尾鮰雌性化方法, 为后续全雄斑点叉尾鮰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为斑点叉尾鮰肠道坏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斑点叉尾鮰病灶、肝、脾和肾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分离菌株k1为本次引发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致病菌,其对斑点叉尾鮰的LD50为2.82×10~5 CFU/g。菌株k1理化特性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普通变形杆菌相似性最高,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普通变形杆菌。分离菌株k1对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及头孢拉定等12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及痢特灵等7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菌株k1是斑点叉尾鮰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8.
从发生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非发酵型,严格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多鞭毛,对除麦芽糖和甘露糖以外的多种糖类不能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DNA酶、蛋白酶、脲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阴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AY970826)和GenBank及RDP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CCF00024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聚在一簇,特别是与S.maltophiliaM5-1的同源性最高,其序列相似性达99.6%,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相似文献
10.
将180尾初始体重为(41.9 ± 0.5)g的斑点叉尾鮰放养于18个室内容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进行饥饿处理12周,每箱放10尾,每2周取样一次,研究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生长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变化,尤其是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体重、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饥饿过程中全鱼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0.05),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前6周变化不显著(p > 0.05),而6周后显著降低(p < 0.05),脂肪、糖原和灰分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肝脏中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 < 0.05),粗脂肪和糖原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 < 0.05);在12周的饥饿时间内,总的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变化不显著(p > 0.05),而总的必需氨基酸和总的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增加(p < 0.05);斑点叉尾鮰肌肉中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系列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显著下降(p < 0.05),而总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 < 0.05)。n-3/n-6脂肪酸的比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 < 0.05)。以上结果说明:斑点叉尾鮰在饥饿条件下优先动用机体的贮存性物质(脂肪和糖原)作为能源的供给物,而后才被迫动用组织或器官中的功能性物质蛋白质;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优先保留必需氨基酸及EPA、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引种,栽培的依据。采用RAPD技术对32份不同秋眠性苜蓿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3条引物共扩增出217个标记,有214个多态位点,多态频率达到98.6%,说明这些苜蓿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安徽野生南苜蓿和其它栽培品种苜蓿有大的遗传差异,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1个品种在相似系数为0.815的地方聚为4类,并且,相对秋眠性强的苜蓿品种的遗传基础更为丰富,而秋眠级数低的苜蓿品种相对遗传基础较狭窄。本研究同时表明,安徽野生苜蓿将能够为南方苜蓿育种丰富遗传基础,应加大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应用RAPD指纹探讨黄麻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黄麻属(Corchorus)植物10个种27份材料的指纹图谱,从11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25个引物,共扩增出329条: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b之间,其中294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多态比率(PPB)为89.3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3.16条带。用Biol D^ 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建立了UPCMA聚类图。结果表明:(1)供试黄麻属15份野生种和12份栽培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在0.49~0.98;(2)在聚类分析中,当L1聚值水平D=0.785时,可将两个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C.capsulris和C.olititorius)与原始黄麻野生种划分为3个不同类群。反映出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与原始野生种间有明显的遗传差异;(3)当L2取值水平D=0.850时,可将供试27份材料划分为10个以物种为单元的亚类群或个类,①即假黄麻C.aestuans(3份),②三齿种C.tridens,③梭状种C.fascicularis,④假长果种C.psendo-olitorius,⑤假圆果种C.pseudo-capsularis,⑥三室种C.tilacularis,⑦甜麻(新种未定名),⑧圆果种C.capsularis(9份),⑨长果种C.olitorius(7份),⑩荨麻叶种C.uriticifolius,结果与10个种的经典分类相吻合,揭示了种间的遗传差异性。其中圆果种C.cap—sularis与长果种C.olitorius两个种亲缘关系较近,与荨麻叶种C.uriticifolius种间亲缘关系较远;(4)非洲荨麻叶种C.uriticifolius和中国的甜麻(新种)、假黄麻C.aestuans3个种与其他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处在分子聚类树较基础的地位,为较原始的黄麻野生种;(5)非洲的三室种21C为三室种一个生态型亚种;采集于中国的黄麻野生种河南南阳的粘粘菜、福建漳浦的麻菜,云南开远的猪菜为3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假黄麻;海南野生圆果为圆果黄麻栽培种的近缘野生种;漳浦野生长果、河南野生长果、马里野生长果为长果栽培种的近缘野生种,种内不同材料间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密切;(6)在两个栽培种中,品种基因型相似性系数圆果栽培种高于长果栽培种。 相似文献
13.
用 RAPD分子标记对4个扁蓿豆育成品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12条多态性RAPD引物共检测出12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到10.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占94.4%.扁蓿豆品系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66 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14 5.Nei's指数估算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证实扁蓿豆品系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品系内,品系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基因流为2.756 7).聚类结果表明,品系00-61和00-81遗传差异相对较小,品系90-36与前两者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品系93-21与各品系的遗传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标记分析鸵鸟种群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分子遗传标记在鸵鸟(Struthio camelus)育种中的应用,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我国养殖的三个主要要鸵鸟品种内和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蓝颈鸵鸟、澳洲灰和非洲黑三个品种在品种内和品种间显示出低水平的变异。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好地说胆了三个品种的育种改良过程。同时预示出用澳洲灰与其他品种鸵鸟进行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选择的20条在鸡中能稳定扩增的RAPD引物其75%能在鸵鸟基因组中扩增出产物。显示出两种禽类DNA具有同源性、为今后利用鸡的微卫星引物对鸵鸟进行基因扫描(genome scan)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RAPD技术对天台大雷山4个不同生境:灌丛、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竹林中的夏蜡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2个随机引物在8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82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49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26.92%。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在6.04%~11.54%之间,平均为8.93%,其中竹林群体最高,常绿阔叶林群体最低,大小顺序为竹林群体>灌丛群体>杉木林群体>常绿阔叶林群体,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估算结果为灌丛群体最高,其次是竹林群体,第三是杉木林群体,最低的是常绿阔叶林群体。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夏蜡梅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高,71.91%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28.09%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27 4。夏蜡梅群体间的基因流很低,Nm=0. 297 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群体和灌丛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再与常绿阔叶林群体相聚,最后与竹林群体聚在一起。可见,夏蜡梅在各生境间有着不同的遗传多样性,且在各生境间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在获得系列米根霉分离物的基础上,应用经筛选的13条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区的18株米根霉分离物进行了RAPD分析,聚类结果表明,18株分离物在0.75的相异水平上可以聚为6个群体,其分子多样性同地理来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西藏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通过利用22个10bp随机引物对来自西藏高原地区107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的PAPD分析,探讨了西藏白菜型油菜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1)供试的107份材料共产生236条谱带,其中210条谱带有多态性,占88.98%,说明白菜型油菜在西藏高原地区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根据引物扩增出的DNA指纹图谱,运用UPGMA分析法,在遗传距离为0.078处,可将供试的107份白菜型油菜划分为11个类群,发现来自于同一地区或气候相似区的品种往往聚在一起,表明西藏高原白菜型油菜品种的相似性与其原产地的地理,气候背景密切相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西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气候背景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和植物地理学,植物区系学,植物进化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提出西藏高原是世界白菜型油菜起源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