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光镜对沙生植物沙鞭50个代表种群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统计和分析,总结了代表种群叶表皮结构的异同,系统探讨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及生态适应性意义。结果表明,沙鞭叶表皮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细胞和刺毛组成,无微毛、大毛和乳突,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脉间长细胞形态和壁波曲程度、短细胞形态和分布式样、气孔器体积大小与分布及副卫细胞形状、以及刺毛形态等在种群间具有明显差异,可将其鉴分为两大类。同时,沙鞭种群叶表皮气孔密度随环境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第一类气孔密度大、第二类气孔密度小,这种结构有利于减少其体内水分的散失,进而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是对荒漠环境的一种微观形态解剖特征性适应。 相似文献
2.
3.
沙生植物沙鞭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 Bor.)20个自然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花序长度、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和小穗长度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形态变异研究。结果显示,12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1.832~8.958,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沙鞭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变异程度各不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沙鞭形态多样性的82.277%,其中旗叶长度、旗叶宽度、颖片长度、小穗长度等是造成不同居群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依据欧式距离对参试居群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20.5时,可以将20个沙鞭野生居群划分为两类,且各表型性状并没有依居群地理分布而聚类。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楠为典型异面叶,叶片中脉发达,维管束呈扇形,导管径向排列,韧皮部外侧有大量韧皮纤维分布。上表皮外侧具角质层,下表皮外侧无角质层,下表皮细胞呈犬牙状向外凸起,有表皮毛和气孔分布,气孔为双环型、外凸;栅栏组织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3~4层细胞组成。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轻微角质化,厚角细胞5~6层,薄壁细胞5~7层,维管束为外韧型;茎的次生结构中,表皮外部角质层加厚,木栓层细胞3~4层,木栓形成层细胞1层,栓内层细胞2~3层,维管束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发达,形成层细胞2~3层。根的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5~6层,木栓层内侧具1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细胞2层。闽楠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一方面呈现出阴生植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对阳生和旱生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6.
外来植物黄顶菊营养器官解剖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外来植物黄顶菊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顶菊叶片表皮具较厚的角质层、下陷气孔,叶片为等面叶、全栅型,叶肉细胞环绕维管束鞘细胞紧密排列,是典型C4植物的Kranz花环结构;茎中厚角组织和维管组织发达,根中还存在通气组织;根、茎、叶中均存在分泌结构。综合光照、温度、土壤pH、有机质、含盐量及伴生种等生态因子分析表明,黄顶菊喜光、喜高温,耐受干旱、盐碱及贫瘠土壤,可与一些耐干旱耐盐碱较强的植物共生。黄顶菊营养器官特别是叶片的解剖特征体现的生态适应性可能与其耐受恶劣生境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导致黄顶菊具有较强入侵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Murr.)Carr.var.cyclolepis(Flous)Silba)根、茎、叶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研究其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结果显示:江南油杉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厚11.5μm,外侧覆盖厚4.5μm的角质层,下表皮厚8.6μm,外侧覆盖厚2.4μm的角质层,有气孔器分布,栅栏组织由1~2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2~3层细胞组成,主脉为单脉,厚474.1μm。茎的初生结构中表皮细胞1~2层,外皮层细胞4~6层,内皮层细胞6~8层,其内分布有树脂道;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2~3层,栓内层细胞1~2层,皮层内有树脂道和分泌腔分布,维管束紧密排列连成环状。根的初生结构中外皮层细胞3层,内皮层细胞1~2层,具凯氏带,初生木质部为四原型;次生结构中木栓层细胞3~4层,栓内层细胞2~3层。江南油杉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使之既能较好地适应阳生环境又对阴生环境具备一定的适应性,还可耐受一定的干旱和寒冷。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地枫皮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石灰岩山顶和山腰疏林间两种环境下生长的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半薄切片对地枫皮营养器官进行解剖观察并评价了叶片结构对不同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地枫皮根中次生维管组织发达,木射线和韧皮射线明显。老茎的次生构造中,皮层贮藏物质丰富,内有大的石细胞群,韧皮射线和木射线明显;而髓细胞内含有大量晶簇和少量单晶。在叶片横切面观上,叶为异面叶,表皮细胞一层,上表皮无气孔分布,主脉中薄壁细胞中分散有石细胞。叶片解剖结构显示,随海拔高度上升,地枫皮趋向于旱生植物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叶片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层加厚,栅海比增加、海绵组织排列由紧密变疏松。另外,根皮、茎皮和叶肉中都分布有大量油细胞。 相似文献
9.
新疆10种沙生植物的形态解剖研究表明,它们为适应沙生环境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叶器官的形态呈三种类型:叶片退化成膜质或鳞片状,而由同化枝执行光合功能;叶片上下都具栅栏组织,表皮角质膜厚,表皮毛发达,气孔下陷,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都发达;叶片肉质化,叶肉组织不分化,贮水组织发达而输导组织不发达。轴器官中厚壁组织发达,围绕维管组织,维管组织内部也有发达的厚壁组织。根中普遍具有周皮,一些植物存在异常的维管组织,部分植物还具有粘液细胞或结晶。沙生植物形成各种旱生结构,以不同的方式适应沙生环境。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对生长在联峰山上的10种植物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学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叶表皮细胞均为1层,绝大多数无表皮毛,气孔少;异面叶或等面叶;中脉维管束束数1至多个。(2)根:主要为次生构造,也有初生构造的。但大多数植物无周皮;皮层细胞的层数在不同植物中差异较大;有些植物次生韧皮部普遍不发达,次生木质部较韧皮部明显。(3)茎:表皮细胞均为1层,具角质膜;皮层细胞层数普遍较少,外皮层有机械组织存在;维管束数目多个并呈一圈排列,外韧或双韧;髓部发达,髓射线明显。该研究结果表明10种植物具有中生植物或阴性植物的结构特点,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该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植物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该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胞芽发育过程及营养器官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不同蕨类植物胞芽生殖在发育生物学上的异同,为进一步探讨蕨类植物胞芽发育与被子植物珠芽发育的异同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稀子蕨羽叶薄,由7~8层细胞组成,气孔分布于下表皮,无明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2)稀子蕨的叶轴含1束“心”形维管束,叶柄基部至中部含2束维管束;成熟根能看到明显的维管束组织,无髓。(3)稀子蕨的复羽叶发育过程可分为萌动期、卷拳期、展叶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复羽叶上的胞芽发育从展叶期开始,包括胞芽原基发育期、胞芽分化期、胞芽膨大期和胞芽成熟期。(4)稀子蕨胞芽原基起源于叶轴与羽叶分叉处表皮细胞下的薄壁细胞层;胞芽原基分化出多个叶原基,整体呈指状“锚”状;胞芽成熟后掉落土壤或在母体上萌发生长出新叶。 相似文献
14.
15.
对萍蓬草〔Nupharpumilum(Thimm.)DC.〕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腺毛的发育进行形态解剖观察分析。茎中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茎端周围及幼叶、叶柄部位着生能分泌粘液的腺毛。不定根为多元型,有髓;侧根对着原生木质部脊着生,根表面具短缩的根毛;根顶端原始细胞具有分层特征,属封闭型。 相似文献
16.
17.
Platanus neptuni (Ettingshausen) Bek, Holý & Z. Kvaek was a conspicuous warm-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element of Late Eocene to Late Miocene European floras. In our concept, the P. neptuni plant includes not only globose infructescences upon which the species epithet is based, but also staminate and pistillate inflorescences and distinctive stipulate foliage. The leaves range from simple (P. neptuni morphoforma reussii (Ett.) comb. et stat. nov.) to trifoliolate (P. neptuni morphoforma fraxinifolia (Johnson & Gilmore) comb. et stat. nov.) and sometimes quinquefoliolate (P. neptuni morphoforma hibernica (Johnson & Gilmore) comb. et stat. nov.) with unlobed elliptical to obovate laminae that are uniform in venation, marginal serration, and epidermal structure. Foliar twigs confirm that the leaves are deciduous, with each petiole base enveloping a bud, as in extant Platanus subgen. Platanus. Platanus neptuni differs from extant species of the genus by large peltate glandular trichomes on the fruits and leaves, a prominent circumscissile rim on the stalk below the inflorescence, as well as by the tendency for compound foliage. These characters justify its position within an extinct subgenus of the Platanaceae (Platanus L. subgen. Glandulosa Z. Kvaek, Manchester & Guo). Platanus neptuni was common in mesic humid subtropical forests on volcanogenic subtrates and at sea shores.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核桃提质增效新途径,该研究采用管道输液滴干技术,对‘辽核’核桃树进行水、肥、药一体化管理,将管道输液滴干处理与土壤施肥处理、常规管理进行对比,测定叶片 SPAD 值、叶面积、新梢长度、新梢粗度、干周、土壤含水量、单株产量、单果重、出仁率、黑果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管道输液滴干处理的叶片SPAD 值比土壤施肥处理和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28.37%和53.23%;核桃叶片叶面积值分别提高了18.27%和51.54%;新梢长度分别提高了7.03%和13.73%;新梢粗度分别提高了21.92%和27.14%;干周分别提高了20.52%和24.28%;0~20 cm 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了8.66%和8.52%;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21.62%和73.08%;单果重分别提高了14.55%和23.53%;出仁率分别提高了11.45%和12.37%;黑果率分别降低了88.76%和91.55%。这说明管道输液滴干技术可以促进树体生长,提高核桃产量和果实品质以及抗病性,降低果实的黑果率,确保核桃丰产稳产。该研究结果能达到既节水、省工,又高效利用肥料、农药,提高核桃产量和品质的目标,从而为管道输液滴干技术在果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不同营养器官、不同季节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光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为生产中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及其采收部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中,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毛状根>水平根茎>侧根>主根、垂直根茎、上部茎>中部茎、下部茎;4~11月,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6、9、10月含量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叶和毛状根是总黄酮含量最高的部位,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最佳采收期为早秋;建议对叶采收入药,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相似文献
20.
革苞菊为菊科多年生强旱生草本植物,是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本文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法,对革苞菊营养器官进行了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革苞菊叶为等面叶,表皮由1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上下表皮均具气孔,为不规则形;栅栏组织位于上下表皮的内侧,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2~3层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疏松。茎为外韧维管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髓发达,髓射线为4~6列细胞。根可分为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根中无髓,导管由中心向四周呈束状辐射排列。在茎与根的薄壁组织中分布着排列整齐的分泌结构。用PAS反应鉴定多糖、考马斯亮蓝鉴定蛋白质后观察了革苞菊的根茎叶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分布。本文同时讨论了革苞菊营养器官的内部构造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