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的抗性,比较以蚜量比值为标准划分的抗性等级与千粒重损失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00年以来四川省审定的34个小麦主栽品种,遮雨棚内盆栽种植,在孕穗期进行罩网接蚜,利用蚜量比值方法划分抗蚜等级,在小麦成熟后测定千粒重损失率。【结果】34个品种的抗性等级分布为中抗~高感,没有抗或高抗品种,中抗、低抗、低感、中感、感、高感等级的品种数分别为2、6、11、5、6和4个,中抗品种为川麦42和绵麦45。中抗至高感等级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损失率依次为43.6%、58.1%、60.3%、68.1%、73.5%和77.1%,川麦42(中抗)和内麦836(高感)的千粒重损失率分别为41.8%和80.7%。蚜量比值与千粒重损失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部分品种抗性等级与其千粒重损失率表现不一致,低抗品种川农16千粒重损失率为70.0%,而低感品种川麦107的千粒重损失率为52.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参试的四川小麦品种在中抗至高感禾谷缢管蚜等级内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低感范围内,具有外源遗传背景的川麦42比近源品种的整体抗性稍强。蚜量比值结合千粒重损失率进行小麦抗性等级划分的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3.
禾谷缢管蚜的发生与小麦生育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5年的系统研究和调查发现:小麦的高生育阶段最有利于禾谷缢管蚜的发生、繁育。该蚜若蚜期随小麦生育阶段的提高而缩短;成蚜生殖量、无翅蚜比例、蚜体大小均随小麦生育阶段的提高而增大;麦田始终只有穗期蚜量高峰。  相似文献   

4.
杨益众 《昆虫知识》1992,29(2):73-75
<正>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是小麦上的重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损失产量5~10%,大发生年份可超过30%。1984年全国农作物病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勇  陈巨莲  倪汉祥 《昆虫学报》2003,46(6):679-683
采用活体蚜虫测定法,利用EAG技术比较分析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有翅及无翅成蚜对小麦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组分的嗅觉反应,揭示了两种麦蚜的嗅觉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醛、反-2-己烯醇、-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禾谷缢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3-己烯乙酸酯、-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并得到了剂量反应曲线。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6-甲基-5-庚烯-2-酮、反-2-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反应差异显著;禾谷缢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反-2-己烯醇、辛醛、里那醇、水杨酸甲酯和反-3-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差异显著,其原因与禾谷缢管蚜迁移及转主为害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室内测定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连续两个世代实验种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吡虫啉LC10剂量处理禾谷缢管蚜成蚜后,可导致亲代成蚜种群的存活率、平均寿命和产蚜量均低于对照种群,但差异不显著;F1世代吡虫啉处理组与对照组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存活率、寿命和繁殖水平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连续两个世代实验种群的生长和存活无明显影响,未发现亚致死剂量刺激禾谷缢管蚜当代和子代成蚜的增殖现象。  相似文献   

7.
禾谷缢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刘绍友  赵清华 《昆虫知识》1995,32(3):139-140
  相似文献   

8.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麦穗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 .)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的敏感度。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是麦长管蚜的 3~ 4倍 (基于LC50 的比较 )。在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地同浓度的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要好于麦长管蚜 (特别是在低浓度时尤为明显 )。依据我国不同省份小麦穗蚜的优势种不同 ,建议用吡虫啉防治小麦穗蚜时 ,在南方麦区 ,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用药量为 15~ 3 0g(a.i) hm2 ;北方麦区 ,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的用药量应大于 3 0g(a.i) hm2 。  相似文献   

9.
影响禾谷缢管蚜种群密度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网络理论探讨了小麦植株体内氨基酸、蔗糖、水分和温度、光照等因子对禾谷缢管蚜种群量及其胚胎数的单个影响和综合作用。结果表明,单个因子对麦蚜的作用符合二次多项式y2=a+b1x+b2x^2或三次多项式y3=a+b1x+b2x^2+b3x^3关系,5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y=a+ΣΣ(bijxi^j)+ΣΣ(bijxi'j'xi^jxi'^j')拟合比较合理。计算结  相似文献   

10.
以抽穗后的小麦为材料,用各种聚集强度指标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在麦田的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初期及近收获时该蚜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在小麦灌浆中期呈均匀分布.空间格局变化的原因与麦田有蚜茎率有关.当有蚜茎率大于93%时,该蚜的空间格局就由聚集分布转向均匀分布.最后提出了该虫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和以无蚜茎率确定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不同品种上麦蚜及其天敌的数量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品种 (系 )的抗性对麦蚜种群数量影响很大 ,百株蚜量随着小麦品种抗性增强而下降。而同一小麦品种对不同种蚜虫的抗性存在质的差异 ,铭贤 1 69品种 ,蚜高峰期百株蚜量麦长管蚜 63 0头 ,禾谷缢管蚜只有 1 1 5头 ,两者相差 5 5倍。另一方面 ,小麦品种抗性对麦田天敌的种群数量影响不大 ,而对天敌的发生期有些影响。因此 ,小麦品种抗性、天敌对麦蚜的自然控制能力 ,可把小麦中后期的蚜虫虫口密度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12.
Weight gain and intrinsic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rm) of Rhopalosiphum padi were measured on wheat plants given soil drenches of benomyl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Reduced weight gain occurred with concentrations as low as 3.125 ppm. Mortality of aphids significantly exceeded control mortality at 25 ppm, and no aphids survived concentrations above 50 ppm. Development time was extended at 12.5 ppm and above. Reductions in fecundity and rm becam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y 25 ppm. Topical application of benomyl at 100 ppm or above increased aphid mortality, which reached 97% at 400 ppm. Weight gain of aphids was also reduced by topical application at 100 ppm. A factorial experiment showed absen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ffects on aphid weight of soil drench application to plants and topical application to aphids.  相似文献   

13.
14.
小麦品种对麦蚜主要生命参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选用经田间鉴定抗蚜性表现不同的10个小麦品种,在室内外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对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存活、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析了室内外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生性并不能造成若蚜个体的直接死亡,但对若蚜发育历期、成蚜寿命和产仔数影响显著,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或显著水平.其中对两种蚜虫若蚜发育历期的影响室内外表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的主要指标;其次是对成蚜产仔数的影响,禾谷缢管蚜室内外试验结果比较的吻合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发育阶段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以热时间(thermal time)为尺度研究了小麦不同品种和播期对发育阶段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分蘖发生的早晚以生态因子调控为主,基因型差异较小;分薛- 节期为冬性品种(京411)一生中可变性最大的生育阶段,穗分化进入单棱斯的早晚以基因型效应为主,生态因子的影响次之,单棱-二棱期为春化作用的敏感期,冬性品种晚播(3月2日)春化效应可延迟到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前,小麦物候期与穗发育阶段的对应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冬性品种较强的春化作用增加了其生态可变叶原基数;春化过程结束前,物候发育及穗发育阶段累计GDD与相应生殖器官原基分化的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性品种(扬麦158)的物候发育及药隔分化期之前的穗发育阶段与各类顶端原基的分化数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不同食料植物对棉古毒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28±1)℃、恒湿(80±5)%RH条件下,研究了莲雾、芒果、荔枝、龙眼、毛叶枣、木菠萝等6种食料植物对棉古毒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棉古毒蛾能在这6种食料植物上完成其世代循环。其发育历期、雌蛹重、存活率、成虫繁殖力和寿命等,在6种寄主植物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莲雾和芒果是最适宜的寄主植物,荔枝和龙眼是不适宜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7.
幼虫密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不同幼虫密度饲养条件下,研究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情况,明确幼虫密度对该害虫的室内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5个幼虫饲养密度即1,5,10,20和30头/瓶(750 mL),分别观察5个饲养密度下该虫的各个龄期及整个幼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蛹重、蛹期以及成虫生殖情况。【结果】幼虫密度对该虫幼虫各龄期及整个幼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蛹重、蛹期以及成虫生殖情况均有显著性影响。整个幼虫发育历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缩短,10头/瓶达到最短(18.27 d),之后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幼虫至蛹的存活率随着密度增高而显著下降,30头/瓶最低(39.37%)。蛹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延长(10头/瓶除外)。蛹重和每雌产卵量均以1头/瓶最高,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雌雄蛾寿命均以10头/瓶最长,与1和5头/瓶没有显著性差异。生命表分析显示: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增长指数以5头/瓶最高,幼虫密度过低或者过高均不利于种群增长。【结论】幼虫密度是影响二点委夜蛾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寄主转换对B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对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寄主转换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从番茄转移到国抗22棉花上后,第1代转寄主烟粉虱的发育历期比第2代长19.2%,存活率低16.4%,第2代和第3代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受体寄主对B型烟粉虱发育速率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灵  田生荣  刘伟  魏洪义  王广利 《昆虫知识》2012,49(6):1565-1571
为全面评价苯甲酰脲类(BPUs)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持续控制作用,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氟啶脲、除虫脲、氟铃脲和虱螨脲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种BPUs处理后,亚洲玉米螟存活幼虫的历期延长了2.4~4.3d,平均单头雌、雄蛹重分别减轻了10.3~13.2mg和0~7.7mg,幼虫化蛹率和成虫交配成功率分别下降了14.1%~43.3%和5.6%~25.6%,产卵量降低了25.5%~53.3%,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改变。亚洲玉米螟雌、雄蛾吸食蔗糖水药液后,成虫寿命增加了1.3~4.3d,产卵量下降40.3%~58.2%,卵孵化率降低了32.9%~64.3%,F1代幼虫死亡率是对照组的3.5~8.5倍,表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显著抑制了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20.
不同温度对绿盲蝽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拟组建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在5种温度(18,21,24,27,30℃)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8~30℃,绿盲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绿盲蝽卵、若虫、产卵前期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3、12.32、10.40和11.07℃,有效积温分别为142.61、162.60、123.13和425.17日.度;若虫期最高存活率(24℃)比最低存活率(30℃)高27.27%;最高产卵量(24℃)比最低产卵量(30℃)高33.61粒/雌;24℃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0949。通过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24~27℃是绿盲蝽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