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天山花楸适生区预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我国新疆民族药用植物天山花楸为研究对象, 基于69条分布记录和筛选后的7个环境变量, 利用Maxent模型对该物种当前和未来的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 综合应用气候变量的贡献率及置换重要值比较、刀切法(Jackknife)评估制约天山花楸现代分布的主要因子, 并探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该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现代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北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及宁夏、陕西、山西的部分区域; 影响天山花楸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降水和气温, 且降水因子更重要; 未来气候变暖趋势下天山花楸适生区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到21世纪50年代, 天山花楸适生区面积在RCP 2.6、RCP 4.5和RCP 8.5的情景下均有所增加, 到70年代时增幅有所降低, 在中、高浓度情景下减幅更大。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在适生区开展天山花楸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是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研究高山植物天山花楸的适宜分布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为了解西北地区高山植物类群的生态适宜性及其对未来气候情景的响应提供参考案例。利用天山花楸51个自然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整合GIS空间分析和MAXENT模型,分析基准气候(1970—2000)及未来气候下(2050时段,基于RPC4.5情景)其在西北地区的适宜分布范围与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多元环境相似度面和最不相似变量分析研究区未来气候相比基准气候的波动情况,利用环境变量贡献值、置换重要性值及刀切法明晰影响天山花楸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利用GIS工具和R软件ggplot2程序包分析基准和未来气候下天山花楸适宜分布区内关键因子变化的数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基准气候下,天山花楸的适宜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西段、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西段及祁连山中段的高海拔山地等区域;(2)加入归一化植被指数显著提高了天山花楸模型模拟的准确性,最干月降水量(0—18mm)、最湿月降水量(6—127mm)和平均气温日较差(8.2—16.3℃)主要限制了天山花楸的适宜分布;(3)相对基准...  相似文献   

3.
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百华花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华花楸(Sorbuspohuasha-nensis),别名:花楸树、马加木,为蔷薇科花楸属落叶小乔木。生于海拔500—1800米的林内、林缘或小河旁。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甘肃等地,在朝鲜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也有分布。此种较耐荫、耐寒,喜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亦能耐干燥瘠薄的土质。每当春回大地天气渐暖,其嫩绿的披针形奇数羽状复叶和新枝逐渐长出,同时在枝端形成复伞房花序。到5—6月由花花团,芳香四溢。8—9月红润的球果在绿叶衬托中悬挂枝顶。到了深秋和冬季,树叶落尽,橘红的集生果实仍大部留在树枝,给万物凋零的大…  相似文献   

4.
以糍粑沟花楸(Sorbus cibagouensis H.Peng&Z.J.Yin)、大理花楸(S.hypoglauca(Cardot)Hand.-Mazz.)和川滇花楸(S.vilmorinii C.K.Schneid.)为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基因组大小及倍性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气孔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3种花楸属植物的基因组大小和倍性、气孔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糍粑沟花楸、大理花楸和川滇花楸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480±0.039)pg、(1.513±0.041)pg、(2.675±0.065)pg,在此基础上推断糍粑沟花楸和大理花楸为二倍体、川滇花楸为四倍体植物。显微镜观测发现:3种花楸属植物的气孔器均分布于叶的下表皮,气孔不下陷,保卫细胞无“T”型加厚结构,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形;糍粑沟花楸和川滇花楸的气孔器外拱盖光滑,而大理花楸气孔器外拱盖具有短棒状蜡质纹饰;3种植物的气孔器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花楸属植物的基因组大小与倍性呈显著正相关,可用于推断植物的倍性;而气孔器大小和密度与倍性的相关性不大,但气孔特性在种间变化显著,可为种的鉴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花楸属(Sorbus L.)植物冠形多态、花色秀美、果实缤纷、四季叶色各异,具有很高的园艺观赏价值,但因属下种间杂交、多倍化和无融合生殖的存在,所以花楸属也是分类学上比较困难的一个类群。该研究通过细致整理和分析国家标本资源库和全球数字化植物标本数据库中花楸属植物标本信息,了解中国花楸属物种采集位置和野生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构建中国花楸属植物标本数据库,为全国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的普查与收集提供参考;在明晰花楸属植物资源分布位置和生境的基础上,发现中国花楸属植物资源居世界之首且花楸属物种多分布在高海拔区域,尤其是在中国西南部的山区,分布有一半以上的中国花楸属物种,在该区域花楸属物种多种倍性并存、杂交频繁发生。然而,这是否为该属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关键因素,把高海拔分布的花楸属物种引种到低海拔区域能否适应以及如何适应低海拔的夏季高温尚不清楚。基于此,作者就自己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检索了花楸属植物在形态分类与系统发育、适应性进化和保护遗传学、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梳理出花楸属植物目前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方向。建议未来的研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在坚实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昌大果花楸是由俄罗斯引进的欧洲花楸(Sorbus aueuparia)筛选出的新品种。其果大,最大直径达1.1cm,托叶宿存,叶背无毛,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7.
天山花楸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建红  刘鑫  李娟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2):2537-2543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天山花楸茎、叶、果实中分离出17株内生真菌,分别运用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初筛、复筛和抑菌活性试验,为抗菌活性菌株的应用以及抗菌物质的分离提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菌株L18对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较强。(2)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RNA 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菌株L18为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3)该菌株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对温度较敏感,40℃处理后抑菌活性降低至对照的59.1%;对日光不稳定,而对紫外光较稳定;能被蛋白酶降解。(4)乙酸乙酯萃取该抑菌活性物质效果较佳,表明其极性较小,初步推测此活性物质属于蛋白质或肽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黄山花楸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登义  沈浩  杨月红  张杰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141-2144
利用RAPD技术,对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自然分布区的13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稳定多态性标记的引物14个,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0个,占28.6%,应用UPGMA法和Neighbor-Joining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系图。结果表明,黄山花楸自然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其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关;黄山花楸自身的特殊进化历史和人为砍伐以及自然灾害(火灾、病虫害等)和小种群的遗传漂变作用是黄山花楸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陕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灌木之一,主要被用于观赏和制作家具,但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却鲜见报道,从而限制了陕甘花楸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研究以陕甘花楸果实为原料,经石油醚脱脂后,采用超声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Sevag法脱蛋白,得到了较纯的花楸果实多糖(SSP),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经苯酚-硫酸法测得多糖纯度为65.8%;FT-IR检测官能团,发现在3 420 cm~(-1)、2 929 cm~(-1)和1 733 cm~(-1)处存在多糖的典型吸收峰;用SEC-LLS测得重均分子量(Mw)为1.739×105,数均分子量(Mn)为5.052×104,多分散系数为3.443,表明分子量分布较为均一;经三氟乙酸酸解、糖腈衍生化等处理及气相-质谱联用法测定SSP的单糖组成,表明SSP由甘露糖、葡萄糖和未知单糖等3种单糖组成,摩尔比为2.2∶1.4∶6.4。(2)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SSP具有很好的DPPH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以及较强的还原力;当SSP浓度为2 mg·mL-1时,SSP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相当于BHT的96%,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Vc的76.07%,还原能力等价于Vc的92%。以上表明该多糖可以用于抗衰老和抗炎等方面,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为花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洪岚 《生命世界》2002,(1):18-18
如果你在国庆期间去过“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人间仙境”———黄山,就会看到在莲花峰、天海、光明顶、狮子林、始信峰、白鹅岭等漫山遍野的苍茫绿丛中,在山峦、沟谷、甚至岩缝中,点缀着点点甚至成片的红色果实,鲜艳夺目,给秋天的黄山增添了勃勃生机,结出这种艳丽红果的植物主要就是珍贵而美丽的高山观赏树种———黄山花楸。黄山花楸(Sorbusamabilis)为我国华东特有种,是蔷薇科花楸属植物,因其模式标本采自黄山而得名。本种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粗壮,圆柱形,黑灰色,具皮孔,嫩枝红色,具褐色柔毛,逐渐脱落…  相似文献   

11.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that have given rise to polyploid hybrid taxa is centr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lant evolution. In this study, we use an array of genetic markers in a population analysis to elucidate the hybrid origins of the Arran whitebeams Sorbus arranensis and S. pseudofennica, two woody plant taxa endemic to the Isle of Arran, Scotland.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S. arranensis was derived by hybridization between S. aucuparia and S. rupicola, and that subseque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S. arranensis and S. aucuparia gave rise to S. pseudofennica. Analyses of species-specific isozyme, nuclear intron and chloroplast DNA markers confirm the proposed origin of S. arranensis, and indicate that S. aucuparia was the female parent in the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uggests that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three origins of S. arranensis on Arran.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lso support the proposed hypothesis for the origin of S. pseudofennica, and indicate at least five hybrid origins of this taxon. In total, three multilocus genotypes of S. arranensis and eight of S. pseudofennica were detected on Arran and multilocus genotypic diversity levels Hg were 0.09 and 0.63, respectively.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etaST) values based on multilocus genotypes are substantial (0.344 and 0.470 for S. arranensis and S. pseudofennica, respectively) implying limited seed flow among populat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ndemic Sorbus taxa on Arran are the products of multiple and ongoing evolutionary events. This information must be incorporated into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their future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2.
花楸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花楸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其他类型的愈伤组织,非胚性愈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其他类型的愈伤组织;SOD、POD活性均在胚性细胞向球形胚转化时下降,球形胚向心形胚发育时下降,心形胚向鱼雷形胚和鱼雷形胚向子叶形胚发育时再升高;CAT活性变化规律与SOD和POD活性变化不同,从胚性细胞到鱼雷形胚的3个发育时间内表现为下降-升高-下降的趋势,鱼雷形胚向子叶胚发育时略有回升。据此认为,SOD酶活性降低似可作为花楸胚性细胞分化以及胚胎早期发育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The monotypic genus Pleiosorbus is reduced to the synonymy of Sorbus. The new name Sorbus medogensi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4.
多蕊石灰树属与花楸属在性状上没有明显区别,故应予以合并。提出了墨脱花楸Sorbus medogensis 这一新名称。  相似文献   

15.
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导管分子穿孔板的类型及演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朱俊义 《植物研究》2002,22(3):285-288
对花楸茎次生木质部进行离析研究,发现其导管穿孔板有两种类型,即网状穿孔板和单穿孔板,并且还有5种过渡类型,具不同类型穿孔板的导管分子有3种类型,即两端均为网状穿孔板的导管分子;一端为网状穿孔板,另一端为单穿孔板的导管分子;两端的均为单穿孔板的导管分子,在花楸个体发育过程中穿孔板类型的演化重演了系统发育过程中导管网状穿孔板演化成单穿孔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Two new triterpenes, cashmirols A and B ( 1 and 2 , resp.), along with three known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AcOEt‐soluble fraction of Sorbus cashmiriana,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dimensional NMR. Both compounds displayed lipoxygenase enzyme inhibitory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7.
本新种与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ü)近缘,区别在于前者羽状小叶6~7对,边缘圆钝锯齿,托叶宽披针形,花部雄蕊20枚,10长,10短,复伞房果序排列紧密,果多达160~195粒。  相似文献   

18.
An Ebereschen (Sorbus aucuparia L.) wurden Blätter mit leuchtend gelben Flecken und Rändern sowie vollständig vergilbte Blätter beobachtet. Diese Symptome konnten durch Rinderschiidpfropfung auf gesunde Sämlinge von 5. aucuparia übertragen werden, nicht jedoch auf andere Gehölzarten. Die mechanische Übertragung eines Virus von kranken S. aucuparia‐Sämlingen auf krautige Testpflanzen gelang nicht. In kranken Blattgeweben konnten auch keine virus‐ oder phytoplasmaähnlichen Partikeln festgestellt werd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