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轮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轮藻植物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以中国特有分布占绝对优势,其它分布类型所占比例较低,说明中国轮藻植物与其它地区轮藻植物联系较少。丽藻属有10种分布区类型,缺少温带特性的分布区类型,如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其它分布区类型显示丽藻属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轮藻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温带特性的分布区类型所占比例较高,如旧世界温带分布,其它分布区类型显示轮藻属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锦鸡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锦鸡儿属Caragana是一个典型的温带亚洲分布属。本属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约有24种1变种,约占整个属的1/3。这些种类几乎全部处于演化高级阶段,且既有叶轴宿存类群,也有假掌状叶类群。反映出种的分化很活跃,在横断山地区形成本属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本区内绝大多数种类是特有分布。替代现象主要受气候、植被变化作用,沿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分布的长齿系Ser. Bracteolatae Kom.是一个典型的替代分布类群。锦鸡儿属植物生态适应性很强,可在其生长的灌丛中形成优势种。 寒化和旱化现象十分突出,它们有一系列森林种、草原种和荒漠种及相关的形态变异。用锦鸡儿属植物进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区域内的分布区关系分析及最小生成树MST和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E),表明横断山地区特别是其北部是本属植物的一个地理结点。以此沿横断山向北部唐古特和西部藏东南适应性辐射。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联系微弱,看不出植物长距离扩散的踪迹,大多是由于生态因子限制而产生的隔离。虽然本区不可能是锦鸡儿属的起源地,然而,通过本区与邻近地区的地理联系,可推测它们在我国适应性辐射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结合豆科蝶形花亚科其它属化石记录及其分布区局限在温带亚洲等现象,认为锦鸡儿植物是一组特化、晚近衍生的类群,起源于北方东西伯利亚晚第三纪中新世后期至上新世。  相似文献   

3.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性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山地区位于湘鄂渝黔交界处,面积约10万km^2。本文从科、属、种水平对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自产种子植物201科、1005属、4119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9属、36种,双子叶植物166科781属、3447种,单子叶植物29科、205属、636种,含单种和少种的科和属及木本植物比较丰富;(2)本区含世界广布科40科,热带分布科912科,温带分布科70科,含种数较多的科为广布科和热带分布科,而主要特性科则是一些主产东亚(包括中国特有)的亚热带和温带分布科;(3)本区的属含我国15种分布类型中的14种,其中以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三类成分比较集中。中国特有属64属(占6.83%),其中不少可能就起源于本区(或)及其周围。温带分布属多于热带分布属;(4)种的地理成分有15种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属东亚和中国特有,它们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温带性质,中国特有种共计2682种,其中126种为本区所特有,675种为华中区特有,其他1881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并大体上可分为10个亚型,种的地理成分决定了本区现代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即在旧的热带区系的基础上蜕化演变化而成的温带性亚热带植物区系或亚热带山地植物区系。本区东亚成分众多,不仅是其分布中心的一部分,而且正征于东亚成分扩散和迁移的重要通道--武陵山走廊上,因此可视为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个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武陵山地区位于湘鄂渝黔交界处,面积约10万km^2。本文从科、属、种水平对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区自产种子植物201科、1005属、4119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9属、36种,双子叶植物166科781属、3447种,单子叶植物29科、205属、636种,含单种和少种的科和属及木本植物比较丰富;(2)本区含世界广布科40科,热带分布科91科,温带分布科70科。含种数较多的科为广布科和热带分布科,而主要特征科则是一些主产东亚(包括中国特有)的亚热带和温带分布科;(3)本区的属含我国15种分布区类型中的14种,其中以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三类成分比较集中。中国特有属64属(占6.83%),其中不少可能就起源于本区(或)及其周围。温带分布属多于热带分布属;(4)种的地理成分有15种类型,其中绝大多数属东亚和中国特有,它们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温带性质。中国特有种共计2682种,其中126种为本区所特有,675种为华中区特有,其他1881种则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并大体上可分为10个亚型。种的地理成分决定了本区现代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即在旧的热带区系的基础上蜕化演变而成的温带性亚热带植物区系或亚热带山地植物区系。本区东亚成分众多,不仅是其分布中心的一部分,而且正处于东亚成分扩散和迁移的重要通道--武陵山走廊上,因此可视为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个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兜兰属植物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英强   《广西植物》2000,20(4):289-294
分析了国产兜兰属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及兜兰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与生态地理环境的关系。国产兜兰野生种共有 18种 ,主要分布于热带过渡地区 (南亚热带 ) ,主产西南各省区 ;大多数种类生长于石灰岩山地 ,多为半附生兰 ,呈丛生生长 ,另一部分生长于酸性砂岩面的腐叶土上 ,多为地生兰 ,呈单株生长或分蘖状散生 ;大部分兜兰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 ;国产兜兰属中最原始的短瓣亚属绝大部分种类仅分布在滇东南地区与贵州、广西连成一片的岩溶地貌的石灰岩地区 ,而兜兰属中较进化的兜兰亚属大部分种类在本区皆有分布。以上说明滇东南的石灰岩地区可能是兜兰属的起源中心和演化中心 ,中国的南亚热带地区是兜兰属植物的生态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6.
正双子叶植物纲金缕梅亚纲的荨麻科是一个世界广布的科,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热带与温带,约47属,1300余种植物。常为草本,有时为灌木,稀为乔木,多具有刺毛。楼梯草族(Elatostemeae)是荨麻科内一个物种丰富且变异范围很大的类群,包括6个属。冷水花属(Pilea)是本族第一大属,约400种,主要分布于美洲热带。本族第二大属,即楼梯草属(Elatostema),全球约350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亚的中国是该属的主要分布区,东起日本,西至喜马  相似文献   

7.
青海湟水流域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湟水流域位于青海省的东部,约处于北纬35°56′~37°38′,东经100°35′~103°05′。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1650~4395m,全区面积约16600km~2,属于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大陆性气候类型。本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3科、400属、1234种。分别占本区所属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总科数的92.22%、总属数的78.74%、总种数的54.00%。研究表明,湟水流域植物区系特征为:①在唐古特地区中种类相对较丰富;②温带成分占92.80%,以绝对优势确定了本区系为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以北温带成分,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的,兼具温性、寒温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或可称为在温带区系中的过渡区系所具有的“复合型”区系特征);③木本类型少,大多数种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缺乏古老和原始类群,一些中国特有种衍生于其广布的亲缘种中,表明本区系具有年轻和衍生的性质;④我国西南高山区系和华北区系对该区系具有双重影响;⑤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植物地区同华北植物地区相互过渡的代表区系之一;⑥特有属和特有种少。在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分区中,本区属于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的唐古特地区。  相似文献   

8.
猕猴桃属(Actinidia)在全世界约60余种,除少数种分布在温带外,主要产于亚热带地区。中国是本属植物原生和分布中心,共有57—58种猕猴桃,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的山区阴湿地带。本世纪,猕猴桃已发展为世界性的新兴水果。它以其特有的风味和高维生素C含量,享有“水果之  相似文献   

9.
李恒  黄锦岭   《广西植物》1989,9(4):293-295
万寿竹属Disporum是百合科中一个中等大小的属,约20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温带、喜马拉雅地区、爪哇、日本和中国。我国有10种,分布于全国各地。 作者在整理云南万寿竹属植物时,发现万寿竹属在我国一新分布和1新种,现报道。  相似文献   

10.
闽北万木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闽北万木林是我国中亚热带一处以常绿阔叶林为保护主体的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束植物160科580属1199种。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3个,热带亚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分别占本区野生种子植物属总数的60.6%、38%和1.4%。本区种子植物的93.2%与华东区系共有,82.7%与华南区系共有。据属的相似性系数和模糊聚类法分析,万木林与武夷山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庐山和九龙山等,再次为罗浮山和其他山地。万木林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显示了闽北由华东植物区系向华南植物区系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Resting and active states of cell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expectation, derived from experiments with aqueous polymers, that they contain two modified forms of water: high density, reactive, fluid water and low density, inert, viscous water. Low density water predominates in a resting cell and is converted to high density water in an active cell. It is proposed that switching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ellular function. When this ability is lost cells are transformed either to a state of rigor or to a hyperactive state in which they no longer depend upon external signal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Myelin and microsomes were separated from human cerebral white matter and cortex respectivel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15% caesium chloride and their sphingolipid and phospholipid contents estimated. Normal brains as well as cerebral material from cases of metachromatic leucodystrophy, Krabbe's disease and Tay-Sachs’disease were studied. Gangliosides were not present in normal myelin but were found in microsomes and in myelin from the pathological material. The ratio of cerebroside to sulphatide in myelin was 4 to 1 in normal, 1 to 20 in metachromatic and 7 to 1 in Krabbe's disease. The results in the human material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