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位于低纬度地区,是一个多山高原,北依青藏高原,南连中南半岛.全省土地面积3.9×105km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阶梯式下降,西北部高山集中,海拔最高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其它5000m以上的高山就有20多座,山地上部有发育完善的现代冰川;南部海拔低,滇东南海拔最低处仅76m.在865km的直线剖面上,相对高差达6664m[2].云南高原四周,河流众多,以西则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其间三江并流,径流量很大.  相似文献   

2.
梅里雪山地区植被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里”,藏语意为药材,“梅里雪山”意即药材雪山,也有学者认为“梅里”系藏语药王之意,故西藏又称梅里雪山为“药王山”.梅里雪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梅里雪山[1~3]是指坐落在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境内的四蟒大雪山,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滇藏边界的怒山山脉,北与西藏境内的他念他翁山相连,南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境内的碧罗雪山,主峰为海拔6740m的云南省第一峰卡格博峰, 范围在北纬 28°16′~28°41′,东经98°30′~98°52′之间,分为梅里雪山(狭义)、太子雪山两段,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区.狭义梅里雪山仅指广义梅里雪山的北段,北起云岭乡曲龙巴拉古垭口,南至太子雪山芒框腊卡峰一带,主峰为海拔5295m的说拉曾归面布.  相似文献   

3.
不同海拔火绒草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透射电镜对生长于青藏高原东北部3个不同海拔地区(2300m、2700m和3800m)的火绒草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绿体结构差异明显。海拔2300m处,叶绿体呈扁船形,沿细胞壁分布,基粒片层排列整齐,片层可达32层;海拔2700m处,叶绿体呈扁船形,沿细胞壁分布,基粒片层排列不规则,片层下降到十几层,类囊体出现轻微膨大;海拔3800m处,叶绿体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基粒片层则严重扭曲,片层只有几层,类囊体膨大严重,出现脂质小球。研究表明,火绒草叶绿体结构的变化是对逆境的一种适应,是青藏高原特殊生态条件长期胁迫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极地陆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维栋 《生物多样性》2013,21(4):456-467
极地是指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包括南极(60°S以南)、北极(60°N以北)和被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500 m).这些地区气温极低、养分极度贫乏,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该地区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尽管极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但在这些极端环境中栖息着大量微生物,是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对极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极地土壤、湖泊和冰川等陆域环境微生物研究进展.在这些极地环境中,目前已发现了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Cya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类群,这些微生物具有嗜盐/耐盐及耐低温等特征.我国在极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建议优先发展较易到达的青藏高原地区微生物生态学长期定位观测,这将有助于较快提升我国极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深入了解极端生命过程及其生态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藏、青海及其邻近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是四化建设中很有潜力的一个地区。可是由于地势高、人口少、气候条件差等种种原因,以往对这个地区了解甚少。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专门对  相似文献   

6.
以甘蓝型油菜(青杂303)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分析油菜幼苗期的生长和生理特性,旨在探讨油菜幼苗对青藏高原地区未来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机制。实验以NH4NO3氮肥模拟大气氮沉降的NH4+、NO3-输入并分别喷施0、2.5、5.0 g/m2.a模拟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氮沉降增加的0倍、2倍、4倍背景。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对油菜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油菜幼苗的地上部分干重、叶面积和株高等形态指标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施氮量增加油菜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氮肥输入量为5.0 g/m2.a的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的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因此,反映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受到有效氮的限制,在外界有效氮输入下,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时藩 《化石》1999,(1):4-6
我国现在的地势,总的状况是西高东低,并由西而东呈现出三个大的阶梯。青藏高原和它北面的昆仑山,东北面的祁连山以及东南的横断山,其间最高处海拔8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为3000—4000米,是我国地势中的最高一级阶梯。由北而南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 L.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 Maxim.共14种29个居群的ITS与trnL-F DNA序列各27与25条;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4个属为一单系类群,含有两个稳定的分支:一支全部由点地梅属的种类组成,另一支分别由羽叶点地梅属、Douglasia Lindley、Vitaliana Sesler和9种点地梅属植物组成;点地梅属裂叶组sect. Samuelia Schlechtd.的3个种与点地梅组sect. Androsace的2个种在3套序列分析中位于不同的系统位置。各分支基部的种都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分子地理标记的结果支持形态学提出该地区为“点地梅群”植物起源地的假设。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向欧洲及其他北半球地区存在不同时期内多个进化支的多次扩散。粗略的时间估算表明该群植物可能是在第三纪的中新世以来才开始发生的。垫状种类分别在青藏高原和欧洲独立起源,而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化要早于在欧洲的分化,在前一地区可能与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发生的造山运动、形成高海拔的山地有关,而在后一地区则是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冰期气候反复波动有关。垫状植物在青藏高原上的大规模分布则可能较晚,与冰期结束后全新世晚期气候再次变冷有关。一些物种种内的遗传分化也可能部分反映了气候来回波动中它们在高原上的退缩和再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9.
郭柯  郑度 《植物生态学报》1997,21(2):105-114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区系组成比较贫乏,在东经90˚以西仅有高等植物约827种,分属于60个科272属。其中,蕨类植物仅3科3属5种,禾本科植物最多,有136种。菊科、豆科、十字花科、莎草科和藜科分别排列在第二至第六位,均含50种以上。区系地理成分组成以中亚的为主,青藏高原成分居第二位。但是,不同的地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昆仑山主脊南侧高原和中昆仑库木库勒山间盆地青藏高原成分占有的比例高于中亚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区系地理成分的组成也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中亚成分占有的比例下降,适应高寒气候的青藏高原成分占有的比例急剧升高,在海拔4250m左右两者占有的比例相等,在海拔5000m以上青藏高原成分显著超过中亚成分。对该地区8个地段的植物区系相似性分析显示,昆仑山主脊南北两翼植物区系的差异远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组成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以及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异规律说明,昆仑山脉作为中亚植物亚区与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之间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高原林蛙不同部位皮肤组织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两栖类动物,已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低温、缺氧、强紫外线的自然环境。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H.E染色及扫描电镜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高原林蛙头部、背部、腹部、侧部皮肤结构进行观察。高原林蛙各部位皮肤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不同部位表皮层厚度接近,真皮层厚度不同,头部真皮层的厚度最厚,为(197.86±29.73)μm,侧部最薄,为(55.33±5.22)μm。高原林蛙真皮疏松层中分布有颗粒腺、黏液腺和嗜酸腺。颗粒腺主要分布于头背部;黏液腺在头部数目最多,侧部最少;嗜酸腺在机体各部位均匀分布。高原林蛙头部、背部、侧部色素细胞含量丰富,腹部色素细胞含量较少。毛细血管分布于真皮疏松层腺体周围,表皮中也有少量分布。这些结构特征可能是高原林蛙对青藏高原环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