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河南伏牛山区的上蜂科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及分类研究,记录该地区金小蜂科10属12种,并描述1新种,锥盾琶茹金小蜂Parurios conoidea Xiao et Huang,sp.nov.。伏牛山区为东秦岭之余脉,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区,该地区爹小蜂既分布在古北区的种类,又有东洋区的种类。因此,伏牛山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具有重要意义。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地理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地理区可划分为古北界的北方区及其东北亚区,属东洋界的南方区及其东部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南北两个区系的雏型早已出现,但非常明确而具体,且涉及到几乎各主要哺乳动物目主要始于更新世的早期,北方区与南方区的分异在中更新世已基本稳定,其界线大约位于秦岭山嵴。晚更新世时,南北之间的界线从秦岭的某个地段转向南,沿阿坝若尔盖等地青藏高原的东缘而下,从而为现代动物地理区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部过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3目8科40种。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行动物组成、种群数量及区系特征均予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种4种,即双全白环蛇、索峰锦蛇、黄链蛇、山烙铁头蛇。  相似文献   

4.
秦岭大巴山地啮齿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秦岭山系横贯于我国东半壁的中部,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大巴山界于陕西与四川之间。秦岭一向被视为我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它对动物的分布也起着重大的影响。郑作新等(1956)即提出以秦岭作为世界动物地理  相似文献   

5.
《秦岭植物志》记载,秦党参(Codonopsistsinlingensis)主产秦岭太白山及秦岭西端甘肃境内,为秦岭特产,属稀有植物。近年,我们在伏牛山区海拔2100米的山坡上,也发现有秦党参分布。伏牛山发现秦党参是河南分布的新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 3目 8科 4 0种 ,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 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行动物组成、种群数量及区系特征均予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种 4种 ,即双全白环蛇、赤峰锦蛇、黄链蛇、山烙铁头蛇  相似文献   

7.
秦岭是中国野生兰科植物最为丰富和区系分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有关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系统整理尚未见到,本研究为秦岭兰科植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今后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的重点区域进行了补充调查和标本采集,形成了秦岭地区兰科植物名录,依据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以及GIS软件,分析它们的属种特征、区系成分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秦岭兰科植物有52属14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70种,占总种数的47%;生活型有地生型、附生型、半附生型和腐生型,以地生型为主;秦岭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800~3 400 m;热点地区为陇南西南山地、太白-佛坪山地、伏牛山地。同时,在区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发现:(1)种类丰富,温带性质显著;(2)起源古老,新老兼并;(3)特有成分繁多;(4)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聚集;(5)丰富度随生境的变化而不同。秦岭兰科植物地理区系研究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秦岭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中国栓皮栎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垚  张兴旺  方炎明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381-3389
利用DIVA-GIS软件对中国栓皮栎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该软件中的Bioclim和Domain两个模型评估未来潜在分布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中国栓皮栎分布区可分为横断山脉区、云贵高原区、华北山地区、华东山丘区、辽鲁半岛区、台湾海岛区和秦岭巴山区7个亚区,跨越7个温度带、2个干湿区、17个气候区,包括8种气候类型.秦岭-大巴山-伏牛山为栓皮栎的现代多度中心.适合栓皮栎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7.5~19.8 ℃,年降雨量为471~1511 mm.Domain和Bioclim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10、0.779,前者预测的高度适生区为秦岭、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云贵高原东部和西部、苏皖南部丘陵和华北部分山地.气候变暖趋势下栓皮栎潜在分布区可能向北回缩,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9.
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在区域乃至更大尺度范围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近几十年,秦岭地区大幅升温且存在空间异质性。研究秦岭针叶林带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气候变化下山地森林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秦岭西部、中部和东部不同海拔针叶树种树木生长与气候的响应关系,从树木径向生长、NDVI、物候和物种分布范围等方面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的影响,并对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地理分布和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中国特有三级保护植物,仅岛屿化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河南的秦巴山地和湖北神农架中高山地区,分布海拔1300—2300m。为了对秦岭冷杉种群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通过样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对其地理分布、群落特性、种群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秦岭冷杉群落包含种子植物40科63属102种,可划分成11个地理区系成分,其中温带分布型属占84.21%,热带分布型属占15.79%,温带分布是群落的基本特性。秦岭山区的秦岭冷杉群落可分为5个群丛,基本特点为:生境阴湿;群落郁闭度大,结构复杂;种群个体年龄差异大;天然更新主要发生在保护较好的阴坡林窗地段。秦岭冷杉苗期生长缓慢,在30—70年龄阶段,高生长旺盛;在40—100年龄阶段,胸径生长较快。秦岭冷杉开始结实年龄在30—40年龄阶段,结实间隔期为3—5年。秦岭山区成熟个体平均产球果8个/株,饱满种子56粒/球果。种群更新的关键问题是种子产量低,林下幼苗稀疏,更新缺乏后继资源。种子向幼苗转化率低是生活史中的脆弱环节。在未来经营保护中,应以就地保护为主,通过抚育管理,促进天然更新;丰年应适时采种,就地育苗,扩大人工种群。  相似文献   

11.
秦岭北坡及陕北黄土高原区山杨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陕西蝗虫地理分布及区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陕西蝗虫物种地理分布及区划。以593个(0.2°×0.2°)经纬网 格单元统计蝗虫物种数,并采用多元分析的分层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山地蝗虫物种丰富度 总体高于秦岭以北地区,陕西最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蝗虫丰富度高于陕北黄土高原。当相关性系数为0.538时, 593个蝗虫地理分布单元聚类为9个单元组,该聚类结果与陕西自然环境区划基本相似,但秦岭山地被聚为两 类,即秦岭南坡与秦岭北坡;商南丘陵从秦岭山地分出;安康地区与巴山山地聚为一类;巴山与米仓山被聚为 并列的两组。该聚类结果表明陕西蝗虫的地理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分布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陕 西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和气候类型,是形成蝗虫物种多样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湖北大巴山东部蚤类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与沿雪线调查方法,对大巴山东部具代表性的7个不同海拔梯度及6个不同生境类型,连续进行了11年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获得的8科28属51种9 974只蚤类中,有25种隶属于古北界,占49.02%,21种属于东洋界,占41.18%,5种广布,占9.80%; 经个体数量区系处理,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数量(37.97%,50.30%)并不完全与物种区系相吻合,但东洋蚤类区系数量与古北物种区系相当;2)大巴山东部蚤类垂直分布的区系特点是,1 500 m以下东洋成分占绝对优势,1 600~2 300 m古北成分达44.82%~56.41%,但个体区系数量却在33.47%~60.16%之间,物种区系成分与数量区系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一些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仍可分布到这一地带;当海拔上升到2 600 m,古北成分已稳定达55.00%,此地带已不见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的踪迹,当海拔上升到2 800~2 980 m,古北成分和个体数量分别已达65.00%和89.51%;3)在大巴山东部51种蚤类中,有24种在秦岭有分布,占秦岭已知34种的70.58%,两座山系古北成分也相当,分别为49.02%及52.94%。最后按区系、宿主动物、植被带谱和地理状况相近原则,对张金桐等(1989)对秦岭南坡的蚤类海拔高度划线1 000~2 000 m进行修订,并上移至2 600 m左右地带,修订后的划线,其具体位置及走向大体与暗针叶林的下限保持一致。此线以上,无论蚤种或是数量都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低于此线,古北、东洋成分和一些特有指示性质的种类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4.
华溪蟹属Sinopotamon是中国淡水蟹类的特有属。在构建种群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华溪蟹属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迄今,华溪蟹属已报告75种和9亚种,占中国淡水蟹总数的29.68%(84/283),系中国淡水蟹36个属中所含种及亚种最多的一个类群,广泛分布于赣、鲁、苏、皖、浙、闽、湘、鄂、粤、桂、川、黔、豫、晋、陕、陇、冀计17个省区。华溪蟹属的分布格局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分异密切相关,自然地理的阻限等因素是导致华溪蟹属在中国高度分化的主要原因,表现出该属下物种对现代自然条件的适应及其遗传与分化至现阶段的结果。依照中国淡水蟹类地理区划的划分,华溪蟹属分属于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及其各亚区的东部季风区内,以东洋界物种成分为绝对优势,其地理分布约以24°N为其南限,37°N为北限,经度则为103°E以东直至东南沿海地区。在垂直分布上,该属物种多分布在海拔200~1000m。又以长江中下游一带物种最为丰富,而黄河与淮河流域则相对贫乏。秦岭及其淮河一线成为华溪蟹属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的明显分野地域,但二界之间存在广泛过渡与渗透。据此,华溪蟹属的地理分布,均受制于中国第2级阶梯和第3级阶梯内的秦岭、雪峰山、巫山、太行山、南岭、武夷山等主要山脉及其低岗丘陵与平原地域。  相似文献   

15.
秦岭毛茛属植物(毛茛科)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亮  田先华  任毅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360-2366
记载了产于秦岭的毛茛属植物共11种,4变种,其中含秦岭分布新记录4种、3变种,它们是:美丽毛茛、丽江毛茛(变种)、毛果毛茛(变种)、丝叶毛茛(变种)、褐鞘毛茛、愚毛茛、匍枝毛茛;另外,收录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另外2种,即太白山毛茛和细长喙毛茛。经研究认为,《秦岭植物志》原记载的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Thunb.在秦岭无分布。给出了秦岭毛茛属植物分种(变种)检索表;对每一种及种下等级的产地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地带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在群落调查以及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对暖温带地区、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亚热带地区以及热带地区的典型地带笥植被不同群落类型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这4类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具体表现在热带地区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为最高,然后依次是亚热带地区、秦蛉地区和东灵山地区;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以亚热带地区为最高,其次是秦岭地区,热带地区的则仍高于东灵山地区;灌木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基因序列和微卫星标记比较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和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 Mori)的分子遗传差异,为澄清其分类地位争议提供分子证据。结果表明:(1)扩增217个样本的mtDNA D-loop区序列,共获得45个单倍型,类群间无共享单倍型;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三个细鳞鲑类群呈独立的支系;(2)基于14个呈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尖吻或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3)基于线粒体D-loop和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计算出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都远高于0.25表明三个类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极高。这些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细鳞鲑之间遗传分化程度高,结合前期发现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细鳞鲑类群有明显形态分化的研究结果及它们之间地理隔离已久的现状,研究初步判定秦岭细鳞鲑为独立物种,并建议以Brachymystax tsinlinge...  相似文献   

18.
The Himalaya, Hengduan, and Qinling mountains are very important mountain systems in China. Because they are geographically adjacent,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ese three mountains usually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but species/populations distributed in the first two mountain systems have higher genetic diversity and more complex phylogenetic structures than those foun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this study, we used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methods to explore the phylogeographical structure,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Biston falcata species group,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imalaya, Hengduan, and Qinling mountains. Fiv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B. quercii is distributed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its adjacent areas, and the other four speci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imalaya and Hengduan Mountains. Four gradual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events occurred at approximately 3.07, 1.75, 1.50, and 1.30 Ma, corresponding to the stage with strong geological move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low land between the Qinling and the northern Hengduan Mountains, the Sichuan Basin, the low land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Himalaya Mountains and the Mekong‐Salween Divide are four geographical barriers that resulted in multiple speciations. In addition, long‐range dispersal as another mechanism for speciation is non‐negligible. In spite of failing to confirm the ancestral area, our study provided direct evidence of the speciation induced by the geographical barriers and adaptation to the plateau.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忍冬属植物区系地理的定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资料,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将甘肃省所产忍冬属41个类群划分为18个地理范畴各异的分布式样,分别归属于中国特有,东亚、中国-日本、中国-鼓马拉雅、热带亚洲,西亚喜马拉雅至东亚北部等6个分布型,其中,中国特有分布类群占73.2%。多数分布式样体现出西南至东北部的适应性辐射方向,少数呈现山西至西北方向。将甘肃省忍冬属植物分布区划分为3个区,11个小区,其中白龙江中上游山地,小陇山微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