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湿疹、正常皮肤中Survivin、Bcl-xL蛋白的表达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蕈样肉芽肿、20例湿疹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Survivin、Bcl-x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蕈样肉芽肿表皮中及真皮中Survivin、Bcl-xL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湿疹及正常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蕈样肉芽肿表皮、真皮中Survivin、Bcl-xL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和Bcl-xL在蕈样肉芽肿中高表达其表达异常在蕈样肉芽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Survivin、Bcl-xL可能作为鉴别诊断蕈样肉芽肿、皮肤炎症性疾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对蕈样肉芽肿与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蕈样肉芽肿,17例慢性皮炎湿疹,17例扁平苔藓,6例正常皮肤的CD1a、CD8、ICAM-1和CD7的表达情况。结果1.蕈样肉芽肿表皮CD1a,CD8,ICAM-1的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扁平苔藓、皮炎湿疹和正常皮肤。2.蕈样肉芽肿真皮中CD1a阳性细胞的线性密度高于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和正常皮肤,蕈样肉芽肿真皮内CD8阳性细胞百分比较慢性皮炎湿疹增多,蕈样肉芽肿真皮表达ICAM-1抗原的细胞百分比高于扁平苔癣和慢性皮炎湿疹。3.慢性皮炎湿疹、扁平苔藓真皮内CD7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蕈样肉芽肿和正常皮肤。结论CD1a、CD8、ICAM-1、CD7免疫表型的研究可能为蕈样肉芽肿和扁平苔藓、慢性皮炎湿疹等一些炎症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蕈样肉芽肿、湿疹、正常皮肤中p53、Cox-2蛋白的表达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蕈样肉芽肿、20例湿疹及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53、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蕈样肉芽肿表皮中及真皮中p53、Cox-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湿疹及正常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期蕈样肉芽肿表皮、真皮中p53、Cox-2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Cox-2在蕈样肉芽肿和湿疹、正常皮肤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提示p53和Cox-2的表达异常在蕈样肉芽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p53、Cox-2可能作为鉴别诊断MF、皮肤炎症性疾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TCR基因重排在蕈样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细胞在成熟过程中通过T细胞表面受体基因重排,从而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任何失调都会导致疾病。蕈样肉芽肿是由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所导致的,病变组织表现出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通过Southern印迹分析技术和PCR技术来检测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检测在蕈样肉芽肿的诊断的应用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P6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d adenocarcinoma,EC)组织中P63的表达,探讨P63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2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50例)组织中P63蛋白的表达。结果(1)正常子宫内膜中仅1例增生期内膜中有P63表达,阳性细胞零星分布于极个别腺体的基底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63阳性细胞常相对集中分布于某一区域的腺体或实性巢,染色强。(2)EC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症组P63的阳性率分别为46%和50%,与正常子宫内膜组(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护〈0.05)。子宫内膜增生症组P63的阳性率与E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P63的表达与EC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1)EC组织中P63阳性细胞可能来源于胚胎时期的未分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2)P63与E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起癌基因的作用。(3)P63在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中高表达,表明P63与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3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3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7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11例增生期子宫内膜中FAS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AS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增生期子宫内膜中均有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依次为81.1%、57.1%、56.5%、52.9%、45.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FAS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P<0.05)。FAS的阳性表达率在浸润深度≥1/2肌层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明显高于浸润深度<1/2肌层者(P<0.05)。FAS的表达与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FAS的表达与ER有关(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FAS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FAS可以作为提示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的一个新的参考指标。部分ER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FA... 相似文献
7.
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胰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CD133的表达.分析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D13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的阳性率64.79%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中的10%.胰腺癌中CD133的表达率随着临床TNM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5).胰腺癌中CD133的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中为71.4%(20/2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中的23.3%(10/43)(P<0.05).CD133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神经浸润、切缘、病理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CD133高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者(9.1个月vs 23.9个月,P<0.05).结论:胰腺癌中CD133的高表达与TNM分期高及淋巴结转移有关.CD133高表达与胰腺癌预后差有关.CD133在胰腺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评价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和CD44v6在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OPN和CD44v6在10例慢性宫颈炎、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50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OPN在以上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10)、36.67%和60.00%,慢性宫颈炎与宫颈浸润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10)、43.33%和68.00%,慢性宫颈炎与宫颈浸润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浸润癌组织中OPN和CD44v6表达均与患者年龄、肿瘤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OPN与CD44v6的表达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r=0.829,P<0.01)。结论OPN、CD44v6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联合检测它们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和术后复发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被误诊为环状肉芽肿的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体癣。患者女,60岁,左腕部红斑2个月。外院曾诊断为"环状肉芽肿"治疗不佳,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导致的体癣。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共1周,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发生机制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5例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学胃肝样腺癌具有管状腺癌、粘液性癌和肝样分化腺癌的移行过渡,肿瘤细胞呈小梁状、巢团状,间质为丰富的血窦。免疫表型胃肝样腺癌AAT(5/5)、ACT(5/5)、CEA(5/5)、AFP(4/5)均为阳性,Heppar1灶性阳性(2/5)。结论胃肝样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侵袭性强的特殊类型胃癌,组织学呈肝细胞样腺癌,免疫表型AFP、AAT和ACT阳性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1.
12.
探讨雷公藤甲素在治疗哮喘中对外周血 T淋巴细胞的影响机制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30例豚鼠外周血淋巴细胞 CD+ 4 、 CD+ 8的表达。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 (治疗组 ) ,每组各 1 0只。结果表明 ,治疗组CD+ 4 淋巴细胞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哮喘组 (P<0 .0 1 ) ,CD+ 8阳性率高于哮喘组 (P<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认为 ,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增高哮喘豚鼠 CD+ 8淋巴细胞 ,降低 CD+ 4 淋巴细胞来发挥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S-100及CD83的表达,探讨其与UC临床活动度、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取47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临床活动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13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及CD83在UC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固有层S-100及CD83弱表达,且二者在UC患者结肠黏膜的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并且有随病变分级的加重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未成熟及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均参与UC的发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患者结肠黏膜固有层中S-100及CD83表达上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SMA、CD44v6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为临床预测前列腺癌的转移潜能及预后、指导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SMA、CD44v6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SMA在前列腺癌组织与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肿瘤分化程度低及有淋巴结转移者PSMA表达明显高于分化程度高及无淋巴结转移者。CD44v6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无表达,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高,并且分化程度低及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表达明显高于分化程度高及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PSMA与CD44v6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且两者的表达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小鼠血液淋巴细胞为核供体进行了核移植研究。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1.088)分离出小鼠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直接用作核移植供体细胞,采用胞质内注射法成功构建的重构胚经常规培养2h后,SrCl_2激活处理6h,然后添加mM16培养液和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饲养层共培养。把发育至早期囊胚阶段的重构胚转移至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添加ES细胞培养液继续培养。对孵化出的内细胞团进行消化,然后接种培养。结果显示,小鼠血液淋巴细胞可以支持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的发育,核移植重构胚2-细胞率41.03%(128/312),桑葚胚和囊胚发育率分别为9.29%(29/312),1.92%(6/312)。重构囊胚在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分离出2个内细胞团,分离率为0.64%(2/312)。实验证实利用小鼠血液淋巴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是可行的,可用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6例 HIV阴性未经治疗的二期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 ,并与 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 :患者 CD3、CD4 及 NK淋巴细胞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而患者 CD8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CD4 / 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RPR滴度为 1∶ 2~ 1∶ 8的梅毒患者 CD3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二期与隐性梅毒患者之间以及不同 RPR滴度梅毒患者之间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 ,CD8明显升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和清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者检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 C-myc.Ki-ras 和Ha-ras 三种癌蛋白的表达和自然杀伤细胞(NK)亚群状况。结果显示,SLE 患者血液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上述三种癌蛋白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亍健康对照组(P<0.001);而 SLE 组 NK 总数和CD16~+.CD16~+.57~+亚群细胞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作者结合文献讨论了 SLE 患者PBMC 中癌基因激活的可能机制和重要意义,以及与 NK 细胞和其亚群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lbindin-D28k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C57BL/6J小鼠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动物存活期分别为14d和28d.应用ABC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Calbindin-D28k在不同脑区的表达.结果帕金森病鼠脑内黑质和腹侧被盖区Calbindin-D28k的表达在28d比对照组增加,造模后海马CA1区Calbindin -D28k的表达在14d和28d两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增加;而在脑皮质Calbindin-D28k的表达在造模14d和28d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不同脑区神经元可能由于Calbindin- D28k含量的不同而对MPTP的敏感性不同;帕金森病鼠不同脑区Calbindin- D28k表达的变化,可能是脑内神经元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引起Calbindin- D28k在不同脑区重新分配,以达到保护损伤神经元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