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原生地和引种地对高山花卉中甸角蒿(1ncarvillea zhongdianensis)光合作用和叶片性状对生长光强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香格里拉,光合速率(Pn)、类胡萝卜素(Car)、色素比(Chla/b)均随光强的降低而下降;而比叶面积(SLA)、叶绿素b(Chlb)、叶氮含量(LNCa)随光强的降低而上升。中甸角蒿主要是通过叶片形态、生化效率和叶片氮分配来响应生长光强的变化,对生长光强的适应表现出较大可塑性,使得其相对比较容易引种驯化。中甸角蒿在香格里拉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幅,从香格里拉移栽到昆明后,虽然Pn下降约10%,但RGR增加约30%,表明其可以在昆明较好生长。 相似文献
2.
角蒿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渗滤法提取角蒿有效成分的工艺条件。以角蒿酯碱的含量为指标,通过L9(3^4)t交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的溶媒浓度、溶媒用量和渗滤速度3个因素进行优选研究,以筛选出角蒿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为:溶媒用量〉溶媒浓度〉渗滤速度。优选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用25倍量0.2%盐酸渗漉提取,渗滤速度为7mL/min,且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
角蒿生物碱及镇痛活性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为透骨草的主要来源之一,称为“羊角透骨草”,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从其全草分离得到了多种新的单萜生物碱和大环精胺类生物碱,其中单萜生物碱之一角蒿酯碱(incarvillateine),具有很强的镇痛活性,且作用机理不同于吗啡。角蒿酯碱已成为开发新型非麻醉性镇痛新药的重要先导化合物,本文对角蒿的化学成分、镇痛活性、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离子交换树脂用于角蒿总生物碱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角蒿总生物碱溶液为对象,以其主要有效成分角蒿酯碱(incarvillateine)为指标,研究了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角蒿总生物碱的方法,包括树脂类型的选择、氨水浓度和乙醇浓度对洗脱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DOWEX 50WX2对角蒿生物碱成分的交换能力最强,且被树脂吸附的生物碱成分可用氨性乙醇溶液快速洗脱.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用含2.0 N氨水的不同浓度乙醇溶液(60%、70%和80%)进行洗脱,得到的总生物碱含量均在60%以上,且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总生物碱的含量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植物矮化突变体的来源及矮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矮化是一种重要的农艺学性状,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矮化研究是植物育种工作的热点。矮化来源分为诱变矮化和自发矮化,其中诱变矮化中的物理诱变研究的内容分类详细,在航天诱变领域取得了有效的研究成果。植物矮化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内源激素,主要是赤霉素、油菜素内酯,也有少量关于生长素的研究。针对不同种类植物具体详细的矮化机理,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和细化的研究。总结了植物矮化突变体的来源及矮化机理。 相似文献
6.
头花马先蒿和管花马先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头花马先蒿全草中发现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松脂素(1)、金合欢素(2)、木犀草素(3)、7.去氧栀子新苷(4)、yuheinoside(5)、euphroside(6)、mussaenosidic acid(7)、莫桑苷(8)、桃叶珊瑚苷(9)、角胡麻苷(10)、异角胡麻苷(11)、贞桐苷A(12)和开德苷元(13)。从管花马先蒿全草中发现4个化合物,经鉴定为:(+).dehydrovomifoliol(14)、催吐萝芙木醇(15)、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6)和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种中发现。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4种铁线莲色谱指纹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分析黑龙江4种铁线莲植物,辣蓼铁线莲、棉团铁线莲、褐毛铁线莲、齿叶铁线莲根及根茎石油醚提取物的色谱指纹特征。色谱-光谱数据的多元分辨结果表明4种铁线莲的色谱指纹特征中,总计至少有45种化学成分存在,共有的化学成分为14种,单独的化学成分分别为3、6、2及2种。聚类分析显示,辣蓼铁线莲与棉团铁线莲间的相似程度在4种铁线莲全部两-两组合的相似程度中最小。 相似文献
8.
9.
从黄花铁线莲(Clematis intricata Bunge)新鲜全草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分析鉴定为正二十八烷醇(n-octacosanol)(1)、β-谷甾醇(2)、东莨菪素(3)、阿魏酸(4)、2-甲氨基苯甲酸(5)、水杨酸(6)和甘露醇(7)。其中,化合物5,6和7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热胁迫下中甸角蒿叶片SSH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可能是限制中甸角蒿(Incarvillea zhongdiannensis)向低海拔地区引种驯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中甸角蒿高温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SSH技术构建了中甸角蒿对高温(30℃)处理响应的正反向抑制性差减杂交文库。文库质量检测表明抑制性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通过对正反向文库中部分EST进行序列测定,获得了60条高质量的表达序列标签,平均长度为537bp。对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及功能注释,50条EST为功能已知的基因,分别参与信号转导与转录、植物抗逆性反应、光合作用、代谢与能量、蛋白质合成与转运、蛋白质命运、细胞结构和细胞生长等过程。6个EST与功能未知基因的同源性较高。获得的4个未匹配的EST推测为新基因,可能在植物热耐受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植物的干燥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鉴定为tecomine(1)、epidihydrotecomanine(2)、2,6-二甲基-6-羟基-2-庚烯-4-酮(3)、marine B(4)、(3R,5S)-3-methyl-cyclopentyl[1,2-c]pyridine-5-ol(5)、3,4,5-三甲氧基苯甲酸乙酯(6)、cleroindicin B(7)、3,4,5-三甲氧基苯甲酸甲酯(8)、2-(4’-乙氧基苯基)-乙醇(9)、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10)、β-谷甾酮(11)、β-乙酰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1~3、5~6、8~12为首次从角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对紫葳科角蒿属(Incarvillea)6种植物(其中两头毛Incarvillen arguta包括红花和白花2个类型)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它们的间期核均为简单染色中心型,前期染色体为中国型,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核型公式分别为:(1)两头毛(红花类型)Incanillea ar-guta(Red-flower form)2n=22=14m (2SAT) 8sm(lSAT),着丝点端化值(T.C.%)为62.71%,臂指数(N.F.值)为44;(la)两头毛(白花类型I.arguta(White-flower form)2n=22=16sm(lSAT) 6st,T.C.%值为70.62%,N.F值为38;(2)鸡肉参I.mairei 2n=22=6m 8sm(lSAT) 8st,T.C.%值为70.07%,N.F.值为36;(3)红波罗花I.delavayi 2n=22=10m 6sm 6st,T.C.%值为61.33%,N.F.值为38;(4)单叶波罗花I.forrestii2n=22\4m 8sm 10st(lSAT).T.C.%值为73.10%,N.F.值为34;(5)中甸角蒿I.zhongdianensis2n=22=4m 8sm 10st,T.C.%值为72.31%,N.F.值为34;(6)黄波罗花I.lutea2n=22=4m 8sm(2SAT) 10st,T.C.%值为69.47%,N.F.值为34。上述几种植物中,除两头毛(红花类型)的核型不对称性为2A型外,其余几种的核型不对称性都属于3A型,本文观察的6种植物的核形态结构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Some species and culltivars of Clematis L.were introduced and cultiva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lower branch growth position.Seed propagation on Cl.ranunculoides showed the vernalized seeds sowed in soil had the best germination rate up to 71 percent. 相似文献
14.
WANG Wen-Tsai 《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2003,41(1):1-62
Clematis sect. Clematis is revised in this paper. Seventy-three species and 45 varieties are recognized. They are keyed,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in some cases, and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subsections. Brief taxonomic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ction are given,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its subsections and with its close allies of the C. vitalba evolutionary stock of the subgenus Clematis are discussed. Main taxonomic changes are made as follows: (1) C. lancifolia Bur. & Franch., C. songarica Bunge, C. ispahanica Boiss., C. delavayi Franch. and C. phlebantha Williams, which have been previously regarded to be close to C. fruticosa Turcz. and its allies, and placed in sect. Fruticella Tamura by Tamura and some other authors, are here transferred to subsect. Angustifoliae Tamura according to the floral structure. (2) The existence of intermediate forms between the C. vitalba group and the C. flammula group indicates that these two group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two sections or even two subgenera. They are treated as two subsections within sect. Clematis . Two series, six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are described as new, and five new ranks are made.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Clematis eriopoda Maxim和sect.Atragenopsis Boiss.的地位,认为这二分类群均应成立;描述了2新种,1新变种;过去长期被归并的卷萼铁线莲C.tubulosa得到恢复;Clematis heracleifolia var.ichangensis被转移改作卷萼铁线莲的变种;首次给出光叶铁线莲Clematis glabrifolia的果实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6.
对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的黄花铁线莲组sect. Meclatis进行了全面修订, 确定此属含13种和13变种(包括1新变种和2新变种等级); 写出了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 并对其在铁线莲属中的系统位置和组内诸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还写出了此组的分种、分变种检索表, 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 并附有各种的插图。此组的花构造与对枝铁线莲组sect. Brachiatae的近似, 与后者在亲缘关系上相近, 区别在于此组的萼片通常斜上方开展, 呈黄色, 被毛的花丝下部变宽, 呈狭披针形, 而在对枝铁线莲组, 萼片水平开展, 呈白色, 被毛的雄蕊花丝呈狭条形, 下部不变宽; 二组可能均起源于欧洲铁线莲组的sect. Clematis subsect. Clematis, 因此, 均应是隶属欧洲铁线莲亚属subgen. Clematis的成员。根据对此组植物形态特征的分析, 观察到以下演化趋势: (1)叶的颜色由于适应干旱气候, 由绿色变为灰绿色; (2)卵形或宽卵形、掌状分裂、边缘具齿的小叶可能是原始的特征, 而披针形或条形、不分裂、全缘的小叶是衍生的特征; (3)单独、顶生、只是花梗的花是由具花序梗和二苞片的聚伞花序发生减化(reduction)而衍生的; (4)萼片形状的演化趋势与小叶形状的演化趋势近似, 也由卵形演变到披针形或条形; (5)萼片内面无毛是原始现象, 而被毛则是衍生现象; (6)萼片顶端无突起是原始现象, 出现突起则为衍生现象; (7)花药形状由长圆形演变到狭长圆形和条形。根据上述演化趋势, 推测具较多原始特征的甘川铁线莲C. akebioides和甘青铁线莲C. tangutica为此组的原始种, 而具较多衍生特征的尾尖铁线莲C. caudigera和角萼铁线莲C. corniculata为此组的进化种。组成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缘、帕米尔高原和邻近山地集中分布有此组10种(包括7特有种), 当是此组的分布中心; 而甘川铁线莲和甘青铁线莲二种分布区的主要重叠部分所在的青藏高原东缘则可能是此组的起源中心。过去,一些铁线莲属专家将属于欧洲铁线莲组的C. ispahanica Boiss.和属于对枝铁线莲组的C. graveolens Lindl.误置于黄花铁线莲组中, 对此, 本文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7.
铁线莲属威灵仙组修订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对铁线莲属铁线莲亚属 Clematis subgen. Clematis 中的欧洲铁线莲 C. vitalba L.演化干的原始群威灵仙组sect. Clematis 进行了全面修订,确定此组共含有73种和45变种。写出了威灵仙组的分类学简史及地理分布;对威灵仙组中各亚组的亲缘和主要区别特征以及铁线莲亚属欧洲铁线莲演化干中各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将威灵仙组分为5个亚组,写出了分亚组检索表和各亚组的分种检索表,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并附有多幅插图。在5亚组中,欧洲铁线莲亚组(钝萼铁线莲亚组) subsect. Clematis 为此组的原始群,其主要特征:藤本;小叶通常草质或纸质,通常边缘具齿,有时全缘;萼片4,外面的毛长1 mm以下;花药长圆形、椭圆形或狭长圆形,稀条形,药隔顶端不突起,稀稍突起。此亚组的瘦果两侧扁压,但多数不扁平,不具边缘,只在短毛铁线莲 C. puberula Hook. f. &; Thoms.强烈扁压,扁平,周围具宽边缘。在铁线莲属中,除短毛铁线莲外,特产朝鲜的 C. brachyura Maxim. (sect. Pterocarpa Tamura)也具有近似这种进化类型的瘦果。铁线莲组的其他4个亚组各含有较进化的特征,可能均自欧洲铁线莲亚组演化而出:单种的厚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 Crassifoliae (Tamura) Tamura为藤本;小叶革质,全缘,很像威灵仙亚组的小叶;雄蕊花丝皱缩,花药宽长圆形或长圆形。单种的长毛铁线莲亚组subsect. Baominianae (W. T. Wang) W. T. Wang为藤本;小叶纸质,具齿;花大,具6枚萼片;萼片外面的毛长1.6-3 mm; 花药长圆形。棉团铁线莲亚组subsect. Angustifoliae 的主要特征:茎直立;花常具5-6枚萼片。威灵仙亚组subsect. Rectae Prantl的主要特征:藤本,稀茎直立;小叶常革质,全缘,稀具齿;萼片通常4枚,稀较多,外面的毛长在1 mm以下;花药条形,有时狭长圆形,药隔顶端常突起。此亚组的威灵仙系ser. Rectae Prantl具有进化类型的瘦果,其瘦果强烈扁压,扁平,有膨胀的框状边缘。主要分类学处理为:(1)披针叶铁线莲 C. lancifolia Bur. &; Franch.、准噶尔铁线莲 C. songarica Bunge、 C. ispahanica Boiss.、银叶铁线莲 C. delavayi Franch.和 C. phlebantha Williams 5种过去被Tamura和其他学者与灌木铁线莲 C. fruticosa Turcz.等同置于灌木铁线莲组sect. Fruticella Tamura中,但这5种的花构造(萼片水平方向开展,白色,边缘不展宽;花丝条形或狭条形)与灌木铁线莲(萼片斜上方开展,黄色,在花开放后边缘展宽成狭翅;花丝较宽,条状披针形)不同,而与棉团铁线莲 C. hexapetala Pall.的花构造相似。据此,本修订将此5种从灌木铁线莲组移到威灵仙组的棉团铁线莲亚组subsect. Angustifoliae Tamura中。(2)在欧洲铁线莲群 C. vitalba group与威灵仙群C. flammula group之间有不少过渡类型,因此,这两个群不易区分。根据这种情况,本修订将这两个群作为亚组处理,同置于威灵仙组sect. Clematis 中,而未采用Tamura和Grey_Wilson将这两个群分别置于两个亚属中,以及Johnson将这两个群分别置于两个组中的分类学处理。描述了2新系、6新种和1新变种;建立了5个新等级。 相似文献
18.
对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 L.的对枝铁线莲组sect. Brachiatae进行了全面修订,确定此组共含24种和4变种(包括2新种),写出了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对其在铁线莲属中的系统位置和起源以及组下分类进行了讨论;还写出了组下分类群检索表,以及每系和每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并附有多幅插图。本组各种的花构造相当一致:萼片4,镊合状排列,水平开展,白色,通常呈长圆形、卵形或披针形,只在2进化种呈宽椭圆形,外面边缘上密被短绒毛;雄蕊花丝狭条形,被柔毛,花药通常长圆形或狭长圆形,无毛,药隔顶端通常不突出;心皮密被柔毛。上述花构造与威灵仙组欧洲铁线莲亚组sect. Clematis subsect. Clematis 的花构造极为相似,与后者的区别仅在于本组被毛的雄蕊花丝。本组是在1992年由黄花铁线莲组sect. Meclatis (萼片4,通常向斜上方开展,黄色,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花丝由于下部变宽而呈狭披针形,被柔毛)中分出建立的,可能与黄花铁线莲组有亲缘关系,并可能同自威灵仙组欧洲铁线莲亚组演化而出。本组的叶变异较大,自单叶至三出复叶、1-3回羽状复叶,最后到3-4回羽状细裂,表现出一明显演化趋势。根据叶的上述特征,以及萼片形状,本组被划分为2系。第1系,对枝铁线莲系ser. Wightianae: 叶为单叶、三出复叶或1-2(-3)回羽状复叶,萼片呈长圆形至披针形,含22种,其中20种分布于科摩罗、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另2种分别分布于印度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西部。第2系,细裂铁线莲系ser. Dissectae: 叶3-4回羽状全裂,萼片呈宽椭圆形,含2种,特产马达加斯加。本组各种植物中具单叶的只有1种,即盒子草铁线莲C. actinostemmatifolia (特产科摩罗)。特产马达加斯加的伏毛铁线莲C. strigillosa和特产毛里求斯及马达加斯加的毛里求斯铁线莲C. mauritiana的叶全部为三出复叶。特产非洲大陆中部的扎伊尔铁线莲C. zaireensis的叶多数为三出复叶,有少数叶为具5枚小叶的羽状复叶;此种与产马达加斯加的伏毛铁线莲相近缘,但比后者进化,可能系由后者或后者的近缘种演化而来,并代表了非洲大陆对枝铁线莲组的原始类型,因为非洲大陆该组的其他13种均具1-2回羽状复叶。此外,特产印度南部的怀特铁线莲C. wightiana具1回羽状复叶,特产喜马拉雅山区西部的浓香铁线莲C. graveolens则具2-3回羽状复叶。根据上述,推测科摩罗、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这一群岛地区可能是对枝铁线莲组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9.
WANG Wen-Tsai 《植物分类学报:英文版》2004,42(4):289-332
Clematis sect. Brachiatae is revised in this paper. Twenty-four species and four varieties are recognized. They are keyed,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in most cases, and classified into two series. Brief taxonomic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ction are given, and its systematic position and origin are discussed. A western Himalayan species, C. graveolens Lindl., which has long been misplaced in the C. orientalis group (sect. Meclatis), is transferred to sect. Brachiatae on the basis of its floral structure being identical with that of C. brachiata Thunb. and its allies. Two new combinations, sect. Brachiatae Snoeijer ser. Wightianae (W. T. Wang) W. T. Wang and ser. Dissectae (W. T. Wang) W. T. Wang, are made, and two species, C. zaireensis W. T. Wang and C. bowkeri Burtt Davy, are described as ne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