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温升高、辐射强迫的增强将显著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南方人工林作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日益强烈.为了探究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南方人工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对人工林可能带来的损失,本研究采用3种最新的气候情景—典型浓度排放路径情景(RCP2.6情景、RCP4.5情景、RCP8.5情景)预估数据,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PnET-Ⅱ和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Ⅱ模拟2014—2094年间湖南省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实验林场森林的地表净初级生产力(ANPP)、物种建立可能性(SEP)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森林类型的SEP和A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明显的差异,各森林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表现为: 对于SEP,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人工针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在RCP8.5情景下,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对于ANPP,在RCP2.6情景下,人工阔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人工针叶林的地上生物量在2050年左右开始下降,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阔叶林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2094年,研究区地上总生物量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增加幅度不同,RCP2.6情景下增加了68.2%,RCP4.5情景下增加了79.3%,RCP8.5情景下增加了72.6%.3种情景下的总地上生物量大小排序为: RCP4.5> RCP8.5> RCP2.6.我们认为,适当的增温将有助于未来研究区森林总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但过度的增温也可能会阻碍森林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影响防护林的主导环境因子,对三峡库区的森林立地进行分类,并通过选取水源涵养量、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3个指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库区现有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4种防护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2007年,三峡库区森林立地可划分为40种类型;空间配置优化后,研究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为32.55%、29.43%、34.95%和3.07%.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针叶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8.79%和28.55%,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增加了10.23%和27.11%.通过防护林类型的空间优化,三峡库区整体的水源涵养能力、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分别增加14.09×108m3、0.35×108t和1.08×106t.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近地面臭氧浓度不断增加,已严重威胁到森林生态系统。但是,目前臭氧污染影响我国亚热带森林生物量的研究仍然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本研究比较了不同模型和不同参数化方案评估的鼎湖山森林和林下草地生物量损失率的差别,比较了鼎湖山阔叶林和针叶林以及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损失率与总初级生产力(GPP)损失率的一致性。2015—2016年臭氧污染造成的鼎湖山阔叶林生物量损失率为11.3%—11.69%,针叶林生物量损失率为3.97%—3.68%,草地生物量损失11.2%—14.6%;不同参数化方案估计的鼎湖山阔叶林的生物量损失率在9%—13%之间,针叶林的生物量损失率在3.68%—4.4%之间变化,草地在11.2%—14.6%之间。基于臭氧剂量响应关系模型估算的阔叶林GPP损失率为10%—12.6%,针叶林GPP损失率为1.81%—2.6%,草地GPP损失率为3.2%—3.3%。总的来看,鼎湖山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生物量和GPP损失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阔叶林生物量和GPP的损失率明显高于针叶林生物量和GPP的损失率。  相似文献   

4.
临安区不同森林类型竞争指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杜秀芳  汤孟平  潘建勇  沈钱勇  杨帆 《生态学报》2020,40(12):4064-4072
竞争对树木生长有重要影响,通常用竞争指数定量描述树木之间的竞争关系。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乔木林为对象,利用2004年临安区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基于Voronoi图的Hegyi竞争指数,在区域尺度上对临安区多种森林类型的竞争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单木水平上,不同森林类型单木的总竞争指数、种内竞争指数、种间竞争指数在胸径5-10 cm最大;单木平均竞争指数随着胸径的增大而降低,胸径 > 30 cm的竞争压力得以缓解;临安区林木的竞争主要来源于种内竞争,天然林的种内竞争占总竞争指数的比例 > 50%,人工林的种内竞争占总竞争指数的比例 > 60%。径级平均总竞争指数、种内竞争指数、种间竞争指数与胸径的关系均服从对数函数关系。在林分水平上,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分总竞争指数、种内竞争指数、种间竞争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平均总竞争顺序为:天然阔叶林 > 天然针阔混交林 > 人工针叶林 > 天然针叶林 > 人工针阔混交林 > 人工阔叶林。种内平均竞争顺序为:人工针叶林 > 天然阔叶林 > 天然针叶林 > 天然针阔混交林 > 人工针阔混交林 > 人工阔叶林。种间平均竞争顺序为:天然针阔混交林 > 人工针阔混交林 > 天然阔叶林 > 天然针叶林 > 人工针叶林 > 人工阔叶林。人工阔叶林的平均总竞争指数、种内竞争指数和种间竞争指数均为最小,该森林类型以山核桃经济树种为优势树种,说明为提高山核桃产量,人为控制低种植密度的经营措施有效降低了林分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为研究区,利用TM数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采伐统计资料,结合野外调查,以GIS为技术手段,剖析研究区1989~2000年景观变化,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景观类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这3种类型面积总比例达90%以上,其他景观类型面积比例小于10%,主要有荒草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沼泽、居民点和道路.10a间景观由原有的大面积连续的针叶林为基质、小面积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斑块散布其中的格局,转变成大面积针阔混交林为基质的格局.研究区1989年是成过熟林、高公顷蓄积量、高郁闭度占优势的景观,2000年中幼龄林、低公顷蓄积量和低郁闭度森林面积增大,并趋于连续,形成低质量的相对均质化的景观.最后,结合历史资料,通过比较分析火烧、人工更新、土地利用和人为采伐活动这几种主要驱动力的特征,论证了采伐活动在该地区景观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六盘山典型植被下土壤大孔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水分穿透曲线法和Poiseuille方程研究了六盘山8种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大孔隙的半径与密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植被下土壤大孔隙半径在0.4~2.3 mm,加权平均半径为0.57~1.21 mm,平均值为0.89 mm;大孔隙密度变化范围为57~1117个.dm-2,平均408个.dm-2;半径>1.4 mm的大孔隙密度较小,其数量仅占大孔隙总数量的6.86%;大孔隙面积与土柱水分出流面积的百分比(简称土壤大孔隙面积比)介于0.76%~31.26%,平均为10.82%.研究区土壤大孔隙密度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亚高山草甸与阔叶林相当,灌丛与针叶林相当;土壤大孔隙面积比为阔叶林高于针叶林,灌丛与阔叶林相当,亚高山草甸与针叶林相当.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GIS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森林资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研究.从两期地物斑块面积标准偏差来看,成熟针叶林(1985年为279.3,1999年为98.64)、成熟阔叶林(1985年为162.94,1999年为68.54)、中龄阔叶林(1985年为113.14)、中龄针叶林(1999年为160.71)斑块面积分布均匀程度均较同期其它地物类型小,这也说明这些地物组成中景观类型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从景观相似性指数分析来看,中龄阔叶林(1985年为0.118,1999年为0.116)、中龄针叶林(1985年为0.07,1999年为0.336)、成熟阔叶林(1985年为0.312,1999年为0.228)、成熟针叶林(1985年为0.237,1999年为0.174)4类植被在15年间较同期其它地物类型稳定,是研究区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湿地在两期的孔隙度都较大,湿地的均质化程度很小,形成了更多的斑块镶嵌体,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四川岷山火溪河地区人为干扰后的植被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平武县地形图、植被图、野外植被调查结果为数据源制作研究区植被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在Arcview GIS平台下通过植被分类和图层叠加分析法,研究了人为干扰后植被的组成及植被类型在主要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受人为干扰特别是森林采伐活动影响,研究区针阔混交林消失,针叶林面积缩小,阔叶林和灌丛面积增加。(2)植被类型在海拔梯度上分布规律性明显;除农田外,其它植被类型在坡度上的面积比例与研究区面积在各坡度段所占比例很相似;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灌丛对坡向有明显选择性。(3)人为干扰活动改变了研究区植被类型及其面积比重,并使植被在海拔段上的分布带有明显人类干扰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杨建波  马友鑫  白杨  曹慧 《广西植物》2019,39(9):1243-1251
为了评估云南省西双版纳森林植被乔木多样性的时间变化,该研究通过样方调查收集了该地区4种主要森林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暖热性针叶林)乔木多样性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提取了该地区4种森林植被在1992年、2000年、2009年和2016年4个时期的分布,用Simpson、Shannon-Wiener和Scaling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比4种森林植被乔木均匀度差异,并利用Scaling生态多样性指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评估该地区在4个时期的森林乔木多样性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森林面积比例变化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表现为由1992年的65.5%减少至2000年的53.42%,减少到2009年的52.49%,再增至2016年的54.73%,但热带雨林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2) 4种森林植被对乔木多样性的贡献有明显差异,均匀度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丰富度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暖热性针叶林,对乔木多样性贡献的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暖热性针叶林。(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乔木多样性呈现持续减少趋势,4个时期西双版纳森林植被乔木多样性排序为1992年2009年 2016年 2000年。以上结果表明经济活动是影响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保护热带雨林对维持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然林凋落物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收集了1970—201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整理筛选出373组天然林凋落物数据,建立了中国天然林凋落物量数据库,在全国尺度上分析了中国天然林凋落物的产量、组成特征、季节动态及其与温度和降水两个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天然林年均凋落物量为(5.33±2.87) t·hm~(-2);在全国尺度上,凋落物量表现为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不同气候带中,亚热带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凋落物量显著高于温带,亚热带针叶林与温带针叶林凋落物间无显著差异;所有天然林中,凋落叶是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凋落物总量的67.49%±9.75%,枝条、繁殖体和其他组分比例分别为16.45%±7.30%、8.16%±5.18%和7.88%±5.72%;其中,落叶阔叶林凋落叶在总凋落物中的比例最高,为75. 07%±9.92%,其他森林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整体而言,中国天然林凋落物季节动态呈双峰型,凋落峰值出现在每年的4月和10月;不同森林类型中,雨林、落叶阔叶林凋落模式呈单峰型,针阔混交林凋落模式呈双峰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凋落模式呈多峰型;在全国尺度上,森林凋落物量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气候带森林凋落物对水热因子的响应不尽相同;在温带地区,天然林凋落物量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在亚热带地区,天然林凋落物量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在热带地区,雨林凋落物量与年均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下小兴安岭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P1,100%阔叶树;P2,70%阔叶树、30%针叶树;P3,50%阔叶树、50%针叶树;P4,30%阔叶树、70%针叶树;P5,100%针叶树)和采伐后完全依赖天然更新(P6)6种预案下2001—2201年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研究区森林资源的恢复,但单一营造针叶树的预案会使其阔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而单一地营造阔叶树会导致该预案下针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所占面积比例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所占面积亦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减少了研究区白桦的分布面积.不同的造林措施不仅改变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还影响其空间格局: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对白桦的聚集度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分布在中国不同气候区的131个成熟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50和5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分析其与气象因子、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天然林SOC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0~30 cm土层SOC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在0~100 cm土层,SOC密度地带性分异明显,温带针叶林SOC密度显著高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OC密度显著高于亚热带落叶阔叶林。SOC密度与土壤黏粒、年降水量以及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和年均温呈显著负相关。年降水量与年均温调节天然林SOC输入与输出,土壤pH与黏粒影响天然林SOC积累,对成熟的天然针叶林与常绿阔叶林进行有效保护,有利于增加我国森林土壤碳库。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呼中森林景观的空间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呼中林业局林相图,采用点格局方法,分析了森林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各景观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针叶林在0~25km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阔叶林在0~14km为聚集分布,在14~25km为随机分布;灌木林在0~10km为聚集分布,在10~25km为随机分布;草甸在0~15km为聚集分布,在15~25km为随机分布。针叶林与灌木林在4.5~25km、阔叶林与草甸在12~24km尺度范围内无关联性;针叶林与阔叶林、针叶林与草甸、阔叶林与灌木林、灌木林与草甸在0~25km尺度范围内均存在空间关联性。这种分布格局对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范围内的植被恢复可以采用集中连片的造林方式,而大范围内则可以根据立地条件类型采取随机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前西南山区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点尺度上,其结果难以用于评估整个西南山区枯落物储量及持水能力。本研究整理了2004—2021年西南山区站点尺度的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西南山区3种典型森林(共16个研究点,70个数据)枯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结果表明: 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过程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可分为3个阶段:迅速吸水→逐渐减慢→趋于稳定。但不同森林类型各阶段吸水速率和持续时间不同,阔叶林吸水速率最快,针叶林吸水速率最慢且达到稳定时所需时间最长。不同林型枯落物储量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林型枯落物总储量介于8.26~8.82 t·hm-2,半分解层枯落物储量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造成了枯落物总储量显著的空间差异性。3种森林枯落物总最大持水量介于17.85~19.87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介于200.6%~228.0%。不同森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枯落物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3种森林枯落物总有效拦蓄量介于11.66~12.29 t·hm-2,枯落物总有效拦蓄率介于128.1%~145.2%。西南山区3种林型2种分解程度枯落物储量及持水能力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生境类型蝶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于2006~2008年对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生境类型中蝴蝶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中依据植被的不同将该林区的蝴蝶生境划分为6种类型:人工林、灌木丛和次生林、居民农田、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共获得蝴蝶标本5365只,隶属于11科116属210种。计算了6种生境类型中蝶类物种丰富度、相似性系数和多样性指数。不同生境中,灌木丛和次生林蝶类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数量较高,人工林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数量较低;人工林与针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0.4194)最高,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的相似性系数(0.2951)次之,人工林与灌木丛和次生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0.0769)最低,表明各生境之间蝶类相似性系数很低。  相似文献   

16.
新疆阿勒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地面生地衣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勒泰山地是我国著名水系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的发源地,该山地地衣植物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中亚都占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地位。新疆阿勒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勒泰山东段,气候在新疆最为潮湿,其地衣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作者在该保护区选择6个植被带类型,即山地荒漠带、山地草原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研究了其地面生地衣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地衣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而且复杂,共有地面生地衣植物5科6属46种,以石蕊科种类最为丰富,约32种。该地区不同植被带类型下地面生地衣植物物种的S?renson相似性系数在0.200–0.739之间,以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带的相似性为最高(0.739),针阔混交林和高山草甸带地衣植物物种相似性最低(0.200)。各植被带地衣优势种中白边岛衣(Cetrarialaeuigata)、林鹿蕊(Cladoniaarbuscula)、佐木氏珊瑚枝(Stereocaulonsasakii)、鳞地卷(Peltigeralepido-phora)、喇叭粉石蕊(Cladoniachlorophaea)、东方鹿蕊(Cladinagrisea)等的重要值在0.5以上,其余优势种的重要值均在0.5以下;山地森林带地衣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在整个阿勒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地面生地衣植物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为该地区地衣植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是地衣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各种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逐渐降低;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比较明显,阔叶红松林0~1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1.41 g·cm-3、52.31%、46.11%和6.20%,暗针叶林地土壤分别为0.98 g·cm-3、50.65%、40.32%和10.33%;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地土壤100 cm土层贮水能力相差较大,分别为619.89和1 033.05 t·hm-2.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一般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施秉喀斯特地区林地土壤甲螨的分布和群落组成特点,明确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林地类型对土壤甲螨群落密度、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该区林地土壤甲螨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的调查和分析。【方法】2012年8月选取了中国西南施秉喀斯特地区典型生境中的8个样地,每个样地9个取样点,用Berlese-Tullgren装置分离土样24 h。多样性分析采用常见的多样性指数;群落相似性分析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CJ);群落聚类分析分别采用Marczewski-Steinhaus距离(Cms)和Bray-Curtis距离,应用R 2.11程序进行类平均法聚类。【结果】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喀斯特8个样地中土壤甲螨由少数的优势属和数量众多的稀有属组成。其中全菌甲螨属Perscheloribates(22.48%)和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s(11.45%)个体数量最为丰富。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上罗甲螨属Epilohmannia、小奥甲螨属Oppiella、小盾珠甲螨属Suctobelbella和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分布广泛。本区的甲螨组成(属级水平)表现出明显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点。在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中,甲螨的个体数量和种类数较多,但多样性不高,而在人工针叶林中甲螨多样性最高。甲螨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多样,异质性高,特别是在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中突出。【结论】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不同林分影响甲螨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甲螨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评价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学特征,比较分析了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叶纯林、落叶阔叶纯林、灌丛和裸露地6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灌丛地在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两项指标中均为最高,其余植被群落在这两项指标中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落叶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裸地,土壤呼吸强度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进行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时,应充分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