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虎对猎物和捕食者气味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确定艾虎(Mustelaeversmanni)在通过不同气味源的场所中的取食量以及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由此分析捕食者气味和猎物气味对艾虎取食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任何气味源存在时,艾虎在对照气味和对照气味组这两个场所中的取食量、活动时间和活动频次基本一致。在猎物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气味和对照气味组及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气味和对照气味组的两组实验中,艾虎在通过猎物气味的场所中的取食量、活动时间和活动频次与对照气味场所中比较也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天敌动物赤狐(Vulpesvulpes)气味存在的条件下,艾虎明显减少在通过赤狐气味的场所中的取食量、活动时间和活动频次。同时,当间接捕食风险天敌动物赤狐气味存在时,艾虎明显增加了总的取食量,减少了在巢箱中居住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停留在无风险的场所中,这说明艾虎能够利用天敌动物赤狐的气味,采用增加取食量和减少高风险区域活动时间的策略来降低被捕食风险。  相似文献   

2.
调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主要啮齿动物及其天敌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天敌动物对两种啮齿类的捕食方式、捕食强度,探讨啮齿类动物的捕食风险及生存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分别为4.97只/hm^2和10.6只/hm^2,而它们的主要天敌赤狐、艾虎和香鼬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16只/100hm^2、0.37只/100hm^2、3只/100hm^2。艾虎和香鼬在取食过程中主要搜寻啮齿类的洞道系统,全部食物几乎都来源于洞道系统内;赤狐或取食地面活动的鼠兔,或挖掘洞口待高原鼢鼠封闭洞口时取食猎物。高原鼠兔在赤狐、艾虎和香鼬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00%、96.1%、100%,高原鼢鼠在3种天敌动物的食物中所出现的频次分别为87.5%、73.2%、0%。3种天敌动物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捕食强度分别为0.703%和0.038%,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所承受的捕食风险分别为0.780和0.393。高原鼠兔在高的捕食风险下通过行为对策和繁殖对策增加其适合度,而承受捕食风险较小的高原鼢鼠主要通过封闭的洞道系统和高的存活率增加其适合度。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条件下,将大鵟作为艾虎的天敌动物,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确定6 只成体艾虎在3 个捕食风险水平和4 种饥饿状态条件下的取食行为,探讨艾虎在取食过程中对饥饿风险与捕食风险的权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捕食风险存在时,艾虎被剥夺食物0 d 和1 d 后对食物量不同的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均无明显不同(P > 0. 05),但对高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的(P <0.05),而艾虎被剥夺食物2 d和3 d后对高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时间均明显高于低食物量斑块中的(P < 0.05),但在利用频次上均无明显差异(P > 0.05)。在面临低风险时,艾虎在4 种饥饿状态下均只利用无天敌动物存在的低食物量斑块,而基本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高食物量斑块。在面临高风险时,艾虎不得不利用有天敌动物存在的食物斑块,被剥夺食物0 d 时艾虎对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P>0.05),而被剥夺食物1d、2 d 和3 d 后艾虎对高风险、有食物量斑块的利用时间明显高于无风险、无食物量斑块的(P< 0. 05)。在相同风险条件下,随着饥饿程度增加,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均明显增加(P< 0.05),而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明显降低(P<0.05)。在相同的饥饿状态下,不同风险水平时,艾虎在斑块中的取食量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在低风险和高风险时对斑块的利用时间和频次均明显低于无风险时的(P <0.05)。以上结果说明艾虎能够根据食物摄取率和自身的能量需求在捕食风险和饥饿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当饥饿风险小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躲避捕食风险,当饥饿风险大于捕食风险时,艾虎趋于面对捕食风险,所采用的取食策略是减少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  相似文献   

4.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在野外条件下利用赤狐的粪尿增加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 ,采用目标动物抽样法对高原鼠兔的 5种行为进行观察 ,分析天敌动物气味增加与天敌动物数量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影响的差异 ,探讨高原鼠兔对捕食风险的权衡能力及面对不同风险的行为决策。 2 0 0 1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8只 ,雌性成体2 5只 ,雄性幼体 35只和雌性幼体 4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1 4只 ,雌性成体 1 5只 ,雄性幼体 2 2只和雌性幼体 1 1只 ;2 0 0 2年 ,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7只 ,雌性成体 1 2只 ,在对照样方中观察雄性成体 8只 ,雌性成体 1 5只。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赤狐的气味后 ,高原鼠兔通过改变行为策略以适应捕食风险的增加。当气味源刚放入后 ,与对照样方比较 ,高原鼠兔明显增加了观察和鸣叫的频次 ,相应减少了取食的频次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原鼠兔并未对气味产生适应性。当天敌动物的数量增加后 ,赤狐气味的增加对高原鼠兔行为的影响较小 ,在捕食风险超出高原鼠兔的耐受范围时 ,高原鼠兔扩散。同时 ,高原鼠兔的行为在雌雄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 ,雌雄个体、成幼体均采用相同的行为策略减小捕食风险。以上结果表明 :捕食风险明显影响高原鼠兔的行为 ,高原鼠兔能够权衡捕食  相似文献   

5.
艾虎对不同猎物的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将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作为艾虎(Mustelaeversmanni)的猎物选择对象,研究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及艾虎捕杀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实验结果表明:艾虎对三种猎物的搜寻时间和搜寻频次基本一致,在搜寻猎物的过程中并非已知洞道系统中所存在的食物信息,是一种机会主义的捕食者;艾虎除了具有典型鼬科动物捕杀猎物的方法外,能够根据猎物的大小、活动性和反捕食能力采用不同的捕杀方法,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首先捕杀高原鼢鼠,其致死部位全部为头部,其次捕杀高原鼠兔,其致死部位除了头部外,明显增加了颈部的比例,最后捕杀根田鼠,其致死部位主要是头部和胸部;艾虎在捕杀猎物的过程中,追击根田鼠的时间最多,追击鼢鼠的时间最少,而用于捕杀根田鼠的时间最少,用于捕杀鼢鼠的时间最多,艾虎捕杀高原鼠兔后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其次为捕杀高原鼢鼠,而捕杀根田鼠后单位时间内活动的能量值最小。因此,在室内条件下艾虎对猎物的选择性主要依赖于其本身处理猎物的行为时间分配和猎物的反捕食行为,使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能量值最大.  相似文献   

6.
思茅地区咖啡天牛天敌的多样性调查和控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1994~1997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思茅地区拥有丰富的天敌资源。共鉴定出8种主要捕食和寄生于咖啡天牛的天敌,其中蚂蚁类4种:立毛举腹蚁(Crematogaster ferrarii)、黑褐举腹蚁(C.rogenhoferi)、中华小家蚁(Monomorium chinense )和法老家蚁(M.pharaonis );蠼螋2种:蠼螋(Labidura riparia)、锤角螋(Nesogaster sp.);寄生蜂2 种:间斑举腹姬蜂(Pristaulacus intermedius)和茶色茧蜂(Iphiaulax rufus)。饲养和调查结果显示,黑褐举腹蚁、立毛举腹蚁、间斑举腹姬蜂和蠼螋4种捕食或寄生性天敌,自然种群大、控制能力强,有很大的利用前景。建议生产中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以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9.
王博  杨效东 《动物学研究》2007,28(4):389-394
2004年9月至10月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对18种植物种子进行了野外被捕食研究。选取高、低两种人为干扰程度的生境;高、低两种种子密度:3粒种子/塑料盘和15粒种子/塑料盘;3种试验设置:排除啮齿动物等大型捕食者、排除蚂蚁等小型捕食者,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其结果表明,种子捕食者主要为夜间活动的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种子在高人为干扰的生境中被捕食率要显著低于低人为干扰的生境(F1,430=7.78, P<0.01);种子在高密度状况下的被捕食率要显著高于低密度状况(F1,430=13.16, P<0.001)。大耳姬鼠对于不同种类植物种子也有很强的选择性(F17,414=106.69, P<0.001),如喜好取食华山松(Pinus armandi)、中甸乌头(Aconitum chungdianensis)、豆科一种(Leguminosae sp.)和大头续断(Dipsacus asper)的种子,而不喜好取食高山柏(Sabina squamata)、黄花木(Piptanthus concolor)、栒子(Cotoneaster sp.)和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的种子。18种植物中,种子大小与其被捕食率高低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硬度等级的种子与被捕食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对生活于苏格兰西北部拉姆岛上的野化山羊(Capra hircus)种群在1981、1982和2000年三年中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主要气象因素(温度和降水)以及昼长季节变化对该种群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拉姆岛上野化山羊的日取食活动时间百分比随月平均温度上升而显著下降,但卧息活动时间百分比随月平均温度的上升而显著上升,而降水则对二者无显著影响。拉姆岛所在地区的昼长季节性变化明显,每年6、7月白昼时间最长,而12、1月最短。由于受昼长季节变化影响,尽管该山羊种群的日取食活动时间百分比随季节变化而由夏季到冬季增加,但其真正用于取食活动的白昼时间由夏季到冬季反而减少。研究表明,白昼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制约该山羊种群取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食物匮乏而天气寒冷、阴湿的冬季。进而探讨了这种制约作用对其冬季取食量和冬季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