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鼠亚科的两种啮齿动物黄腹田鼠(prairie vole,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甸田鼠(meadow vole,M.pennsylvanicus)是社会组织完全不同的两个种。黄腹田鼠原始栖息地在北美北部中央大片毗连的草原上,生境较稳定。该种易于接触,其交配为一夫一妻制,并成对结合。雌雄鼠共居在同一巢穴里,雌鼠只与配对雄鼠交配,雄鼠回避非配对的外来雌鼠,并分担巢穴的营造和维修,同时也照管幼仔,包括饲养、聚集和挽救。幼体断乳后,多数仍留在巢穴里,并协助照管下一窝幼仔,不参加繁殖,只有那些从家族群中扩散出去,并与无亲缘关系的雄鼠交配的雌性青年鼠才能繁殖后代。这种交配制度的作用是扩散种群,子代为寻求婚配而从家族群中离去,从而避免局部种群密度增高,以及由此造成的食物短缺。由于繁殖对是由非亲缘关系的个体结合而成,避免了近亲繁殖及由此带来的遗传性有害影响。 草甸田鼠原始栖息地在北美东部和北部林区中小片隔离的草甸生境斑块群内。该鼠回避接触,为混杂性交配制。成年雌鼠和雄鼠各自占领巢区,并不共居在同一巢穴里。只有当雌鼠处于发情期间,雄鼠才能接近其巢穴,交配一结束,雄鼠立即远离雌鼠巢穴,不再次交配,对交配产生的后代漠不关心。幼体断乳后,即与母体分离,对下一窝幼仔不提供照顾。同窝子代之间,子代与亲代  相似文献   

2.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的鼠种之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防疫站(1975)、罗泽(日旬)等(1975)、黑龙江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刘书润(1979)、ДMиTpиeB(1980)、钟文勤等(1985)均从不同角度报道了该鼠选择生境的生态习性和数量分布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布氏田鼠在低数量期对生境的选择及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内蒙古草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的体重、身体脂肪、水分含量及身体热值等指标的季节变化.2种动物的体重都是在春季最高,布氏田鼠的体重具显著的季节变化,长爪沙鼠的鲜重具季节变化,但干重则基本维持恒定.2种动物的脂肪含量和身体热值都...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布氏田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植被和水热条件的关系。认为限制该鼠向东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环境,向西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两种非冬眠草食性哺乳动物——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的褐色脂肪组织(BAT)的重量和显微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严寒季节BAT增多、BAT细胞中的脂肪滴小而多、线粒体增大及嵴数目增多,温暖季节较低,这些变化与产热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6.
布氏田鼠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具有明显的季节繁殖特征,不同季节出生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繁殖发育策略,但尚缺乏内分泌证据支持。本研究采用标志重捕法,连续监测大型自然围栏中不同年龄雄性布氏田鼠的繁殖状态和应激水平的季节变化,分析各年龄组雄鼠的繁殖发育策略。结果表明,越冬雄鼠可保持较高的睾丸下降率和睾酮水平至8月初;而部分5月生雄鼠的繁殖期睾酮水平较接近越冬鼠,8月初降至年内最低水平,而6月及以后出生雄鼠睾酮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越冬鼠的繁殖状态可贯穿繁殖期始终,只有部分5月生雄鼠可能参与当年繁殖,而6月及以后出生雄鼠则不能在当年繁殖。越冬鼠皮质醇水平高于当年鼠,繁殖期高于非繁殖期,这可能是越冬鼠由于繁殖需要而保持较高应激状态,从而造成繁殖盛期后死亡率升高。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时期出生的雄性布氏田鼠具有不同的出生后性腺发育模式和繁殖策略,反映出生存与繁殖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7.
应用行为聚焦取样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n =15 )和沼泽田鼠 (M .fostis) (n =15 )在同种雄雄交往中的行为差异 ,及在雄雄交往前后雌激素 β受体(ERβ)和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差异。在 2h的雄雄交往中 ,前 1h棕色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后 1h攻击行为较少 ,沼泽田鼠前后 1h差异不大 ,整个 2h期间 ,棕色田鼠较沼泽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防御行为 ,较少的非社会行为。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没有社会交往时棕色田鼠主嗅球系统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ERβ免疫阳性细胞 (ERβ IRs)明显少于沼泽田鼠 ,且显色淡 ,AR免疫阳性细胞(AR IRs)在两种鼠间差异不大 ,且都明显少于各自的ERβ IRs。 2h交往后 ,棕色田鼠主嗅球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的ERβ IRs细胞数明显少于交往前 ,AR IRs细胞数明显多于交往前 ;沼泽田鼠交往前与交往后ERβ IRs和AR IRs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 ,且显著多于交往后棕色田鼠ERβ IRs细胞数 ,显著少于交往后棕色田鼠AR IRs细胞数。以上结果表明 :两种田鼠在社会交往中社会行为不同 ;ERβ的减少和AR的增多可能在社会识别及攻击行为中均起一定的作用 ,可能也是引起两种田鼠社会行为发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锡林河流城达乌尔黄鼠身体组成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乌尔黄鼠的身体组成成分,随各发育阶段以及每年的不同季节而有相应的变化。幼鼠脂肪、灰分、磷和镁的百分数与体重增长呈正相关,水分百分数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蛋白质百分数与体重增长不相关。母鼠授乳期因大量营养成分被消耗,此时母鼠身体的营养成分及能量皆比同时期的雄鼠少。在接近冬眠前,成年雄鼠身体的脂肪含量,热值和钙镁比值等都相应比雌鼠高。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美国伊利诺斯州中东部的蓝草和高草牧场共生的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s)开放种群进行了去除实验,以测定潜在的种间竞争。在蓝草草原,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不因另一种的存在而受抑制;同时,另一种存在的情况下,相互间对月存活率、青年鼠位置的持久性生殖或迁入鼠数量没有负面影响,尽管在高草草原,草原田鼠似乎对橙腹田鼠的种群密度有强烈影响,并限制了迁入鼠的数量,但是雌橙腹田鼠的存活率、青年鼠的持久性和生殖活动的比例不因草原田鼠的存在而受影响。总之,在此研究地点,种间竞争没有对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共存种群的动态起到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邰发道  赵亚军 《兽类学报》1998,18(3):208-214
1992-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原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化率较为接近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