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西双版纳望天树种群带状与分层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数据,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分布法,David和Moore丛生指数,Lloyd平均拥挤指标、聚块指标和分散指标,Hill格局强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我国热带珍稀濒危及标志种望天树(Shoreachinensis)种群的带状分布和分层格局,结果表明其带状格局为群聚格局,但群聚程度、聚块尺度和格局强度随年龄增大为“小一大一小”的趋势变化。种群分层格局从幼灌层到乔A层为“群聚一随机一均匀”模式,与密度相关的群聚强度指标随年龄增大而线性下降,与密度无关的群聚强度指标呈“小一大一小”变化模式,但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5个25m×20m样地的调查资料, 对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生活型构成、多样性、种面积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大戟科、茶科和樟科等树种组成; 乔木树种种类丰富,灌木、草本、藤本种类相对较少;随乔木径级的增大,个体/种的数量逐渐减小;群落中以中叶、全缘、革质、非尾尖、常绿植物占优势; 群落种-面积关系曲线在取样面积为1 500m2时开始趋于平缓,意味着该取样面积可以考虑作为群落最小表现面积. 相似文献
4.
5.
6.
7.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林窗小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水平差异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两个大小不同林窗内温度垂直分布状况、相对湿度差别。结果表明:大林窗内温度、湿度、光照的日变化均比林内大;大林窗中央光照强度为林内的10倍以上,太阳总辐射量、净辐射量为林内的5倍以上,大林窗中央的蒸发耗热量大于林内,且均占各自净辐射的较大比例(70%~80%),干季大林窗内温度、湿度日变化比雨季剧烈,大林窗内具有两个加热层(幼苗冠层、地表),小林窗仅有一个加热层(幼树冠层),且前者的加热强度大于后者,相对湿度日变化则是大林窗内较剧烈。 相似文献
8.
龙脑香科植物望天树的居群遗传结构及分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是泳等分析”方法,对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居群分化的研究,通过对分布于滇南,滇东南和桂西南的9个天然居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载培的2个人工居群作为对照),11个酶系统16个等位酶位点的研究表明,望天树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极低,多态位点比率P为6.25%-12.50%(平均为6.82%),等位基因平均数A为1.06-1.13(平均为1.0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032-0.054(平均为0.03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63,所有居群Pgm-1位点的基因型均为杂合体,其余位点的基因型均为纯合体,居群间存在低水平的遗传分化,GST值为0.030,结果表明不同于其它热带植物的报道,望天树群体的遗传结构单一,一方面反映了群体内存在大量的内繁育(无融合生殖,近交),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进化过程中该种曾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遗传变异大量丧失。 相似文献
9.
种子雨是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国内外已有部分关于种子雨的研究, 但多数集中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热带地区种子雨的长期监测研究仍显不足。为全面了解热带森林种子雨输入的数量动态和物种组成的长期规律, 本文对我国西双版纳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林群落水平上9年(2008年5月至2017年4月)的种子雨输入进行了研究。9年共收集到木本植物的种子226种8,993,224粒, 其中大型种子(I-1型) 77种9,779粒; 中型种子(I-2型) 61种24,237粒; 小型种子(I-3型) 72种83,399粒; 粒状微小种子(II-1型) 13种1,215,235粒; 粒状极小种子(II-2型) 1种7,244,667粒; 细丝状种子(II-3型) 2种415,907粒。种子雨输入量排名前10位的优势种贡献了70%以上的种子数量。各类型种子的种子雨输入量均具有年际波动, 呈“大小年”的交替变化, 间隔期为1-2年, 物种组成也呈现一定的年际差异。持续9年的监测中, 每类型种子至少观察到了1次大年结实事件。 相似文献
10.
11.
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植物纪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订正了西双版纳产龙脑香科植物,新组合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Wang Hsie)H.Zhu,comb.nov.),归并异名版纳青梅(Vaticaxishuangbannaensis G.D.Tao et J.H.Zhang,syn.nov),并重新讨论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望天树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组建了我国热带雨林的重要优势种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建立了种群结构动态模型,种群材积动态模型和种群自疏模型。结果表明望天树种群现阶段足稳定型种群,具不断扩大的潜力;种群材积约170年前符合logistic增长,170年后材积下降;种群的自疏指数约为-2.1。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澜沧江河谷竹林蚊类群落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热带竹林的蚊类群落学特征和继续探讨蚊类群落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随意全捕积水较久树桩内蚊幼,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群落学特征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共发现库蚊亚科和巨蚊亚科的8属,14亚属,23种蚊虫;分析显示各蚊各上的优势度均较低;优势种侧白伊蚊、圆斑伊蚊和幼小库蚊的优热度仅分别是26.22、25.26和23.74;群薄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2.45和0.78。结论为此群薄蚊种丰富,但无任何蚊种占绝对优势,群落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树-厚壳桂群落的碳、氮及水分状况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树-厚壳桂群落乔木层植物叶片的单位面积干重较灌木层植物高。群落植物叶氮含量多为12-20mg/g干重,叶磷含量以0.4-1.0mg/g干重占叶的比例最大。叶氮(单位面积含量)和叶磷(单位干重含量)随群落垂直高度增高而增大。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亦随垂直增高而增大。群落乔木层植物较灌木层植物有较低的叶片水势。群落乔木层植物较高的碳氮投资和较高的光合速率,构成群落生产力的主要部分。这种群落结构有利于光及其它资源利用,以达到高的生物效益。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同一群落内 ,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 ;不同群落间 ,物种多样性也存在差异 ,但其并不一定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 ,群落之间存在差异 ,同时也存在着连续性。 2 )海拔高度是决定本区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 ,随着群落分布海拔高度的增加 ,多样性呈一致的上升趋势 ,即多样性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 3)群落物种多样性对海拔的敏感性由大到小的次序为草本层 >乔木层 >灌木层 ,其中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均匀度指数与海拔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与海拔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灌木层的多样性与海拔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4)群落中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对群落总体多样性的贡献是不同的 ,两种测定方法所产生的总体多样性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表明给定加权参数的测定方法没有影响客观生态意义的反映 ,同时也更好地反映出群落结构对于群落多样性的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与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对植物的命名采用了“双名”法。他们的“属”概念包含了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型;而“种名”则根据植物的特征、特性、用途、产地和生境等加以描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此外,按照傣族对植物的概念与命名,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傣族民间植物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与热带亚洲和中国热带北缘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只有与热带亚洲的龙脑香林完全一致的植物科的组成,绝大多数的属也与后者共有,特别是在乔木层的区系组成和数量特征上,二者很类似,表明西双版纳龙脑香林在植物区系性质上归属于热带亚洲龙脑香林,但为后者的一种北缘类型。与中国热带边缘地区的其它一些森林类型相比,西双版纳龙脑香林亦具有与它们基本一致的科的组成,但无论按在群落中的种数,按占科的世界区系百分比,还是按重要值指数,西双版纳龙脑香林中热带科均占有显著地位,并且包含有较高比例的热带亚洲分布属和种,故可认为它是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的森林类型中热带性强,在区系组成上接近热带亚洲龙脑香林而作为后者的一个部分的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8.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凋落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工作是以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为对象,在不同生长季节对凋落叶量与地被物现存量及其降解与营养回归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1、平均年凋落叶量为 3.468±0.196 t·ha~(-1),占叶现存生物量的20-22%。地被枯叶量为 3.078t·ha~(-1).每季度的总凋落叶量和每个树种的凋落叶量在总凋落叶量中的比例随季节而波动. 2、凋落叶中灰分、有机 C、全 N、全 P的年平均含量以绝对于物质计分别为4.11%、47.78%、0.8216%、0.0476%,含量最高值出现在雨季,最低值在干季.全K年平均含量为0.2653%,但含量最高在干季、最低在雨季,这是因为K很容易被淋溶.经过一年的降解,有机C、全N、全P、全K的含量分别降至38.85%、0.5118%、0.0367%和0.2223%。 3、经推算,全 P、全K、全N在凋落叶中的含量分别是在生活叶中含量的15.87-31.73%,17.69-26.53%,27.39-54.77%。这说明树叶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在凋落前已经通过某种途径发生了移动. 4、群落凋落叶半量降解时间平均约为3个月,失重率在雨季后期(6月~9月)最高(50.75%),干季(12月~3月)最低(6.28%).在一年时间里,凋落叶干物质的64.32%回归到土壤中,即2.2269t·ha~(-1).地被落叶在一年内的失重率为54.68%. 相似文献
19.
20.
前体物对红豆杉培养细胞中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了添加7种紫杉醇前体物/调节物后,红豆杉(T.chinensis(Pilger)Rehd)TC158细胞系的反应,在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25天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乙酸钠,苯甲酸钠,L-苯丙氨酸,甘氨酸,丝氨酸、α-蒎烯,松节油。试验结果表明,各前体物对红豆杉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紫杉醇的合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