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血藤不同器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 (Oliv .)Rehd .etWils.〕隶属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大血藤属 (SargentodoxaRehd .etWils.) ,为落叶木质藤本 ,根和藤可入药 ,有强筋骨、活血散瘀、止痛、通经之效 ,并可治疗阑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又可用作杀虫剂[1] 。大血藤是中国特有中药材 ,入药部位为一年生嫩茎 ,但在中医临床应用上并不广泛。有关大血藤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Romker等从大血藤分离出三萜类皂素如儿茶素等 ,并发现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应[2 ] …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大血藤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邵红  李钧敏  金则新 《植物研究》2006,26(3):342-348
对不同产地大血藤的不同营养器官的总鞣质、总生物碱、皂苷、木质素、绿原酸、总黄酮共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6种次生代谢产物在不同营养器官中的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总含量以叶最高,老茎次之,幼茎最小。6种次生代谢产物除木质素茎含量较高外,其余5种均以叶片的含量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产地大血藤的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得知大血藤叶片次生代谢产物与土壤生态因子的关系密切。聚类分析显示庆元百山祖及天台的大雷山和天台山的大血藤叶片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大血藤DNA提取及RAPD研究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浙江天台山大血藤为材料 ,对其DNA提取和RAPD分子标记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经改进的SDS提取法可获得高质量的大血藤DNA ,分子量大于 2 3kb ,可满足RPAD扩增 ;用 1 5个不同的随机引物对所提取的 1 2个个体的大血藤DNA进行了RAPD分子标记分析 ,其中 1 4个引物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建立了大血藤DNA提取和RAPD标记的分析程序 ,为RAPD分析应用于大血藤遗传多样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血藤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9个样品和单叶血藤1个样品进行nrDNA ITS序列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血藤和单叶血藤ITS的长度为634~635bp;其中ITS1为233bp,5.8S为163bp,ITS2的长度为238~239bp。以串果藤为外类群构建最大简约树,大血藤和单叶血藤的10个样品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并且得到了自展值100%的支持。根据大血藤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单叶血藤在陕西的出现,以及分子数据的分析结果,华中区系可能是大血藤的现代分布中心,而且大血藤分布呈华中区系、华东区系、西南区系地带性的分化。这种地带性分化,更多的跟其地理、气候、环境等协同进化有关。陕西宁陕县的大血藤和单叶血藤这两个样品,ITS长度均为635bp,核苷酸差异值只有0.0032。与其他样品相比,单叶血藤与大血藤(陕西)在ITS2的一个信息位点同时发生了颠换,并且都有碱基插入现象,表现出地理特异性。单叶血藤与大血藤其它9个样品的核苷酸差异值仅在0.32%~2.31%之间,远小于大多数被子植物属下种间的核苷酸差异值1.2%~10.2%。分子数据支持将单叶血藤合并到大血藤中去。  相似文献   

5.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通过次生代谢产生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次生代谢产物也是重要药物和化工原料的来源。bZIP转录因子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多基因家族,可有效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本文概述了植物bZIP转录因子的结构和类型,重点阐述了bZIP转录因子调控萜类、黄酮类和生物碱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深入探讨bZIP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有助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优化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在新药创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 RAPD技术分析了分布于浙江省天台山 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天然大血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13种随机引物在 3 6株个体中共检测到 88个可重复的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74个 ,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4.0 9% ,大血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Shannon信息指数显示的遗传多样性以海拔 950 m的群体为最高 ,其次是海拔 73 0 m的群体 ,最低的是海拔 52 0 m的群体 ;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占总遗传多样性的 43 .68% ,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占 56.3 2 %。 Nei指数估计大血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 0 .540 6,大血藤群体间的基因流很低。大血藤海拔 73 0 m群体与海拔 52 0 m群体的遗传相似度较高 ,海拔 950 m群体与其它两群体的遗传相似度较低。大血藤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与土壤总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外植体、培养基及光照条件对中药植物虎杖愈伤组织形成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影响。总的来看,所有愈伤组织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比原植物的含量高2—3倍;而蒽醌的含量比原植物中含量低。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影响很大,所考察的3种外植体中。叶外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源于根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具有最好的次生代谢能力。所考察的6种培养基中,MS+0.5mg/L 2,4-D+1.0mg/L 6-BA和N6+0.5mg/L 2,4-D+1.0mg/L 6-BA无论对于愈伤组织的产生还是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都有较优表现。光照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有明显影响。但二者无规律性联系。  相似文献   

8.
发根农杆菌Ri质粒可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体系,该体系具有遗传性状稳定且增殖速度快的特点,可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研究,为利用生物反应器技术进行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工业化水平的发酵培养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发根农杆菌Ri质粒介导的植物毛状根体系遗传转化机理,并对毛状根体系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从基因水平上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 Batal.) Iljinskaja〕隶属于胡桃科( Juglandaceae)青钱柳属( Cyclocarya Iljinskaja) ,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材用和观赏等价值[1];青钱柳叶片中含有多种次生代谢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2-4].目前,对于青钱柳次生代谢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分离和纯化及不同种源间次生代谢成分的变化规律等方面,其中,已有研究者就基因型和环境对青钱柳黄酮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青钱柳叶片中三萜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5-6] ,但不同种源青钱柳叶片中黄酮、三萜和多糖类成分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陆晓东  王琦 《菌物研究》2010,8(2):103-106,114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F为测试菌种,对从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叶中分离出的14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个菌株及10个菌株的代谢产物均至少对1种试验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1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测试病原细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穗醛栗叶片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试验以小浆果类果树穗醋栗(黑、红、白)的叶片为试材,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种穗醋栗叶(鲜样、干样)中总黄酮的含量及不同提取次数下总黄酮的浸提率,确定了最佳提取次数。结果表明:白穗醋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鲜样785.10mg/100g,干样189.01mg/100g;红穗醋栗叶片次之,鲜样393.22mg/100g,干样1597.73mg/100g;黑穗醋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相对较少,鲜样151.59mg/100g,干样265.03mg/100g。三种穗醋栗叶片浸提三次,总黄酮的浸提率可达到97%以上。此外,利用定性试验(颜色反应)并和标准品芦丁的试验做比较,初步确定三种穗醋栗叶片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和黄酮醇两类。  相似文献   

12.
不同工艺提取老鹰茶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不同工艺提取富集的老鹰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采用传统乙醇提取-正丁醇萃取法和水提取-大孔树脂法提取老鹰茶总黄酮,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标准品,270nm下测定总黄酮含量。水提取-大孔树脂法富集所得固体中黄酮含量较高,可达55.86%,回收率为105.6%,RSD=1.64%。水提取-大孔树脂富集的工艺操作简单,所得固体黄酮含量高,更适于老鹰茶总黄酮的提取,对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开发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Flavonoids have shown to exert multiple beneficial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being also appreciated by both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Citrus fruits are a key source of flavonoids, thus promoting studies to obtain them.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tudies are the discrepancies among sample pretreatments and among extraction methods, and also the scant number of comparative studies developed so far.

Objective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oth the sample pretreatment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 on the profile of flavonoids isolated from lemon.

Results

Extracts from fresh, lyophilized and air-dried samples obtained by shaking extraction (SE),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SAE),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and superheated liquid extraction (SHLE) were analyzed by LC–QTOF MS/MS, and 32 flavonoids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using MS/MS information. ANOVA applied to the data from fresh and dehydrated samples and from extraction by the different methods revealed that 26 and 32 flavonoids,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 (p≤0.01). The pairwise comparison (Tukey HSD; p≤0.01) showed that lyophilized samples are more different from fresh samples than from air-dried samples; als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howed a clear discrimination among sample pre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ed that such differences are mainly created by the abundance of major flavonoids. On the other hand, pairwise comparison of extraction methods revealed that USAE and MAE provided quite similar extracts, being SHLE extract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wo. In this case, PCA showed a clear discrimination among extraction methods,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scores plot suggests a lower abundance of flavonoids in the extracts from SHLE. In the two PCA the loadings plots revealed a trend to forming groups according to flavonoid aglycones.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clear discrimination caused by both sample pretreatments and extraction methods. Under the studied conditions, liophilization provides extracts with higher amounts of flavonoids, and USAE is the best method for isol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followed by MAE and SE. On the contrary, the SHLE method was the less favorable to extract flavonoids from citrus owing to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西部乌拉尔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超声提取和分光光度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甲醇溶液提取,超声45 min对甘草总黄酮提取效果较好,适于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提取测定.无论是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在一个生长季中,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而地下部分含量则相对较低.在5~10月期间,叶的总黄酮含量逐渐下降,而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如根和根茎具有上升的趋势.甘草各部位总黄酮含量在不同生长季存在波动现象,尤其在具有运输功能的部位如复叶柄、地上茎表现更为明显.野生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有性繁殖有关,而栽培甘草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无性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提取苦荞壳中总黄酮的工艺实验中,优化了提取溶剂的种类,水和乙醇,同时还使用了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提取,并分别将不同因素,如溶剂种类及浓度,提取时间,温度,pH,液固比等,对提取结果的影响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当介质为乙醇时的微波萃取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6.
温室内长春花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长春花为试材,应用超声提取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长春花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春花不同时期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果、叶、花、茎、根;不同叶位总黄酮含量是花叶大于果叶,果叶大于营养叶,不同枝位总黄酮含量是果枝大于叶枝,叶枝大于茎,形成由上到下的递减趋势;侧枝各部位总黄酮含量高于主枝,须根总黄酮含量高于主根,形成由外到内的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牡丹根皮的总黄酮提取工艺,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牡丹皮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50 (g/mL),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64 ℃,超声时间65 min,陕西商洛和陕西略阳产野生牡丹皮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达64.035 mg·g-1,云南昆明栽培牡丹皮总黄酮含量最低,仅30.439 mg·g-1。  相似文献   

18.
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超声辅助法研究了芒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3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40 min、提取级数3次,在此条件下测得南荻中总黄酮含量为7.24 mg/g,并在此条件下测定了芒草10个品系中总黄酮含量为4.16~7.84 mg/g,且在不同品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气质联用技术鉴定奇岗六倍体、‘GMG121’、芒杂中的挥发油成分,从中共鉴定出28种成分。本研究对芒属植物的遗传育种以及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艾叶总黄酮索氏提取工艺进行考察,确定艾叶总黄酮最优提取工艺。结果发现,以总黄酮得率作为考察指标,艾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35,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3h,乙醇体积分数为70%,艾叶总黄酮得率高达3.85%。  相似文献   

20.
梁志远  甘秀海  杨小生  吴英  黄玉 《广西植物》2016,36(9):1119-1125
干花豆( Fordia cauliflora)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等,具有益智、抗衰老、抗炎等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对总黄酮成分提取工艺优化报道较少。该研究以新鲜干花豆为材料,以总黄酮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在提取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干花豆总黄酮提取工艺,同时测定了总黄酮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 DPPH.)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干花豆总黄酮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8℃、料液比为1∶30(g.mL-1)、乙醇浓度71%和提取时间为187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预测值为10.61 mg.g-1,实际为10.53 mg.g-1,理论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76%;干花豆总黄酮对DPPH和O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14.09和78.43μg.mL-1,弱于Vc(8.11和67.95μg.mL-1)。该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准确可靠,是提取干花豆总黄酮的可行方法。该研究结果为干花豆中总黄酮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