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的把动物模型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动物的选择、传统动物模型、新型特殊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方法通过开腹手术方法将人子宫内膜组织块种植于裸鼠盆腹腔,观察其生长情况,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成功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种植病灶能保持原有内膜组织的形态结构,并可见血管生成明显。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的建立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临床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和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两类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以子宫内膜组织的异常种植或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EMT患者的EP发生率攀升,EP患者合并EMT的风险也增加,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与潜在的关联机制。尽管EMT和E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研究表明,EMT和EP的发生可能与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表达失衡、细胞凋亡与增殖异常、细胞因子的表达、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免疫系统失调、氧化应激、微生物群紊乱、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两者共有多种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彼此的疾病进程,从而在临床治疗上显示出消极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EMT和E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二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仍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给育龄期的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可以引起继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临床症状。内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在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提出以后,又出现了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苗勒管残迹学说等。近几年的研究又提出了一系列与内异症发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在位内膜的生物学特点、雌激素作用、免疫炎症反应、血管形成等,这些因素的提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也为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文章对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因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西医诊断与治疗存在困难,使得EMs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动物模型探讨EM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方法是研究EMs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EMs小鼠模型的动物选择、构建方...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仅次于子宫肌瘤。虽然为良性疾病,却表现为恶性行为,主要特征为疼痛、不孕及性交困难,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其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灶、缓解疼痛和解决生育问题,降低术后复发也不可忽视,因此,药物治疗尤为重要,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副作用及用药时间。不同的患者需要根据其治疗目的、身体情况及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药物治疗应注意个体化、阶梯化和规范化。本文就近年来内异症的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激素、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和多种免疫因子与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异位子宫内膜的病理性生长可导致某些免疫相关细胞的功能改变,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进展。免疫学研究可能为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创新免疫调节疗法开辟一条新途径。该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几种主要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选择94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米非司酮组(简称米组)和内美通治疗组(简称内组),米组46例,内组48例。利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米组有效率为91.42%,内组有效率为43.75%,二者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而副反应米组明显低于内组,体重增加米组为15.00%,内组为43.75%,二者比较,P<0.01,说明存在统计学差异;谷丙转氨酶(ALT)异常米组为4.40%,内组为25.00%,二者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内美通具有相同的疗效,副反应明显低于内美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近交系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小鼠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术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并设假手术组和雌激素+缩宫素组,术后1~12 d采用不同方案诱发小鼠扭体反应,记录扭体潜伏期及扭体次数,并取异位灶行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筛选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结果除假手术组、雌激素+缩宫素组外,各组小鼠移植物均生长良好,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证实内异症造模成功,与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移植物体积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100%,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80%,手术+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50%,其余组未出现扭体反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手术+缩宫素组、雌激素+缩宫素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P0.05),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0.01,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为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内异症痛经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黎宝珍 《蛇志》2014,(2):216-218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种植生长。子宫内膜具有侵蚀性生长的特点,异位生长粘附性和增殖力均较强,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紊乱、盆腔疼痛、继发性痛经及不孕等。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的不孕症患者患有EMT,而半数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发不孕。Buyalos等[1]在本世纪初首次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阿尔采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脑部退行性疾病。建立适合的AD动物模型对研究阿尔采默氏病的发病机理和相关药物筛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目前常用的AD动物模型分为两类,即以模拟AD症状为主的动物模型和以模拟AD病理改变为主的动物模型,并对相关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小型猪的生理解剖结构、糖脂代谢、血液生化指标和疾病发生机制与人类都很相似,而且价格也相对适中,所以小型猪是诱导糖尿病模型的理想动物,本文就近年来用小型猪来诱导糖尿病模型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啮齿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病因未明。研究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研究并应用动物模型。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复制方法、机制和应用的研究,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不足之处,提出复制更加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的展望与设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致命的重要原因。但是糖尿病肾病的致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明了,理想的动物模型无疑可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包括诱发性、自发性和转基因等多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各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变化等多个方面与人类糖尿病肾病具有相似的特征。应用这些模型有助于开展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发病机理、相关药物的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真菌病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深部真菌感染尤其是肺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肺部真菌病往往发生于免疫低下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动物模型不仅为真菌病病因学研究提供有效的途径,还能在抗真菌药物、免疫调节剂及可能的疫苗的研究中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动物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病理改变可能对发病机理的探索有所帮助。实验动物研究有助于我们明晰各种参数的作用机理,比如抗原、暴露途径、基因背景即反应修饰在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的,通过基因缺失或插入或结合,我们有可能了解某种特定的细胞、受体、介质在发病过程中的机理,其结果可能应用到人类疾病上。  相似文献   

16.
痔疮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痔疮新药药效评价的需求,痔疮模型的建立有了初步的发展。目前,大鼠、小鼠、家兔、卷尾猴等动物已被成功的用于痔疮模型的建立。所用方法主要有:巴豆油法、醋酸法、感染法、创伤法、静脉阻断法等,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和合理应用将有利于推动痔疮新药的研发,本文将现有痔疮模型创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动物模型与临床的拟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实验动物选择、模型评价标准及造模方法 ,以及主要局灶缺血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述评,为缺血性中风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N1禽流感为新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建立良好的哺乳动物模型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禽流感防治的重要基础。本文报道了禽流感哺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对病原株、造模方法、模型的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病毒复制等方面进行归纳,比较了小鼠模型、雪貂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特点。各种禽流感动物模型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病毒株和实验动物进行造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