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2020年9月19日17∶00左右(天气晴朗,气温28℃),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一都镇(119°15'19″E,25°48'12″N)发现2号蛇类成体(1雌1雄)(图1)。经形态鉴定,确定为蝰科Viperidae原矛头属Protobothrops角原矛头蝮P. cornutus (Smith,1930)(Smith,1930; David et al.,2008),为福建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7月24日,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8°37′N,120°36′E,海拔339 m)发现1号雄性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系华东地区及浙江省蛇类属、种的地理新分布,也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仅有的第5个分布点。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615.0 mm,头长26.0 mm,体长484.0 mm,尾长105.0 mm。头呈三角形,头颈部区分明显,上颌1对管牙,鼻眼间有颊窝,颊窝由3片大鳞围成,其中1枚为第2上唇鳞。上唇鳞10枚,鼻鳞与第1上唇鳞分离。下唇鳞14枚。舌前段2/3为黑色,后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4月14日于广西金秀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号亚成体活体蛇类标本,经查阅文献和鉴定确认为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cornutus,为广西蛇类的新纪录。该地点是我国发现角原矛头蝮的第6个分布点(梁启燊,2003;赵尔宓,2006;龚世平等,2010;王聿凡等,2015)。本次采集的角原矛头蝮标本全长431.0 mm,头长18.3  相似文献   

4.
山西阳城发现刘氏链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建军 《动物学杂志》2019,54(2):164,188
正2018年8月8日,在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树皮沟管护站的前庄(35°17′16.45″N,112°25′24.10″E,970 m)采到1蛇类标本。经鉴定,该蛇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链蛇属(Lycodon),为刘氏链蛇(L. liuchengchaoi),为山西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现保存于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  相似文献   

5.
菜花烙铁头核型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花烙铁头(Protobothropsjerdoni)属蝰科(Viperidae)蝮亚科(Crotalinae)原矛头蝮属。本属已知的种均为毒蛇类,且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地区以及印度北部。虽然前人(张服基,1993)对菜花烙铁头作过形态等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6.
云南老君山发现福建华珊瑚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4月20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君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22°57′0.97″N,104°36′17.27″E,海拔1 218 m)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经鉴定为福建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kelloggi,图1)。该物种国内已知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广东、广西、贵州和重庆,国外分布于越南和老挝。本次发现为云南省首次发现。标本现保存在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9月8日,在上海市大金山岛的南坡中段(30°41′30″N,121°25′04″E,海拔40 m)距山脚约30 m和40 m处,采集到2号蛇类尸体标本。经查阅文献(浙江动物志委员会1990,赵尔宓1999,2006)和鉴定,确认为游蛇科(Colubridae)两头蛇属(Calamaria)的钝尾两头蛇(C.septentrionalis),系上海市首次发现。标本现保存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两栖爬行类标本库房。  相似文献   

8.
<正>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八大公山保护区)位于武陵山山脉北端,由斗篷山、杉木界和天平山3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232 km2,地理坐标为29°39′18″–29°49′48″N,109°41′45″–110°09′50″E。该保护区保存了亚热带完整的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理想区域(卢志军,2011)。区内为溶岩发育的崎岖山原地貌,海拔395.0–1,890.4 m。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气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8月29日,在河南南阳市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第四橡胶坝下(32°57′10.05″N,112°30′19.15″E,海拔116 m)发现2只鹬类。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郑光美2011)对照片和视频资料仔细辨认,鉴定为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鹬科(Scolopacidae)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为该种在河南省首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青藏高原通泉草科(Mazaceae)肉果草属(Lancea)粗毛肉果草(Lancea hirsuta Bonati)新分布。该种分布于西藏八宿县(30°12′3.8″N,97°16′48″E)、西藏林周县(30°4′58.8″N,91°16′48″E)、西藏当雄县(30°32′24″N,91°20′24″E)和青海杂多县(33°4′48″N,95°9′36″E),该次发现将中国该种自然分布区扩大到西藏、青海等地,海拔分布也增加至4 300m。凭证标本现存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HNWP)。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30个站点1981—2014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历史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为依据,将河南冬小麦主产区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981—2014年,各区域冬小麦减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2.8%~5.0%.冬小麦减产率由北向南呈降低趋势,减产率超过20%的事件在豫南地区约10年一遇,豫北的新乡、封丘和濮阳一带约2年一遇;减产率超过50%的事件,在新乡、郑州地区约3年一遇,豫南少遇.豫北及豫中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高值区,豫西卢氏、豫西南南阳、豫南信阳和驻马店南部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低值区,其他地区为风险中值区.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湿地藓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标本的基础上,根据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外部形态及其解剖结构和文献中对中国湿地藓属(Hyophila)系统位置的主要观点,鉴定出河南省分布有该属植物6种,其中花状湿地藓(H.nymaniana)、四川湿地藓(H.setschwanica)、匙叶湿地藓(H.spathulata)3种为河南省藓类新记录.编制了河南省湿地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的生境、分布及识别特征进行了概述.并对湿地藓属的系统演化位置以及该属植物在河南省的分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首次对河南省爬行动物区系特征及其地理区划进行了研究。河南省现生爬行动物计 3目 8科 4 0种 ,可划分为桐柏、大别山地丘陵、伏牛山地丘陵盆地、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和黄淮海平原共 4个动物地理省。各动物地理省的自然环境、爬行动物组成、种群数量及区系特征均予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爬行动物新记录种 4种 ,即双全白环蛇、赤峰锦蛇、黄链蛇、山烙铁头蛇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干旱是华北平原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冬小麦产量稳定上升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从冬小麦产量的实际灾损角度,对减产率、发生概率及产量的变异系数等因子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并对华北平原冬小麦进行了实际灾损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风险高值区约占该地区19.8%,主要分布于鲁西、鲁西北-冀东北,鲁西南-豫东地区;中值区约占34%,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豫中和豫西以及山东中部丘陵地区;风险低值区占46.2%,主要集中于鲁中部、南部和豫中南、西南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河南省2010年7~12月的HFMD监测标本进行了肠道病毒B组的血清型分布研究。来自HFMD病例的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分型方法鉴定并进行VP1完整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所获VP1全序与其他B组各基因型代表株和中国大陆株进行比较并构建系统发生树。共获得14株HEV-B河南株,分为E1、E6 、E11、 E13、 E25、 E30共6个血清型。VP1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010年河南HEV-B分离株与原型株亲缘关系较远,E25、E11和E6均与山东株亲缘关系最近,E1和E13均与云南株亲缘关系最近,E30与2008年河南株亲缘关系最近。E6病毒存在两种基因型的共循环现象。  相似文献   

16.
Insectivorous animal is the third mammalian group with greater species richness. However, the study of this group was very limited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identified 2 male shrews collected from Longyuwan area (33° 42' N, 111° 45' E) of Luanchuan, Henan Province, China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the results from molecular experiments. The trapped shrews were classified as Chodsigoa hypsibia de Winton, 1899, which wa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record of insectivorous animal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specimens (ID: IBE2019082101, IBE20190822) were stored at the 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 and Ecology, Zhengzhou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鹿台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作物组合显示仰韶时期农业经济是单纯的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龙山时期农作物新品种开始出现,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基于龙山时期成熟粟类作物和不成熟粟类作物的量化分析,鹿台遗址龙山时期聚落很可能存在作物加工活动,不同阶段的加工活动可能是在聚落内不同区域,以小规模的核心家庭为基础开展。综合相关研究,豫北地区仰韶时期仍是单一的种植小米的旱作农业经济,稻作农业并未影响到这一区域,龙山时期水稻、大豆和小麦等新农作物开始出现,农业多样化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豫北地区龙山时期不同遗址在农作物种植结构方面存在些许差异,这一差异很可能与遗址微观地貌、聚落和特定人群的主观选择有关。鹿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深化了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境、生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播种期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夏玉米最适播种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指导夏玉米生产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统计模型和APSIM Maize过程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夏玉米最适播种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河南省夏玉米的最适播种期为5月30日至6月13日,南早北晚,北部地区以6月4日至13日播种为宜,西部山区应在5月30日左右播种,南部地区应尽量保证在6月8日前播种.晚熟品种‘农大108’应比中熟品种‘丹玉13’至少提前播种2 d,气候变暖背景下若收获期可推迟1周,则最适播种期将至少推迟3 d.在生长季降水偏少年型下,夏玉米应较正常年型晚播7 d左右;而在生长季降水偏多年型下,夏玉米应早播7 d左右.1971—2010年,河南省夏玉米最适播种期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是由于温度变化和品种改良对冬小麦成熟期的影响,导致河南省驻马店以南地区、中部的伊川、内乡、南阳,以及北部的林州和西部的三门峡地区夏玉米可播种期提前,可播种范围扩大.统计方法和APSIM模型计算的夏玉米最适播种期在76.7%的研究站点无显著差异.结合两种方法,北部地区应保证需水关键期降水充足和灌浆期温度适宜,做到“见雨即播”.南部地区在满足上述两个指标的条件下,应在播种期降水达到一定有效值时进行播种,对于南部和偏南部地区,该有效值分别为3.9和8.3 mm.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作者在对河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概述了河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栖息地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对其分布数量作了简要估计;对一些种类的受胁濒危状况、程度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就河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11年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方法对河南省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河南省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0 572例,发病率为21.88/10万,发病率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35.33%,发病构成占2011年丙类传染病的16.57%,在河南省11种丙类传染病中居第3位。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发病数明显少于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豫北豫西发病率高于豫南豫东,发病年龄以4~8岁儿童为主,发病性别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以学生和儿童为主。结论当前流行性腮腺炎仍然是严重危害河南省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建议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