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ean C.AUSTIN Michael E. TEWES Lon I. GRASSMAN Jr Nova J.SILVY 《动物学报》2007,53(2):373-377
为了解道路对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空间生态和时间生态的影响,使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6只雌性个体和4只雄性个体进行了为期1—18个月的监测。道路上的车辆主要在白天出现,似乎不影响豹猫的位置或活动,即便在周末或假期车辆增加时,情形也是如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本文报道的结果是否代表了该物种的整体情况,或者仅仅特定于KaoYai国家公园。需要该物种更多的自然性方面的数据为野生动物管理者决策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豹猫资源量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通过标本清理、野外样带数量调查和收购皮张的统计分析,对云南豹猫的资源量、分布、致危因素、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与保护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的豹猫分为2个亚种即:(1)指名亚种(Prionailurusbengalensisbengalensis),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中部;(2)川西亚种(P.b.scripta),分布于云南北部。豹猫在云南各地的分布依数量的多少可分为3个密度区,数量最多的地区(高密度区)仅位于云南东南部。根据3种不同测算法的测算,云南1992年的豹猫资源储量估计为9~17万只。如果每年的猎取量不超过1954~1992年云南豹猫36年的年均毛皮收购量(约3万张),云南豹猫可以持续地利用而不会造成资源的破坏。把豹猫列入我国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理顺豹猫皮收购、经营、流通和外贸出口的体制,加强豹猫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当前对豹猫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脾的组织结构,进一步研究豹猫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作者用Nikon80研究显微镜观察了豹猫脾的形态结构,并对其进行常规组织学H.E染色、观察。结果发现,豹猫有副脾,两个脾形态上大致相同,其解剖位置、颜色、硬度及弹性均正常。豹猫脾呈扁椭圆形,被膜较厚,小梁发达。动脉周围淋巴鞘发达;脾小结发达并形成生发中心。脾窦不甚发达,腔隙小,形状不规则;含有大量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关大型猛兽的血清蛋白和同工酶的分析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nebulosa)3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和LDH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开展对这3种动物研究工作提供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行为谱的研究,同时比较分析该物种行为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和年龄组差异。本研究共分辨记录了野生豹猫的8种姿势、39种动作、25种行为,建立了野生豹猫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本研究发现野生豹猫的总体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总和总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总均在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秋、冬两季的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和相对多样性指数r呈显著性差异(H:Z=-2.023, P=0.043; r:Z=-2.023, P=0.043);成体的总体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总和总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总均高于幼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存在显著年龄组差异(Z=-2.018, P=0.044)。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野生豹猫的综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补偿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双赢”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将生态补偿标准纳入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复杂系统之中,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将不同的发展情景和补偿标准相结合,仿真模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甄选更适合祁连山国家公园“双赢”目标实现的发展路径和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发现:(1)通过发展路径规划和补偿标准优化,祁连山国家公园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双赢”。在不同的发展情景中,综合协调情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双赢”发展的最优方案,该情景能兼顾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指数达到最大值。(2)综合协调情景下,当补偿标准区间为129.84—149.24元/hm2,为“双赢”目标实现下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3)经济优先情景下,当补偿标准维持现状(128.55元/hm2)不变时,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4)延续现状和生态优先情景下,当补偿标准区间为131.12—173.01元/hm2,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从系统视角剖析祁连山国家公园“双赢”的演化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做出片面的发展决策,研究结果不仅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提供行动指南,其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对其他国家公园实现“双赢”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野生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受食物资源和遗传属性的影响较大, 为了解北京地区小型猫科动物肠道菌群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通过扩增细菌16S rRNA的V3‒V4高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 对云蒙山、云峰山、松山、百花山4个区域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亚种群进行肠道菌群组成分析。结果表明, 在门水平上, 豹猫的肠道优势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相对多度52.40%)、变形菌门(25.18%)、放线菌门(9.07%)、拟杆菌门(8.17%)和梭杆菌门(4.74%)组成。在属水平上, 相对多度最高的前5个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13.37%)、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 11.20%)、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 9.10%)、消化梭菌属(Peptoclostridium, 8.62%)、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6.08%), 共约占总多度的50%。各区域豹猫亚种群的肠道菌群β多样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松山区域的ACE指数和Chao 1指数与云蒙山和云峰山存在显著差异。鉴于松山亚种群的遗传结构与其他区域有所不同, 而4个区域的气候类型和豹猫食物构成相似性高, 推测该亚种群的肠道菌群主要受遗传结构分化的影响, 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猫科豹亚科中的云豹是大型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小的一种,其体重一般只有10~25公斤,比同亚科的金钱豹和雪豹都要小。不过,它那华丽的毛皮、矫健的身体和神秘的生活习性却有效地弥补了其体型的不足,显示出豹族成员共有的威武勇猛的王者风范。 相似文献
9.
社区为主体的保护: 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参与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前期试点中设置了16621个生态管理公益岗位, 当地牧民因此成为三江源保护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已进行的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调研发现, 由于传统文化和环保宣传的影响, 三江源当地藏族牧民具有较高的保护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行动的强烈愿望, 生态公益岗位是对这种愿望的良好回应。但在实践中, 因为需要兼顾提升生态保护成效、提升牧民收入、扶贫等多重目标, 生态管护员的选拔、管理、考核等并未按照最大化保护成效的方式进行。国家公园试点村中, 生态管护员全部由贫困户担任的方式, 实质上是将完成扶贫目标摆在了完成自然保护目标之前。这样的选择方式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内生态公益岗位的保护成效, 我们认为应当明确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定位, 明确提升保护成效是第一位的任务; 应当改进现有体制, 使基层政府有更多资源和空间组织管护工作, 并增加社区的参与程度。在这一过程中, 有民间机构参与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人类进入的21世纪,是一个人类真正需要进行生态反思的世纪。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植物、动物、抑或微生物的关系,反思我们与地球环境保障系统中的江河湖海、山川大地、森林草原、城镇乡村的关系。地球生物圈尚存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愈来愈少,人类未来生存、发展及适应全球变化的珍贵缓冲区(buffers)正快速萎缩,地球表面随处可见的3D系统(degraded,damaged and destroyed ecosystems)正快速增加,人类生命支撑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基失稳,亟待从生态保护理念出发,探索生态技术解决方案。在辨析生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生态保护(ecological protection)和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上检索了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近70年发文量及国际主流杂志发文量,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驱动力,总结了国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所依托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以期为我国生态系统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13.
研究体外培养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细胞的形态、细胞贴壁率、冷冻存活率、生长曲线及细胞核型等生物学特性,为深入开展豹猫基因组学及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依据。本实验选择豹猫3种组织,即剑状软骨、心和肺,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体细胞的原代培养;酶消化法完成细胞的传代培养;程序降温完成细胞的冷冻保存;通过细胞计数法计数细胞冷冻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对豹猫的染色体核型及G带进行分析。细胞原代培养结果显示,剑状软骨组织在培养第3天出现纤维样细胞、培养6~7 d铺满培养瓶;心组织在培养第5天出现上皮样细胞、12 d铺满培养瓶;肺组织在培养4 d后出现成纤维细胞、8~9 d铺满培养瓶。3种来源体细胞均显示成纤维细胞特征,剑状软骨源细胞最易贴壁、肺源细胞次之、心源细胞最弱。对比3种不同来源体细胞从6代(P6)至12代(P12)冷冻存活率,剑状软骨源细胞冷冻存活率显著下降(冻存前91.0%~97.6%,冻存后76.8%~85.5%,P0.05),心源细胞冷冻存活率亦显著下降(冻存前82.7%~88.1%,冻存后43.7%~80.5%,P0.05),肺源细胞冷冻存活率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冻存前83.4%~96.8%,冻存后73.9%~93.3%,P0.05)。生长曲线分析显示,3种体细胞均呈\"S\"型,其中剑状软骨源细胞增殖最快、肺源细胞次之、心源细胞最慢。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来源的成纤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38,18对为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6m+10sm+2st,1对为性染色体,X染色体形态类型为m。本研究建立了3种组织来源的豹猫成纤维细胞建系技术及体细胞系,揭示了该物种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动物遗传信息研究及豹猫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和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The estimated population of the Tsushima leopard cat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euptilura is only 80–110 individuals. However, the cause of the population decline is not clear. We investigated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food habits of the cat and two other species of Carnivora (marten and weasel) inhabiting the Tsushima Islands by measuring
δ13C and δ15N values in hair samples. Hair samples of the cat were collected not only from specimens and furs, but also from feces. The
gathering of hair from cat feces was most efficient when the fec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spring. The food habit of male cats
seemed to be more diverse and tended to comprise prey of higher trophic levels than the food habits of the females. The δ13C and δ15N measurements suggested that the trophic level of the food sources has been decreasing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for
the cat and weasel, but not for the marten. Increased consumption of prey from lower trophic levels in the food habit of the
cat seems to be relat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cat population because these phenomena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