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滇西北紫水鸡的分布及其种群现状,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和样点法,对大理西湖及其邻近湖泊的紫水鸡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同时收集以往有关紫水鸡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的相关资料.结果 表明:滇西北紫水鸡的分布范围南起大理市,北至香格里拉县,共7个湖泊有紫水鸡分布的记录.其中洱源西湖和鹤庆母屯海是滇西北紫水鸡的主要栖息地,其余5个湖泊的种群数量较少.西湖冬季和春季的种群密度分别是32.67只/km2和18.33只/km2;母屯海春季的种群密度为50.77只/km2.紫水鸡分布的湖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干扰.调查期间,紫水鸡主要见于水草丰富的浅水区域、沼泽和芦苇丛生境.针对紫水鸡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英国鸟类学家Robert Swinhoe曾两次报道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福建厦门的记录:当他本人第一次看到1只饲养在他人笼舍中的个体时,即判定它肯定不是P.poliocephalus[Latham,1801]而有可能是P.smaragdinus[Temminck,1827][1];两年后,当Swinhoe得到1只活体时,他认为该鸟应当是P.smaragdinus之下的一个亚种,同时,考虑到该鸟在形态上与P.smaragdinus略有差异,Swinhoe又\"试探性地\"将它命名为Porphyrio coelestis sp.nov.[2]。无论Swinhoe当年的分类意见得当与否,他的这两次记录,都应当是发表于正式学术刊物上论证紫水鸡在中国有见的最初记录。 相似文献
3.
自Swinhoe的早期记录横空跨越140余年后, 2012年3月紫水鸡终于在厦门被重新发现并得以确认其繁殖群的存在。继而在检视以往文献过程中, 注意到对于紫水鸡在中国状况的认识, 无论是对其分布、还是亚种认定, 均多存疑问之处。本文对紫水鸡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发现和记录过程做了大致梳理, 概述了以往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紫水鸡分布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 并指出当今中国鸟类学界对中国紫水鸡亚种分布态势上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作者提出这些问题与同行探讨, 以期促成消弭疑问, 并希望鸟学界同仁能够关注紫水鸡在中国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的冬季觅食地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紫水鸡在冬季对觅食地植被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爱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对62个觅食地样方18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草本盖度、灌木种类、水质和水位这6个因子是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枯高、动物性食物丰富度、距大道距离、草本种类、距小道距离、距所处水面边缘距离是区别冬季觅食地和对照地样方的主要参数,判别准确率可达78.1%。紫水鸡冬季多选择在水葱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草本植被生长良好、具有特定水位或水质及中等程度的人为干扰的地方觅食。因此,该地区冬季觅食地的恢复和保护对紫水鸡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2006年6月对广东海丰公平大湖保护区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3.33只/km2和9.33只/km2。通过对大湖和东关联安围总的样线平均个体数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种群密度上,发现东关联安围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均较高,分别达16.11只/km2和11.67只/km2,大湖分别为9.17只/km2和5.83只/km2。对种群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非法猎捕和栖息地质量下降是导致紫水鸡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1年1月至11月使用瞬时扫描法及焦点动物取样法对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西湖湿地(26°00′~26°01′N,100°02′~100°03′E,平均海拔1 970 m)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行为进行了观察,将行为定义为取食、寻食、休息、修饰、警戒、位移和其他共7类,扫描时将取食和寻食合并为觅食,分析非繁殖期的日节律和时间分配特点。觅食高峰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低谷在秋季为下午14:30时(占所有行为类型56.56%)、冬季12:30时(55.61%)、春季11:00时(55.80%)。休息高峰秋季出现在12:30时(26.79%),冬季一日内呈上升趋势,春季呈双峰型,低谷在13:30时(14.64%)。从时间分配来看,寻食、取食、修饰等行为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寻食时间从高至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分别占总活动时间的19.87%、9.36%、3.03%;取食时间则相反,依次为秋季(72.54%)、春季(56.78%)及冬季(44.59%);与新西兰Pukepuke Lagoon种群相比,西湖湿地紫水鸡种群在秋季大量取食,在冬季增加寻食和休息时间,以应对高原湿地的温度和食物变化。修饰行为在繁殖期前(春季)最多(15.84%),繁殖期后(秋季)减少(11.10%)。以上结果说明,为适应气候、食物等条件的年周期变化,紫水鸡行为策略在不同时期和地点具有可塑性,这可能是该物种在滇西北地区得以繁衍及扩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自Swinhoe的早期记录跨越140余年后,2012年3月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终于在厦门被重新发现并得以确认其繁殖群的存在.继而在检视以往文献过程中,注意到对于紫水鸡在中国状况的认识,无论是对其分布,还是亚种认定,均多存疑问之处.本文对紫水鸡在中国南方各省(区)的发现和记录过程做了大致梳理,概述了以往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紫水鸡分布认识误区的产生原因,并指出当今中国鸟类学界对中国紫水鸡亚种分布态势上的不同意见.作者提出这些问题与同行探讨,以期促成消弭疑问,并希望鸟学界同仁能够关注紫水鸡在中国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与湿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伦理对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促进人类对湿地及其价值的正确认识、加强人类保护湿地的自我约束与社会舆论监督、提供制定和实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伦理基础。生态伦理对于湿地保护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人地伦理方面要求人类应当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反对掠夺性的湿地开发、要特别保护湿地濒危野生动植物;代内伦理方面认为当代人在利用湿地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的机会平等,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要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共同协作保护湿地;代际伦理方面要求当代人在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时,应遵循责任原则、节约原则与慎行原则,防止给后代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湿地保护伦理的培育途径主要有与湿地科学研究相结合、与湿地法律法规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Of two laboratory strain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used in this study, the +3 strain had slightly higher mean abdominal bristle number and estimated heritability of this character than the Oregon‐R. Their F1 hybrid exhibited 5 % heterosis. Fourteen generations of the two original strains and the F3 of the hybrid were selected for high and low numbers of abdominal bristles on the 4th and 5th sternites, at a selection intensity of 20%. A mass‐mated unselected control was maintained for each population. The +3 population responded considerably more to selection for low numbers of bristles than high, and the Oregon‐R population showed a similar, though less marked, tendency; the Crossbred population responded more strongly to selection for high numbers. Except for the Crossbred high selection line, all lines declined in response rate, phenotypic variance, and realised heritability. The average realised heritability of the Oregon‐R and +3 high and low selection lines over 14 selection generations fell short of their predicted base population heritabilities. The deviation from the predicted was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with selection for high bristle number in the +3 line. 相似文献
12.
《Ostrich》2013,84(2):185-191
The Purple Swamphen Porphyrio porphyrio is a common rail that previously was little investigated in North Africa. From 2011 to 2013, its breeding ecology was studied at two natural wetlands in north-east Algeria, namely Garaet Hadj Tahar and Garaet Messaoussa. Numbers of Purple Swamphens at both localities peaked in late April and early May. Egg-laying started in early March, whereas hatching started in late March. Peak egg-laying took place in late March and early April, and peak hatching from mid-April to early Ma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and weight of eggs between years and localities. The mean clutch size was 2.75 ± 0.70 eggs and it was not signifi- 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localities and years. Mean hatching success was 51% and i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nest depth only at Garaet Hadj Tahar. Most nests were built in dense tufts of Typha angustifolia and Phragmites australis. The main nesting materials were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Scirpus maritimus. 相似文献
13.
安徽枞阳湿地植被及植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枞阳湿地地处安徽省长江干流中段北岸 ,大约北纬 30°39′~ 31°0 5′,东经 1 1 7°0 4′~1 1 7°44′。该区有 4种湿地类型 ,即湖泊湿地、长江二级河流湿地 ,江心洲及江滩湿地和库塘湿地等 ,其中湖泊湿地面积最大 ,约 2 1 3.6km2 。该湿地计有水生及湿生维管植物 1 0 1种 ,分属37科 67属。文中分析了湿地维管植物的生活型、生态习性、群丛特征及价值 ,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是恢复、调整湿地的重要手段,本文3从湿地生态系统设计概念入手,阐述了设计的基本原则。较详细地讨论了设计中的指标(水文指标、化学指标、基质指标和生物指标)要求,根据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的用途不同,探讨了3种主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设计类型,即作为废水处理湿地的设计,作为调整湿地的系统设计和作为洪水及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湿地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