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Gazella羚羊是"三趾马动物群"中常见成员,在晚中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演化速率相对较快,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及生态指示意义,但在我国尚未有保德期之前的化石报道。本文研究的化石发现于陕西蓝田灞河组中部,磁性地层学资料显示其年代为晚中新世灞河期。化石标本包括了5个近乎完整的头骨、下颌以及颅后骨骼。根据发现的标本装架起第一个完整的Gazella羚羊骨架。形态对比与测量数据表明,蓝田标本与巴基斯坦西瓦里克发现的Gazella lydekkeri非常相近,而不同于欧洲晚中新世常见的Gazella各种以及我国发现的种类。从肢骨的形态分析与测量比例数据来看,Gazella cf.G.lydekkeri适合快速奔跑运动,可能生活在相对开阔的环境中,与灞河期动物群的生态类型以及与灞河组沉积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所指示的相对干旱、半干旱的开阔草原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山西保德第30地点发现了两种跳鼠化石,主要是三趾跳鼠Dipus fraudator,还有少量的五趾跳鼠Paralactaga cf.P.suni。这个跳鼠组合虽然种类不如内蒙古二登图动物群中的丰富,但其优势类群和组成比例都与后者非常相似。而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跳鼠组合相比,两者相差很大,后者以Protalactaga为主,虽然可能有一颗颊齿属于Paralactaga,但其明显比所有已知的种类原始。保德的跳鼠虽然只是该地区首批详细研究的小哺乳动物化石,但已经表明保德动物群和灞河动物群在小哺乳动物组成上也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了灞河期和保德期动物群的截然不同,支持了灞河期的有效性。分析表明,跳鼠从10 Ma以后都是与高冠食草动物伴生,显示出其耐旱性。因此,保德第30地点和相关层位应该是开阔草原环境,这与之前根据大哺乳动物组合及牙齿稳定同位素分析所恢复的生态环境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隔离,保德地区第30地点和第49地点的生态差异显然不是空间上的,而是时间上的。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5,(4)
<正>三趾马属(Hipparion)广泛分布于北美和旧大陆,它们在欧亚大陆的晚中新世和上新世期间特别繁盛,是地层对比和环境重建的重要生物标志。丰富的三趾马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许多的化石地点,主要产自红土堆积中。内蒙古中部的三趾马化石此前也发现于红土堆积,如化德县土城子和四子王旗乌兰花。这个地区的河湖相沉积中发现了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但其中却很少有三趾马化石的报道,更缺乏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宁夏吴忠几种灞河期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吴忠县南30公里处干河沟组土黄色砂砾层中的四种哺乳动物化石: Tetralophodon cf. exoletus, Hipparion weihoense, Chilotherium (Acerorhinus) cf. tsaidamense 和 Qurliqnoria cheni.其中后三个种过去仅发现于我国的灞河阶.吴忠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可能是灞河中期,介于青海柴达木和陕西蓝田灞河组两动物群所代表的时代之间.  相似文献   

6.
临夏故事     
邓涛 《化石》2003,(2):13-17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新生代地层发育 ,蕴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自上个世纪 5 0年代以来这里就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 ,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惜的是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 ,我们已在从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 ,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以鼬、剑齿虎、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犀牛、弓颌猪、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  相似文献   

7.
首次报道了伊朗西北部 Varzeghan 附近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包括三趾马和恐象。根据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将三趾马标本暂时分为一个小至中型类似 Hipparion moldavicum 的种和一个中至大型类似 H. prostylum 或 H. dietrichi 的种。Deinotherium giganteum 也出现于这一地区。依据与其他晚中新世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这些新化石地点的时代推测为吐洛里期( Turolian) 中期或相当于欧洲哺乳动物带的 MN12。  相似文献   

8.
郭建崴 《化石》2007,(3):24-25
2000年6月,作者在西藏吉隆盆地沃马村北吉隆河左岸晚中新世地层发现一三趾马的左DP2(第二乳上前臼齿)及若干脊椎动物破碎化石骨片。该化石地点不同于位于沃马乡西北1km黑沟中的著名三趾马化石地点,而位于黄万波等记述的“吉隆南峡谷中间剖面”,过去仅发现脊椎动物骨骼碎片及植物化石碎屑,因此是一个新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地点。虽然材料零星,但对于将来的研究工作可以提供一点线索,故报道于此。同时,依据生态学原理对过去依据三趾马动物群对青藏高原隆升问题作出的推断提出了初步的修正意见。在关于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研究中,古生物学曾起到过…  相似文献   

9.
陕西蓝田涝池河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于1963年在陕西蓝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蓝田、临潼、渭南、华县及西安一带)进行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调查与发掘。1964-65年继续进行这一工作时,又在蓝田县城的东北厚镇公社以西约10公里的涝池河沿岸,发现了很多的化石点,其中以陈家村附近最集中,在大约2公里的距离内发现了15处。这里报道的是其中的中更新世部分,即野外地点编号64112,64093,64097,64107及64100等地点的化石(图1)。  相似文献   

10.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相似文献   

11.
For lacking of absolute dating, and because of the strong mammalian faunal endemism, the Chinese late Neogene has long been subdivided into mammalian ages mostly based on isolated local faunas by evolutionary stages of fossil taxa. The correlation with European stages and or mammalian units remains unsatisfied. We report the recent advances of the land mammal biochronology of late Neogene based on fossils found from continuous sections located at Lantian, Shaanxi Province and Lingtai, Gansu Province. There recognized three biozones for the late Miocene by fossils from the Bahe and Lantian formations, and three biozones for Pliocene on the data from Lingtai. The detailed biochronology work in combination with paleomagnetic data may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correl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scale.  相似文献   

12.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鼠科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详细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发现的两种鼠科化石 :中华原裔鼠Progonomyssinensissp .nov .和Muridaegen .etsp .indet.。新种的特征是 :个体通常比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大 ;下臼齿的唇侧齿带和附属尖很弱 ;三分之二的m1具有一很小的中间前边尖(tma) ;M1的t1和t3偶见后刺 ,在个别的m1中有一短的中间脊 ;臼齿的尺寸落入P .woelferi的变异范围 ,但t6~t9间的连接没有该种那样常见 ,而t1 2较为明显。新种产于灞河组下部层位 ,其牙齿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介于ProgonomyscathalaiSchaub ,1 938与P .woelferiBachmayeretWilson ,1 970之间。据此可证实 ,把灞河组下部层位的时代置于晚中新世早期 ,相当欧洲瓦里士期晚期或MN1 0的时代比较恰当。新种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狭义Progonomys属的特征 ,而且是我国现知鼠科动物最古老的一种。未定种产于灞河组较上部层位 ,牙齿形态与Progonomyssinensis的相似 ,很可能与其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陆相新第三系的初步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72,自引:25,他引:47  
本文着重介绍了欧洲地中海区新第三纪研究的进展、分期和对比,并提出我国新第三纪哺乳动物群的分期及与世界对比的初步设想。文中着重阐明将蓬蒂期(Pontian(s. s. )相当于我国保德三趾马红土)置于中新世的根据,并建议把新第三纪/第四纪的界限放在1.8百万年(相当奥杜威事件)。对中新世,作者建议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期:早中新世,谢家期;中中新世早期,山旺期;中中新世晚期,通古尔期;晚中新世,坝河期和最晚中新世,保德期。对上新世的划分目前尚有困难,建议暂时保留静乐期,代表上新世早期,大体相当欧洲的路西南期(Ruscinian, MN14—MN15)。借用游河期代表上新世晚期,约相当于欧洲的维兰尼期(Villanyian,MN16—MN17)。  相似文献   

14.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仓鼠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蓝田是我国晚中新世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近纪哺乳动物分期中的灞河期即根据该地区灞河组发现的化石而命名。1997至2001年度的中芬合作在灞河组发现大量的新层位与化石标本。连续的地层剖面与大量的化石资料为进一步认识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灞河组发现的仓鼠可以归入两个属:微仓鼠Nannocricetus和科氏仓鼠Kowalskia。微仓鼠的分布时限较长,从灞河组的底部到中上部层位,古地磁研究指示其年代为10.2~8 Ma。根据形态特征与测量数据,发现的微仓鼠标本被归入同一种Nannocricetus primitivus。其主要特征有:个体很小;m1的下前边尖在中度或重度磨蚀的标本上呈单尖,metalophulidⅠ存在,但metalophulidⅡ缺如;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很退化。与Nannocricetus mongolicus相比,m1的下前边尖更少分开,且在唇侧有向后延伸的弱脊,下前小脊很弱或缺失,m2的舌侧前边尖较发育,M1前边尖与原尖单连接,M3次尖较发育且缺失后尖。推测Nannocricetus primitivus是N.mongolicus的直接祖先类型,向后者转换的时间大约发生在7~8 Ma。根据新的化石材料重新修订了微仓鼠的属征:个体很小的仓鼠;上臼齿的中脊与下臼齿的下中脊完全缺失或极不发育;m1下前边尖呈单尖或较少分开;m2的下次尖靠舌侧,使得m2的后部较窄,m2中原谷向前延伸不太远;M3很退化。科氏仓鼠的标本很少,仅发现在剖面的上部,其时代稍早于8 Ma,与云南禄丰的年代大致相当,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纪录之一。推测科氏仓鼠在8 Ma前从欧洲迁移至中国。  相似文献   

15.
  1. Although Lagomorpha (rabbits, hares and pikas) have a long evolutionary history in Eurasia and Africa, including primitive genera of Eurasia historically considered assignable at the family level to Leporidae, the predecessors of modern rabbits were absent throughout this vast region for most of the Miocene until late in that epoch.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Miocene, crown group Leporidae differentiated in North America, then dispersed to northern Asia in the late Miocene around 8 Ma (million years before present) and afterward. They then spread widely and apparently rapidly throughout Eurasia, reaching South Asia by 7.4 Ma and penetrating Africa about 7 Ma.
  2. The apparently abrupt introduction of Leporidae is a striking late Miocene event that we call the Leporid Datum. Perceived in terms of biochrons, the Leporid Datum includes localities in Europe and western Asia of late MN11 (Mammifères Néogènes system) age and younger, and precedes by less than one million years the Bahean‐Baodean land mammal age boundary in China.
  3. The late Miocene spread of Leporidae throughout Eurasia was a successful invasion in terms of the numerous occurrences and abundant fossils preserved. Where dating is sufficiently robust, the Leporid Datum is late Miocene, nowhere certainly more than ~8 Ma.
  4. In contrast to this sudden and widespread invasion, rare older finds suggest two possible refinements to this scenario: stem lagomorphs close to modern Leporidae may have lingered into the middle Miocene of Eurasia, or an independent, unsuccessful leporid invasion from North America may have preceded the 8 Ma datum.
  5. The Leporid Datum marks an important palaeoecological event for the Old World and complem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molecular dates for origins of modern genera.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蓝田地区灞河组与蓝田组产出了大量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为认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详细描述和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化石。计有鬣狗科3种(Ictitherium viverrinum、Hyaenictitherium cf.H.wongii、Adcrocuta eximia)和猫科2种(cf.Metailurus major与cf.Metailurus parvulus)。在下部的灞河组与上部的蓝田组界线附近,食肉类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但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的松鼠类和林跳鼠类。松鼠科化石包括3个种:骊山花鼠(新种)Eutamias lishanemis sp.nov.,细小岩松鼠(新种)Sciurotamias pusillus sp.nov.和松鼠属(未定种)Sciurus sp.;林跳鼠科有两个种:西安脊仓跳鼠(新种)Lophocricetus xianensis sp.nov.和脊仓跳鼠(未定种)Lophocricetus sp.。在牙齿的形态上,蓝田松鼠科的新种分别与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很相似,但特征原始。其中Sciurotamias pusillus新种代表了该属最早的地史记录;Lophocricetus xianensis新种比内蒙古最晚中新世常见的葛氏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grabaui)原始得多,为中国现知较为原始的一种。这些新种的特征如下:骊山花鼠(Eutamias listmnensis):个体比现生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稍大,前臼齿和第三臼齿的尺寸比现生种的相对大。P4具完整的前边脊,明显臼齿化;上臼齿的原尖较收缩,中附尖不发育;M3无后脊;下臼齿的下内尖几乎融汇于后边脊,下中尖很小。细小岩松鼠(Sciurotamias pusillus):岩松鼠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齿尖和齿脊比Sciurota- mias wangi和S.leilaoensis的高且较强壮。P4似三角形,前附尖膨大;M1/2的原尖收缩,时见小的后小尖和中附尖;m1/2的下内尖界限模糊,唇侧谷窄浅;m3明显向后扩展。西安脊仓跳鼠(Lophocricetus xianensts):Lophocricetus属中个体较小的一种,M1和M2具小或脊状的原附尖,m1和m2的外附尖和齿带不甚发育。M1的中尖通常弱,中脊短,内脊连接前尖或原脊,后边脊连接后脊;M2常见双前边脊,中脊伸达齿缘;m1下外脊的后部低、弱甚至断开,下次尖与下内尖或下中尖与下内尖间的脊连接;m2的下原尖连接下后尖或前边脊。脊仓跳鼠是中亚和北亚特有的一属啮齿动物,被认为从异蹶鼠属(Heterosminthus)演化而来,近10余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和研究。本文特别对其系统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属种的区分作了进一步界定。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陕西蓝田地区晚中新世早期的气候可能比现代还要干旱。灞河动物群中松鼠类和林跳鼠类的出现,还表明了在这个温带开阔的草原环境中,尚有一些灌丛和林地。  相似文献   

18.
记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4种跳鼠(Dipodidae,Rodentia)化石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早期灞河组的4属4种跳鼠:蓝田原跳鼠(新种)(Protalacta- ga lantianensis sp.nov.)、副跳鼠(未定种)(Paralactaga sp.)、原始三趾心颅跳鼠(新种)(Sal- pingotus primitivus sp.nov.)和小五趾心颅跳鼠(新种)(Cardiocranius pusillus sp.nov.)。蓝田原跳鼠兼有原跳鼠和副跳鼠的特征,可能是原跳鼠向副跳鼠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副跳鼠和原始三趾心颅跳鼠及小五趾心颅跳鼠分别代表了副跳鼠属在中国的最早记录和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在地史上的首次出现。4种跳鼠指示了蓝田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比现代更加干旱。  相似文献   

19.
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沙鼠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沙鼠是一类由早中新世米古仓鼠类 (myocricetodontines)演化而来的啮齿动物 ,现生的种类主要分布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和亚洲干旱的沙漠—荒漠草原地区。其高阶元的系统分类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但古生物学者一般认为 ,沙鼠类动物自成一科 ,并可分为 3个亚科 :米古仓鼠亚科 (Myocricetodontinae)、裸尾沙鼠亚科 (Taterillinae)和沙鼠亚科 (Gerbillinae) (Jaeger,1 977;Tong ,1 989;Chalineetal.,1 977;Wessels,1 999)。我国的现生沙鼠共有 3属 7种 ,均属Gerbillinae亚科 ,主要分布于蒙新高原及其南邻地带(王应祥 ,2 0 0 3)。最早的化石记录是甘肃泉头沟中中新世的Mellalomysgansus和Myocricetodonplebius (邱铸鼎 ,2 0 0 1 )。在其他新近纪地点发现的有甘肃庆阳、瓦窑堡和灵台 ,山西榆社和内蒙古化德、高德格的Pseudomerionesabbreviatus (Teilhard ,1 92 6;Young ,1 92 7;Schaub ,1 934;李传夔 ,1 981 ;Fahlbuschetal.,1 983;郑绍华、张兆群 ,2 0 0 0 ;QiuandStorch ,2 0 0 0 ;李强等 ,2 0 0 3) ,以及甘肃宁县的Pseudomerionescomplicidens (张兆群 ,1 999)。Mellalomys和Myocricetodon属归入Myocricetodontinae,而Pseudomeriones属归入Gerbillinae。本文记述Myocricetodon和Abudhabia两属沙鼠 ,后者被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