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家1989 年4~11 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进行了研究, 共布放11 000多铗日, 捕获小型兽类846 只。共有小型兽类21 种, 划分为4 个群落。利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出了各群落内的优势种, 并比较了方差分析与以捕获比例确定小型兽类群落优势种的差异。根据香农- 威纳公式分析了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 发现随着群落内物种数的增加, 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也都增加, 但是随着群落内优势种所占比例增加, 群落的多样性则显著降低, 均匀度也降低。  相似文献   

2.
2003年7~8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相对密度进行调查,共捕获小型兽类18种,相对密度较大的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urieri),占38.95%,其次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龙姬鼠(Apodemus draco),均占12.21%。在调查生境样点中,菜家坝(12.00%)、大火地沟(9.63%)、腰磨岩(7.26%)和白熊坪(6.29%)4处小型兽类相对密度较大,而文县河(3.68%)和大草坪(3.00%)二处则较小,各样点的优势种群也不相同,导致其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食物充足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1995年间,我们对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进行了生态区系的调查,共获标本35种1600余只,参考以往的有关资料,已知当地小兽5目12科30属53种。通过8种主要生态环境的调查结果看出,小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最低为农耕区,但密度最高为农耕区,最低为高山灌丛草甸。  相似文献   

4.
2008年7~8月利用夹日法对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设置采集点5个.1248夹日中共捕获小型兽类247只,隶属于3目 6科11 属20 种(另有3只竹鼠和1只鼢鼠系挖洞捕获), 总捕获率达19.79 %.其中,采集到的小眼姬鼠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属新分布记录.对捕获的20种小型兽类的生态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5个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1.8608~3.2509之间,Pielou均匀性指数在0.6776~0.8515之间.利用Whittaker指数分析了各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农耕带和针叶林的相似性指数最低,其余3个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利用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一种基于信息测度的GF指数。经计算,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表明:农田一耕地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四川短尾鼩、高山姬鼠、黄胸鼠和社鼠为主要的群落组成,其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分别是1.1374和0.8599;原始森林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川西白腹鼠和食虫类为主,其各多样性指数H=0.3307和J=0.3465;高山草甸为主的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以鼠兔类和姬鼠类为主,其H=0.3704和J=0.3881。为了得到补充和对照,参考了该区小型兽类已有的资料运用G-F指数评价其生物物种多样性,首先计算科间多样性(F)和属间多样性(G),然后,再利用F指数和G指数的比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GF指数值,说明保护区小型兽类种属间的多样性。该区小型兽类D-F指数为0.6977,即小型兽类种属间多样性较高,但和香农一威纳指数评定多样性有一定差异。保护区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包括人为干扰在内的一切干扰尚需排除。  相似文献   

6.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哺乳动物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4~11月,采用去除取样法,对四川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小哺乳动物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进行了研究。共安置ll000铗日,捕获小哺乳动物14种846只。根据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公式以及Cowell和Futuyma公式分别计算了各小哺乳动物种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14种小哺乳动物中,社鼠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1.00),大足鼠、川I西长尾朐、川朐和灰麝朐的最小,均为0。14种小哺乳动物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为1,最小为0,其中大足鼠与川西长尾朐及灰麝朐、针毛鼠与川朐的空间生态位彼此完全重叠;藏鼠兔与针毛鼠、大足鼠、洮洲绒鼠、川西长尾朐、川朐以及灰麝朐的空间生态位完全分离。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种类,是通过选择不同的食物以及不同的微生境来避免过度竞争。回归分析显示,小哺乳动物种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与它们利用空间资源的平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r=0.8285,P〈0.05)。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表明,社鼠种群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中华姬鼠和安氏白腹鼠每年可能有一个数量高峰期,高山姬鼠一年则可能有两个数量高峰。  相似文献   

7.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利民 《四川动物》2003,22(3):175-17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唐家河 )是四川省青川县森林资源保护最完整的地方 ,保存了种类繁多而比较古老的动植物类群 ,是我国大熊猫避难所之一。近十年来 ,唐家河管理处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合作、注重社区经济发展等措施 ,促进了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现报道如下。1 健全管理制度 ,调动职工积极性十年来 ,通过反复增补和修改 (图 1 ) ,以激励机制为原则 ,建立和完善了 74个方面 2 0 0余项全量化考核标准。这样 ,采取工作任务分片承包和倒扣奖惩及超欠出勤的管理体系 ,坚持了工作实绩与按劳分配挂钩…  相似文献   

8.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知有204种,分隶于13目40科,占四川省鸟类615种的33%。古北种87种占种数的43%、东洋种90种占种数的44%、广布种27种占种数的13%。特产种27种占全国特产鸟类98种的28%、占四川省特产鸟类59种的46%。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4种、二级保护有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有2种,我国和日本国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有22种。区内鸟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途径地和停歇地,有候鸟81种,占种数的40%,在鸟类组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知有204种,分隶于13目40科,占四川省鸟类615种的33%.古北种87种占种数的43%、东洋种90种占种数的44%、广布种27种占种数的13%.特产种27种占全国特产鸟类98种的28%、占四川省特产鸟类59种的46%.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4种、二级保护有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有2种,我国和日本国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有22种.区内鸟类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途经地和停歇地,有候鸟81种,占种数的40%,在鸟类组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陕西秦岭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9月利用铗日法辅以陷阱法对位于秦岭山脉南坡东段的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设置采集点10个;2460铗日中共捕获小型兽类689只,隶属于3目6科19属27种(另有两种鼢鼠和一种鼯鼠系其他手段捕获),平均捕获率28.01%。对捕获的27种小型兽类生态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河梁保护区3个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2.9288-3.3639之间,Pielou均匀性指数在0.7669-0.8602之间。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邻近地区的调查,据一些物种的分布特点,订出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的名录,计48种,结果显示秦岭南坡东段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要高于秦岭其他地区。另在考察中采集到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a)、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i)、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在秦岭山区尚属首次记录。还整理了秦岭南坡小型兽类名录,认为秦岭南坡有小型兽类55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于西南区。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约60只)川金丝猴群采用直接跟踪观察,并结合植物样方调查对该猴群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猴群的活动位点,设置了75个20m×20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12个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乔木的胸径、郁闭度、乔木的高度、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坡形、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研究发现,冬季猴群主要在海拔2000~2500m、乔木平均胸径11~30cm、乔木平均树高为10~29m、乔木密度为20~40棵/20m×2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阳坡中活动,还偏好在郁闭度为25%~49%、坡度为6°~20°、坡形为凸坡和复合坡、坡位为脊中部和下部、距水源距离0~300m的生境中活动。研究表明,冬季的食物资源、气候条件是影响川金丝猴群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2.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实地调查和走访,筛选出极高遇见率的森林食草类和雉类以及面积最大、集中成片的野生紫荆花林(Cercis chinensis Bge.)等两大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出了生态保护优先、环境教育、游客容量动态控制、引导和培育生态旅游目标市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五个原则和“牛羚山岗、紫荆花谷、自然殿堂、休闲胜地-牛羚(Budorcus taxicolor)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旅游主题定位,以及分区管理和利用、生态旅游产品价格和营销、游客环境教育、游客影响监测、游客数量动态控制、生态旅游管理和经营等战略。  相似文献   

13.
古远  孙悦华 《四川动物》2004,23(4):328-330
对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秋季森林小型哺乳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捕获7种138只,其中洮州绒鼾、大林姬鼠、中国鼩鼱为群落优势种。区系组成上,东洋界物种偏多。洮州绒鼾、大林姬鼠两种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水份可能足决定研究区域群落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红腹锦鸡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雉类,1999年至2005年对保护区内野生红腹锦鸡生物学特性及繁殖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红腹锦鸡属中型鸡类,雄鸡体重570~751g,体长861~1078mm;雌鸡体重550~670g;体长590~700mm。多栖息于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的岩坡和灌木丛,主要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蕨叶和青冈子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觅食。红腹锦鸡一般12月龄达性成熟,每年3月进入繁殖期,一直延续到7月下旬。红腹锦鸡实行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鸡与2—4只雌鸡交配。雄鸡3月中旬开始发情,雌鸡发情晚15d左右。3月下旬雄鸡即出现求偶行为,雄鸡间亦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并开始占区。4月初开始产蛋,产卵时间一般在早7:00或下午19:00左右,产蛋量为5~9枚。雌鸡在卵满窝的当天即开始孵抱,孵化期23d,孵化率80%左右。  相似文献   

15.
2003~2005年对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64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2种,古北界种类30种,广布种2种。保护区兽类有11种分布型,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Ⅱ级保护动物20种。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兽类31种。保护区兽类的特点是大型兽类如白唇鹿、水鹿、林麝、马麝、黑熊、马熊等资源非常丰富,种群数量大、密度高,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小型兽类资源丰富,有较多的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1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2003~2007年多次对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及利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基本摸清了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种类,本次调查显示保护区大型真菌有8目39科95属219种,有经济价值的真菌162种,其中可食用真菌149种、药用真菌52种、毒菌31种、木腐菌82种、菌根菌72种。为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保护资源的目的,根据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特点提出保护和综合利用建议,为保护区管理处制定大型真菌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孙治宇  刘少英  刘洋  赵杰  雷开明  朱宗福 《四川动物》2007,26(4):852-855,858
2002~2003年,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调查。共调查大中型动物样线82条,实际调查记录到大中型兽类20种,样线上遇见各种大中型兽类痕迹或实体总计223次,均用GPS进行精确定位。统计表明,针叶林生境中物种最丰富;随海拔增高,总的趋势是古北界种类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但在海拔3600~4000 m之间,东洋界种类所占比例仍然较大(50%),动物区系呈现广泛的过渡性;随着海拔升高古北界种类样线的遇见率明显增加,3200 m以上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在记录到的20种大中型兽类中,豹猫(Felis bengalen-si)分布的海拔跨度最大,为保护区的广布种;牛羚(Budorcas taxicolor)的遇见次数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马家山自然保护区(105°28′~105°40′E,32°50′~32°56′N)属秦岭西段的南坡山地。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4年10~11月,对该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包括灵长类、食肉动物和偶蹄动物)的资源、区系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23种大中型兽类,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5种和9种。它是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金丝猴和猕猴在此同域分布,大熊猫和羚牛四川亚种也分布于此地,该保护区是这4个珍稀濒危物种的一个新分布区。区内的23种兽类中没有古北界的区系成分,而属于东洋界成分的兽类有17种,占73.9%;其余6种为广布种,占26.1%。分析该区域23种兽类的生态分布发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别有16种、20种和12种动物活动。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000 m以上、500~1000 m、500 m以下的物种分别有5种、13种和5种。区内不同海拔带的兽类物种数随海拔升高的变化比较平稳,没有表现出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建平  王斌  刘炯宇  谢锋 《四川动物》2006,25(2):281-284,F0004
于2003年7月~8月和2004年5月对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次实地考察,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报道结果,该地区有两栖动物8种,归隶2目、5科、8属,其中1种为未定种Scutiger sp.,与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相似,其代表的属和科在邻近的5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均无发现与报道;与邻近的5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分布相似性比较表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在两栖动物分布上与周至自然保护区更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