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化石》1984年第2期中的《树居、穴居、室居》(以上简称《树居》)一文后,感到其中有些提法与事实出入颇大,似有加以澄清的必要。一《树居》一文的作者说:“洞穴就是树栖之后原始人类的家”。文中列举了在山洞中发现的北京猿人、马坝人、柳江人、非洲的“傍人”和“迩人”作为例子。据此作者进一步说:“南方古猿少说有一两百万年的历史了,山顶洞人、柳江人的历史只有几万年,这就表明,人类在多么长的时间内是以洞为家的。”  相似文献   

2.
用模糊综合决策模型预测稻瘿蚊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章富 《昆虫知识》1992,29(6):321-324
本文利用18年稻瘿蚊的有关资料,组建稻瘿蚊发生动态的模糊综合决策模型。结果表明,短期预报经历史回报及3年预报符合率达100%。中期预报可提前80天,经历史回报及3年预报符合率分别为96%、90%。据此认为,该模型在农业生产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醋之妙用     
欧阳军 《生命世界》2008,(12):56-57
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中国人食醋有很长的历史,有人说大约有一万多年。在我国古代,酣被称之为酢、酐、苦酒或醯,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酿醋作坊。有关醋的文字记载至少有三千年以上,《齐民要术》就有对酿醋技术的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塞缪尔·鲍林最近在对加拿大某地区一次普通地质学调查中发现,现今地球最古老的岩石有近40亿年历史,仅比地球年龄轻约6亿年。自1979年,鲍林副教授一直在加拿大西北地区调查,研究。他说,对古岩石的地质结构分析,可以帮助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做害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什么叫做害虫?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会吃我们庄稼、果树、森林、蔬菜和贮藏谷物的,会咬人的,会传播植物和人畜疾病的,会骚扰人们生活安宁的,都是害虫。 是的,我们说上面那些昆虫是害虫,那是因为它们与人类利益有矛盾的缘故。 但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只有三百万年,而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有二、三亿年。在  相似文献   

6.
杨孝文 《生命世界》2009,(12):32-33
相信我们大家都听说过“千丈之堤,溃于蚁穴”这旬成语,说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事实上,蚂蚁有很多“壮举”令人惊叹,比如,它们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超过一亿年,历史之久可与恐龙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风筝——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风筝的发明,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了。相传,风筝是楚汉相争时大将韩信发明的。关于这一点在史料中也有记载。唐代赵听在《息灯鹞文》中说:“我闻淮阴侯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淮阴侯就是指韩信。  相似文献   

8.
浅谈古树名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的见证 ,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生物学家说 :1棵古树就是 1个基因库 ;考古学家说 :1棵古树就是 1个活的古董 ;历史学家说 :1棵古树就是 1部史书。且不说专家怎么去评述古树名木 ,但古树名木对人类研究古自然史的重要价值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考虑到古树名木有其特殊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从古树名木的标准、保护和复壮 3个方面来略述对古树名木的浅见。1 古树名木的标准原国家城乡建设部在广泛调查取证、搜集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规定树龄在 10 0年以上的树木都可称为古树。与古树相比 ,名木标准的外延要广得多 …  相似文献   

9.
风筝——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风筝的发明,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了。相传,风筝是楚汉相争时大将韩信发明的。关于这一点在史料中也有记载。唐代赵听在《息灯鹞文》中说:“我闻淮阴侯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淮阴侯就是指韩信。  相似文献   

10.
古银杏轶事     
银杏或叫白果树,又有公孙树之称。因银杏的树龄极长;可达两、三千年。与古代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氏的历史相当,轩辕氏复姓公孙,故称公孙树;又因它生长较慢有公公(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长大时才能吃到果实故称公孙树之一说。  相似文献   

11.
来到零九年的早春二月,实在可以说是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回望,已成为历史的零八年都绝对是板富挑战性的一年。并无需努力追忆就会感叹刚刚过去的365天我们是从怎样的“大事件”中幸存下来。再算上来自国际社会的金融海啸,将这动荡的一年直接成为“灾难之年”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2.
话说桫椤     
说到赤水,中国人不应当陌生。红军四渡赤水,曾留下过可歌可泣的壮举。 赤水,现在更著名的是那片生长在距县城40公里左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桫椤林。桫椤是自然界历尽沧桑和浩劫的孑遗植物。繁盛于距今1亿6千万年到1亿3千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和恐龙同生共荣,是当时大型动物的重要食物。科学家们说,桫椤家族及苏铁家族等曾经造就了地球生命史上极其辉煌  相似文献   

13.
杨孝文 《植物杂志》2009,(12):32-33
相信我们大家都听说过“千丈之堤,溃于蚁穴”这旬成语,说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事实上,蚂蚁有很多“壮举”令人惊叹,比如,它们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超过一亿年,历史之久可与恐龙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历史是一部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1918年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导致全球数千万人死亡,这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感疫情.在随后的一百年间又相继发生了3次大的流感疫情,分别是1957年"亚洲流感"(H2N2)、1968年"香港流感"(H3N2)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灾  相似文献   

15.
<正>一、水痘疫苗发展的历史 真正的水痘疫苗的研制,可以说是从最近才开始的。但是,从很早以前,就进行了将水痘及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接种给健康儿童的尝试。1878年维也纳的Steinr曾记述将水痘患者的水疱液接种于10名儿童,经过8日的潜伏期后,有8名儿童发病。(4名发热并有水疱,4名仅有水痘)。1925年维  相似文献   

16.
曾娟  姜玉英  刘杰 《生态学报》2018,38(5):1832-1840
2010—2016年我国草地螟一直维持总体轻发态势。为从长时间序列上分析连续轻发年份的历史地位,以1979年以来第2、3个暴发周期及其之间的间歇期为对照,分析了2010—2016年草地螟连续轻发的特点,即全国种群规模维持在历史低位,西北地区发生面积和比率加大,发生区域向西部缩减,提示我国草地螟种群发生已进入间歇期。分析了1979—2016年时间序列上华北、东北、西北3个地区的发生情况对全国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与全国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即华北、东北地区与全国发生趋势的年际波动完全一致;(2)西北地区发生面积自然对数值与全国的线性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西北地区与全国的波动趋势有明显差别;(3)自第3个暴发周期的2005年以后,西北地区的波动曲线逐渐与全国趋同,推测这一变化与新疆种群的建立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一种说法认为,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罐、陶杯说明那时人们就已开始饮酒,那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也有人根据史书记载,即《孔丛子·儒服》中所说的“尧舜千钟”来推测,尧舜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再往后,很多史书中都有仪狄造酒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老型人类在中国现代人起源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假说:多地区进化说、取代说和2010年后兴盛的同化说。本文拟就中国13万年来的旧石器和西亚的旧石器以及湖南道县福岩洞人牙化石检验这些假说。考古学研究已经查明,在取代说或同化说所主张的最初居住于近东的现代人所惯用的石器技术属于第3模式。按常理推测,如果其后裔于大约6万年前到达中国而且完全或大部取代原住民,此时中国的石器应表现从第1模式到第3模式的巨变,因为在此时之前第1模式是中国旧石器的主流。表1显示中国不存在如某些遗传学论文所推测的从10万年前到5万年前的人类"断层",从13万年前以来中国旧石器主流仍旧是第1模式,没有发生按照取代说和同化说都必然会导致的在大约6万年前或更早时发生石器技术从第1模式到第3模式的巨变。2015年公布的道县12_8万年前人牙化石表明中国的现代人形态不是如DNA研究所主张的在6万年前才从境外移入的。这些都与多地区进化说的推论一致。  相似文献   

19.
“活化石”水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遗憾的是历史留下的纪录并不完整,有的也不准确,甚至错误。笔者收集了一千多篇有关文献(包括书信、手稿、中外文的原始文献,但不包括百科全书和专家传记等),信访了国内外几十位有关人员,走访了武汉、重庆、南京、北京等有关单位,并于2002年8月参观了水杉故乡。然而,历史毕竟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很多原始资料已无从查找,昔日许多主要的当事人已全部作古,更遗憾的是他们生前并未都留下有关的亲身经历。因此,本文也只是作一个初步的总结;至于更详尽的历史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其中包括水…  相似文献   

20.
洪兰 《生命世界》2006,(4):49-52
人人都想要有创意,但是创意从何而来?根据脑科学的研究与历史上许多著名案例,创意不会凭空蹦出,而是有它一定的条件!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希望有,却不用阅读活化大脑会长出作物。我们可以说,一个有创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