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万方浩  陈常铭 《生态学报》1986,6(4):347-355
对数级数模式是描述稻田害虫-天敌群落种-多度分布的理想模式。资料表明两个呈单一对数级数分布的群落经混合扩大后仍为对数级数分布.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比其他指数有较强的判别力。但在大样本中,对群落组成的变化亦不敏感,采用对数级数分布的参数(?)作为多样性统计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蔬菜害虫及其天敌昆虫群落多样性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比较脆弱的菜田生态系统中,蔬菜害虫和天敌如果没有人为防治的干扰,天敌群落和害虫群落在结构上有动态的消长规律。江淮地区蔬菜害虫主要为菜缢管蚜(Brevicoryae brassicae)、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及桃蚜(Myzus persicae)等;昆虫天敌主要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ndis)、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及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等。8月下旬~9月下旬,菜田昆虫种类丰富、个体发生量大,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较大。经典型相关分析,蔬菜害虫和天敌群落间典型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其中载荷较大的指标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即两个群落结构间的相关,主要是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 ( Nilaparvatlugens)是一类水稻主要害虫。由于稻飞虱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 ,以及化学农药的毒副作用 ,其间歇性大发生的局面仍没有改变 ,因此 ,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褐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 [1~ 4 ] ,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不是由某一种或几种完成的 ,而是褐飞虱天敌群落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而有必要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褐飞虱天敌 ,了解天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从而使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更好地发挥。本文对综防区和非综防区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4.
桃园害虫及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30  
通过对桃园害虫天敌群落的系统调查,应用主分量分析法、最优分割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具有明显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55种节肢动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模糊聚类分析,选置信水平λ=0.47,将其分为4个时期,利用最优分割法,将害虫天敌的发生量分为3段,利用主分量分析法,明确了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类.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种稻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黄德  曾玲  梁广文  陈忠南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122-2125
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比较了有机耕种稻田和常规耕种稻田害虫和天敌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田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较对照缓和,次要害虫发生种类有所差异,而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稻田主要天敌数量上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停用化学合成物质后天敌的控害作用得到了恢复和明显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苏丽  戈峰  刘向辉 《昆虫学报》2002,45(6):777-784
分析比较了化学防治对8种不同类型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对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及个体数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显著。但这种作用依不同类型棉田或棉花不同生育阶段而异:化学防治对套作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较小;而对单作棉田和豆间棉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较大;晚播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群落较早播棉田受化学防治的影响更大;化学防治对免耕棉田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更大;非免耕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受其干扰较小;春套棉边害虫、捕食性天敌群落与其它棉田类型相比;受化学防治的影响较少;棉花害虫在棉花生育前期对化学防治较棉花生育后期敏感;而捕食性天敌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对化学防治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泰安地区忍冬害虫与天敌的群落数量特征,为忍冬害虫的防治及其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和2018年对忍冬害虫及其天敌进行了系统抽样调查,基于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信息,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群落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不同时期起主要作用的害虫及其天敌种类,主要害虫有胡萝卜微管蚜Semiaphis heraclei、棉蚜Aphis gossypii、烟粉虱Bemisia tabaci、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和金银花叶蜂Argesimiles等,天敌主要有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三突伊氏蛛Ebrechtella tricuspidata、黄褐新园蛛Neoscone doenitzi、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fus、食虫蝽类、捕食螨类和食蚜蝇类等。典型相关分析体现出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类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食蚜蝇类、瓢虫类和草蛉类与蚜虫类(胡萝卜微管蚜)相关程度高;食虫蝽类与鳞翅目害虫(金银花尺蠖)和烟粉虱的相关程度高;蜘蛛类与植食性蝽类、叶蝉类、烟粉虱和鳞翅目害虫的相关程度高;捕食螨类与植食性蝽类、烟粉虱和鳞翅目害虫的相关程度高。有序样本最优分割表明,害虫与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均划分为4个时段,不同时段内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特点有明显差异,对各时段的害虫与相应的天敌进行了分析。【结论】研究结果对忍冬害虫的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3种天敌、2种害虫共存情况下白背飞虱被捕食数量与5个因素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3种天敌对白背飞虱被捕食量影响的大小排序为拟水狼蛛>青翅蚁形隐虫>食虫沟瘤蛛,食虫沟瘤蛛与拟水狼蛛、拟水狼蛛与青翅蚁形隐翅虫有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0~2003年连续4年研究了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群落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期稻鸭共作条件下,田间杂草密度逐年降低,下降趋势符合阻滞模型y=k+a·ebx,模型参数b反映了杂草种群的下降速率。在稻田6种主要杂草中,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e)、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种群数量降低较快,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次之,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最慢。稻鸭共作使稻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持续降低,群落均匀度提高,群落相似性与稻鸭共作前相比逐年降低。说明稻鸭共作改变了田间杂草的群落结构,有利于限制杂草的发生危害。随着稻鸭共作的连年进行,对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逐渐上升,4年后达99%以上。稻鸭共作是稻田替代化学除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生态控草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郝树广  罗跃进 《昆虫学报》1998,41(4):343-353
该项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把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按营养和取食关系划分为三个营养层(基位物种,中位物种,顶位物种)和不同的功能集团,在物种、功能集团和营养层三个组织层次水平上探讨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较全面地考察了整个群落中物种和功能集团在时间上的结构动态、功能关系和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功能集团多样性与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在群落研究中似乎可以用对功能集团的研究代替对种的研究,从而简化物种间复杂的网络关系,认为这是研究群落物种间功能关系的途径之一。营养层多样性在时间序列过程中波动性较小,所以可用于群落相似性和稳定性的分析。研究分析了中性昆虫对害虫调控的意义,认为对于天敌作用的评价应以整个群落为基础,全面考虑天敌、害虫、以及中性昆虫的数量、丰盛度、空间时间生态位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