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对它们与环境因子和植被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NPP的模拟值平均为0.680kgC·m^-2·年^-1,变幅为0.105-1.241kgC·m^-2·年^-1(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NPP最高(1.084kgC·m^-2·年^-1).环境条件决定了长白山植被年NPP空间分布的大趋势.土壤含水量对NPP的限制最大,呈负相关关系(R=-0.65),长白山植物生长一般不存在水分不足的问题.植被的NPP与LAI高度正相关(R=0.81),当LAI增大到4-5m^2·m^-2时,NPP出现饱和.植被的NPP与冠层蒸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7).岳桦林和阔叶林对环境因子、LAI和冠层蒸腾的响应与其它植被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描述了一个反映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该模型以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从中获取影响植被生产力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LAI);主要对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进行模拟;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从而实现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本研究用EPPML对1995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产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该保护区主要植被的NPP.NPP的模拟值年均为0.680kgC·m^-2,变幅为0.105—1.241kgC·m^-2(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年NPP最高(1.084kgC·m^-2).NPP年总量为1.332×10^6tC,以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最高,分别为0.540×10^6tC和0.428×10^6tC.NPP的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7月最大(6.13gC·m^2·d^-1).NPP在夏季积累最多(0.465kgC·m^-2),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3.
闽南三市绿地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中健  曾坚  梁晨 《生态学杂志》2020,(4):1309-1317
深入探索绿地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机制,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厦门、漳州、泉州三市的Landsat遥感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讨了绿地景观与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闽南三市绿地与地表温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内陆的高海拔地区,绿地分布密集,地表温度较低,而城区、乡镇及大片的耕地,绿地分布较少,地表温度较高;漳州、泉州绿地景观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更显著,厦门最弱;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边缘密度、平均形状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能更好地解释绿地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使用封闭式箱法,对大豆和玉米两种植物在苗期的N2O释放速率日变化及其同光强、气温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遮光、外加碳源和还原力对N2O释放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苗期N2O释放速率在日间有两个释放高峰,分别出现在10:30和14:30.遮光处理实验结果证明,遮光后植物的N2O释放速率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期大豆在光强低于11345Lx时,N2O释放速率与光强呈正相关关系(R^2=0.7332),光强高于11345Lx时,呈负相关关系(R^2=0.7755),而苗期玉米在光强低于20000Lx时,N2O释放速率与光强呈正相关关系(R^2=0.8711),光强高于11345Lx时,呈负相关关系(R^2=0.8972).加入一定量的碳源(葡萄糖),可使遮光植物N2O的释放速率明显下降,由于同化力(NADH)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2O的排放通量,同样使得N2O的释放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树木年轮学与气候学理论基础上,以新疆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与策勒河下游河岸胡杨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对应的气象、沙尘天气日数、策勒河径流量等因子,分析了玉龙喀什河与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以明确干旱荒漠区胡杨生长过程中的气候限制因子,为促进胡杨生态修复及沙尘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1976-2018年期间,两流域的气象条件基本一致,其中年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大气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均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玉龙喀什河流域的胡杨年轮指数呈先显著上升后整体平缓变化的趋势,而策勒河流域的胡杨年轮指数从1985年开始呈较显著的上升趋势。(2)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对年均气象要素的响应显著高于玉龙喀什河流域,且策勒河流域树木年轮指数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两流域胡杨年轮指数对年均降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响应均不显著。(3)玉龙喀什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2月份的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3、4、9、10月份的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6月份的大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2、4月份的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玉龙喀什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秋冬季节的沙尘暴日数、扬沙日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1、2月份外,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与月沙尘(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日数基本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玉龙喀什河与策勒河流域的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胡杨生长所需水源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补给,策勒河流域胡杨年轮指数受气温、径流量以及修建水库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与地形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研究,对于了解植被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VPM)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进行估算,并分析坡度、海拔、气温、降水、总辐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多年平均值为63~1706 g C·m-2·a-1,GPP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气温是影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GPP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与GP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研究期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年GPP整体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加值为13 g C·m-2·a-1。年GPP增加的区域占总区域的79.9%,且各植物功能型年GPP增加面积的比例存在差异。年降水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3.2%区域的GPP呈显著负相关,而年均温和年总辐射分别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7.2%和82.4%区域的GPP呈显著正相关。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  相似文献   

7.
杭州湾滩涂Na元素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和优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侠  于明坚  慎佳泓  胡仁勇  李铭红 《生态学报》2007,27(11):4603-4611
钠元素是滩涂湿地土壤盐分的最主要成分。利用样方法调查了杭州湾滩涂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以及土壤钠含量对植物多样性和优势度的影响,用相关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1)海塘内的物种多样性要高于海塘外,有11种植物,优势植物是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且互花米草的优势度要高于芦苇;但是在海塘外的自然滩涂,则只出现3种植物,主要优势植物是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藤草(Scirpus xmariqueter),芦苇则较为少见。在海塘外的海三棱藤草-互花米草混合群落中,海三棱藤草的优势度要高于互花米草。(2)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和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指数均与土壤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分别为y(Margalef指数)=-0.05x+1.608(R^2=0.732,P〈0.01,n=10),y(Simpson指数)=-0.038x+1.214(R^2=0.926,P〈0.01,n=10)。(3)海塘内互花米草的重要值与土壤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y=0.033x-0.007(R^2=0.802,P〈0.01,n=10);而芦苇重要值则与其呈极显著负相关,y=-0.013x+0.419(R^2=0.607,P〈0.01,n=10)。在海塘外的混合群落中,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藤草的重要值与土壤钠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随着(海塘)围垦时间的延长,其物种多样性呈现增大的趋势,中生植物更为丰富,而盐生植物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8.
太湖地区氮素湿沉降动态及生态学意义:以常熟生态站为例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在常熟生态站2001年6月至2003年5月连续两年定位收集湿沉降,对太湖地区氮素湿沉降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沉降氮输入量季节变化显著,夏、春季高,秋、冬季低.在湿沉降输入氮中NH4^+-N、NO3^--N和DON的比例分别为47.6%、35.1%和17.4%.湿沉降中NH4^+-N主要来自当地农田的氨挥发,湿沉降NH4^+-N月输入量随月降雨量增加而增加(R0=0.3178^**).该地区空气中NO3^--N浓度相对比较稳定,湿沉降中NO3^--N浓度与降雨量呈负相关(R^2=0.4205^***).湿沉降NO33^--N月输入量与月降雨次数呈直线正相关(R^2=0.6757***),而与月降雨量相关性较差(R^2=0.1985^*).湿沉降TN年输入量为27.0kg·hm^-2,并在所有降雨中,氮浓度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阈值(0.2mg·L^-1).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热环境问题, 绿地被认为是降低城市温度的有效途径。以广州市核心城区为研究区域, 基于2011年6月份和9月份的Landsat-5遥感影像提取城市地表温度信息, 以高分辨率影像获得城市绿地信息,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建模方法综合分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 研究区城市地表温度空间异质性十分强烈, 莫兰指数(Moran’s I)结果显示9月份温度集聚程度更高, 随时间变化低-低空间关联模式面积减少程度最大; 与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相比, 空间误差模型更能表达城市绿地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空间误差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比其它两种模型在两个月上都高出20%; 空间误差模型结果显示绿地面积百分比、平均斑块大小(MPS)和最大斑块指数(LP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 而边界密度(ED)和最大面积指数(LSI)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外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20世纪70年代未受干扰的红松天然林地面红松种子贮藏情况,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松果采摘后,红松林地面红松种源贮藏和分布变化,根据红松更新过程与动物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红松更新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果采摘后。地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地被物下层且大多呈单粒状分布,其贮藏量1582~2640粒·hm^-2。仅为20世纪70年代的0.3%~0.5%。废种子比率67.8%~86.2%。单粒状占总簇数的46.8%~77.1%,对红松天然更新起重要作用的动物已减少或消失。表明松果采摘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最大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代力民  徐振邦  陈华  陈高 《生态学报》2002,22(6):854-858
研究了长白山北坡椴树(Tilia amurensis)枝条的分散进程,实验结果揭示,分解率是与各实验地的植被类型,海拔,生长季月平均大于5℃的积温等密切相关。其枝条分解的保存率(Y)与分解年龄(x)的相关,可用指数模型:Y=e^-kx来拟合,在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外叶混交林,岳桦去冷杉林及岳桦林中椴树枝条分解常数K分别为-0.168与-0.127,-0.102和-0.094。枝条原重量50%的分解年龄在上述4个森林中分别是4,5,6和7a。实验还指出,在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皆伐迹地的实验条件下适当的蔽荫和浇水对分解有正面影响。而且,枝条的分解率主要是以长白山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的温度条件而转移,特别是生长季的积温。  相似文献   

12.
基于3S的自然植被光能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能利用率(LUE)直接影响植被各层中的能量分布和光合速率,在确定环境对光合和地上部生长分配的综合限制上十分有价值,是衡量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以遥感图像(TM)作为数据源,获取了影响植被LUE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LAI);用程序语言编写了描述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太阳总辐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LUE等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并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从而实现了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尺度上主要植被类型的NPP和太阳总辐射,对LUE的模拟结果也大多在我国森林的LUE范围之内,但对不同植被类型LUE的验证因实测数据不足,仅做了初步比较。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植被的LUE与NPP的季节进程十分近似,7月可达2.9%。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植被LUE的模拟平均值分别为0.551%、2.680%、0.551%和0.047%。植被年LUE的模拟值平均为1.075%,在-3.272%~3.556%之间变化,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最大(1.653%),高山流砾滩草类最小(0.146%)。阔叶红松林的LUE虽然较高,但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北坡3个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白山是东亚大陆在我国境内唯一具有高山冻原的山地,分析长白山北坡3个群落乔木种的种间关联性尚未见报道。调查了长白山北坡海拔700—1700m的森林群落,根据调查资料,进行了TWINSPAN分类和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表明:(1)35个样方被分为3个群落类型,即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林和云冷杉林。34个树种被分为五类,第一类和第二类主要为阴性或中性偏阴性的硬阔叶树种,第三类和第四类主要为阳性或中性偏阳的软阔叶树种,第五类主要为针叶树种。(2)原始阔叶红松林建群种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负相关,天然次生林和云冷杉林呈不显著正相关。(3)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林和云冷杉林分别有89%、76%、47%的种对间关联程度紧密,植物群落稳定性与种间关系并非趋于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青海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生境的蝶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高海拔地区蝴蝶种类和数量与生境结构之间的关系,1993–1997年每年的7月对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生境类型(谷间平原、温性草原、针阔叶混交林、高寒灌丛草甸)中蝶类群落的结构、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获得蝴蝶标本4,745头,86种,隶属于8科57属。种类较丰富的类群主要有:粉蝶科豆粉蝶属(Colias)6种、菜粉蝶属(Pieris)5种、绢粉蝶属(Aporia)4种、云粉蝶属(Pontia)3种,蛱蝶科网蛱蝶属(Melitaea)3种;个体数量以粉蝶科和灰蝶科为最多。不同的生境蝶类在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上有明显差异,其中以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数(44种)最多,谷间平原个体数量(1,969只)最多。物种多样性指数以针阔叶混交林中最高,高寒灌丛草甸最低;均匀度以针阔叶混交林最高,谷间平原最低;优势度以高寒灌丛草甸最高。从不同生境蝶类成分的特有性上分析,特有属和特有种含量高低依次为针阔叶混交林(20属24种)>高寒灌丛草甸(8属8种)>谷间平原(6属7种)>温性草原(5属6种)。不同生境类型间蝶类种类的相似性系数在0–0.4259之间。蝶类种类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谷间平原与温性草原最先聚为一类,然后与针阔叶混交林聚为一类,最后与高寒灌丛草甸聚为一类。为保护该地区的蝶类物种多样性,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自然保护区,继续加强本底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15.
利用GIS和RS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范围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对遥感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对环境因子进行空间表达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坡度和坡向)范围.结果表明。从苔原、岳桦、云冷杉到阔叶红松林,最适海拔高度范围依次为1780-2212、1705-1956、1042-1625、823-1184m;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4.75~-2.40℃、-3.42~-2.07℃、-1.49-1.39℃、0.71-2.37℃;最适降水范围分别为1034~1110、1014-1060、883-1017、824-925mm;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平、缓坡地上,并与坡向关系密切。苔原在各个坡向上均有分布。且在各个坡向上分布面积的变化不大;岳样、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山杨白样林主要呈现北、西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北、西向分布;落叶松林主要为东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和北向分布;疏林主要为西向分布,其次为西南、西北和南向分布;风倒区主要为西、西南、西北向分布。  相似文献   

16.
黔中喀斯特山地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径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固定样地定位监测方法,于2001-2005年研究了黔中喀斯特山地不同森林类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年地表径流量均值为11.108mm、林分类型间变幅为1.765-22.934mm、年际间变幅为10.553-11.699mm,退耕还林幼林(22.934mm)>针叶林(17.236mm)>针阔混交林(10.770mm)>阔叶林(8.876mm)。不同森林类型年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同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与同生物气候带、不同生物气候带森林相近类型的径流量规律相似,反映出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与其它森林地表径流量规律的相似性。其中喀斯特山地森林中灌木林地表径流量与其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森林中灌木林地表径流量变化的相异性又反映出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地表径流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成土母岩造成的。地表径流系数的季节变化趋势中,退耕还林幼林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灌木林和阔叶林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这种差异与不同林分类型组成树种的生活型有关。旬地表径流量与反映温度和水分的气象指标间的单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方程模拟表明衡量温度的相关指标对地表径流量的贡献率高于降水,这反映了温度对近地气团的控制作用,进而影响区域降水和林地径流量。森林不同层片特征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具有互补性和抑制性,受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和发育的共同影响。年地表径流量受小生境和林地表层土壤特性的综合影响,地表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加、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与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负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方程模拟发现容重的贡献率达-96.54%。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对人工营造20年生阔叶红松林典型样地的调查,分析了人工阔叶红松林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营造的20年生红松-白桦、红松-色赤杨、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林地生产力分别达.529、4.9和5.82 t·hm-2·yr-1,高于同龄人工红松纯林(3.812 t·hm-2·yr-1);而红松-刺楸、红松-紫椴混交林分别为2.945和2.84 t·hm-2·yr-1,低于人工红松纯林.人工阔叶红松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高于红松纯林;红松纯林内的植物种数仅为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42%~52%,植物总数量也只有混交林的11%~37%.人工营造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发展顶极阔叶红松林的一种有效措施,但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和人为的不断调控.  相似文献   

18.
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鼎湖山3种演替群落凋落物及其水分特征研究表明,凋落物现存量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年凋落量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说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较阔叶林迟缓,针叶林凋落物中叶所占的比例最大,而阔叶林最小,枝和花果所占的比例以阔叶林最大,针叶林最小,与它们的林木分枝多少以及林冠幅度大小有关,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但差异不明显,凋落物含水量以阔叶林最大,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小,与凋落物最大持水率恰恰相反,说明凋落物的含水量受林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凋落物饱和含水时相对自由水面蒸发率阔叶林为78.95%,混交林为82.45%,针叶林为91.22%,说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阔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难,而针叶林凋落物水分损失较容易,这也是阔叶林具有较小的最大持水量而却有较大叶林凋落物态含水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是该地区阔叶红松林经皆伐和火烧等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系列中的重要阶段。参 照巴拿马巴洛科罗拉多岛(Barro Colorado Island, BCI)50 hm2 热带雨林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5年在长白山北坡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 一块5 hm2的次生杨桦林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定位调查。对样地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 :次生杨桦林样地物种组成丰富,共包括16科28属44种;区系特征明显,北温带成分占主要部分;样地内被监测的树木个体数为20 101,不包 括分枝的独立个体数为16 565;优势树种明显,从个体数、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等分析来看,演替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 杨(Populus davidiana)在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但从径级结构来看,它们的更新却非常差,随着演替的进展,这些先 锋树种将逐渐走向衰亡;阔叶红松林中的主要树种如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紫椴(Tilia amurensis) 等已经在次生杨桦林中占有了一定的 比例,林下更新良好,逐渐进入林冠层并最终取代杨桦等成为该森林的优势种;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演替先锋树种和阔叶红松林中的 主要树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而其它的小乔木和灌木树种则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但与地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 关性,相关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