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沙棘籽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与酚类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卵磷脂脂质体体系比较了沙棘籽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对其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浓度为250μg/mL时,提取物对共轭二烯氢过氧化物的抑制率为0~90.1%,对丙二醛的抑制率为0~88.6%。70%丙酮提取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各提取物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为原花色素,抗氧化活性与原花色素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研磨法、超声波法、酸溶辅助超声波法和菌体浓度对类球红细菌类胡萝卜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和固液比条件下,类球红细菌类胡萝卜素均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和还原能力。酸溶辅助超声波法提取的类胡萝卜素产率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好。类球红细菌类胡萝卜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随菌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白首乌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白首乌类植物含有C21甾体酯甙类、磷脂类、苯乙酮甙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缺氧、降血脂等多种药理活性.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白首乌类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概况.  相似文献   

4.
红枣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枣中的活性成分以多糖、黄酮类、环核苷酸类、多酚类、五环三萜类、生物碱为主,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保护肝脏、降血糖、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红枣中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红枣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为红枣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阿朴菲类生物碱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近年来阿朴菲类生物碱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包括肾上腺素受体作用活性、离子通道作用活性、抗血清素活性、细胞毒性、抗氧化活性、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神经系统活性、免疫调节活性、抗病毒活性以及其他活性等十个方面,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为大戟科蓖麻属植物,其整株可作为传统中药和民族药使用,具有治疗跌打损伤、泻下通滞和消肿拔毒等功效。化学研究表明,蓖麻具有多种化学成分,类型涉及萜类、甾醇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生育酚类、生物碱类、酚酸类和香豆素类,而且提取物及单体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糖尿病、抗氧化、消炎镇痛、抗生育、神经抑制、抑菌和杀虫等。本文旨在综述蓖麻的化学成分和生物药理活性,以期为蓖麻的后续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凤尾菇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凤尾菇含有多糖类、氨基酸、蛋白质、三萜类、甾体类、脂肪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炎、抗凝血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目前对凤尾菇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弱,主要集中在凤尾菇多糖药理活性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卷柏属植物含有黄酮类、炔酚类、苯丙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证明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今后对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木棉(Bombax ceiba L.)为木棉科木棉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类、甾体类、三萜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抗菌消炎、保肝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木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山楂原花色素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比色法测定山楂原色素(Proanthocyanidins from the fruits of hawthorn,HPA)的抗氧化作用,即对羟自由基、超氧负离子的清除作用以及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并且通过细胞学实验验证其对上皮细胞的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表明:山楂原色素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作用在浓度为0.1mg/ml-1.0mg/ml之间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超氧负离子的清除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尤为明显。在浓度为1mg/ml时,对羟自由基和超氧负离子的清除率分别为59.8%和90.0%,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率为41.96%;浓度为0.5mg/ml时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达91.9%。试验同时还比较了葡萄籽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s from the fruts of grape,GPA)和Vc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山楂原花色素与葡萄素(Proanthocyanidins from the fruits of grape,GPA)和Vc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山楂原色素与葡萄籽原花色素效应相当,并远远高于Vc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外源氨基酸对茶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添加氨基酸可改善茶叶的苦涩味且降低其酚氨比,本文通过3次试验的对比充分说明外源氨基酸对绿茶的影响,并分析了此氨基酸改良配方的实践意义及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2.
祁门红茶、龙井茶、茉莉花茶、白兰花茶和乌龙茶,不仅是中国的名优茶,而且也是主要出口茶类。这些名茶芳香馥郁,品质独特,与其含有大量芳香物质密切相关。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这五类名优茶中主要芳香物质构成、特点及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茶色素对人肺鳞癌细胞株SK-MES-1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超声细胞破碎法提取茶色素并计算得率。常规培养SK-MES-1细胞株,采用噻唑蓝溴化四唑(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5、2.5、1.25、0.625、0.3125 mg/m L)茶色素作用24、48 h对SK-MES-1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计算生长抑制率及IC_(50);以流式细胞术(FCM)荧光双染法(Annexin V/PI)观察茶色素对SK-MES-1细胞株凋亡的影响。结果:茶色素提取得率为7.35%。MTT实验结果显示随茶色素浓度增高和培养时间延长,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也相应升高,即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24 h和48 h处理的IC_(50)分别为2.353 mg/m L和1.494 mg/m L。流式细胞术检测作用24 h细胞凋亡,空白对照、0.625 mg/m L和1.25 mg/m L剂量组的SK-MES-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7%、20.37%和25.25%。结论:茶色素可促进SK-MES-1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4.
茶叶中咖啡因和茶多酚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茶叶品种和质量、提取剂种类和萃取溶剂量对咖啡因和茶多酚提取得率、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质量高,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含量、得率和纯度就高。95%乙醇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得率、提取率和纯度最高。1%氧化钙水溶液单纯提取咖啡因的得率、提取率和纯度较高。增加萃取次数和萃取溶剂量可提高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得率,对产品纯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崂山茶区茶树根围AM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调查崂山茶区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的分布状况, 于2007年9月从青岛崂山茶区12个茶园采集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围土样, 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 测定其物种丰度、频度、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共分离到AM真菌3属22种, 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出现的频度最高, 其次是球囊霉属(Glomus)。AM真菌孢子密度以晓望村茶园最高, 高家村茶园最低; 种丰度以常家村茶园最高; 常家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茶园。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是北崂茶厂、万里江茶园、樱山春茶园、万里江有机茶园、常家村茶园和桑园村茶园的优势种; 波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undulata)为万里江有机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 隐球囊霉(Glomus occultum)为樱山春茶园、晓望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对环境因子与崂山茶区AM真菌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各因子的影响大小依次为: 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年限>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pH值>土壤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7.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是为害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叶蝉三棒缨小蜂(Stethynium empoascae)是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卵寄生蜂, 但茶树花对叶蝉三棒缨小蜂的引诱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茶树花可引诱天敌叶蝉三棒缨小蜂, 显著缩短其寄生行为的搜寻时间。茶树花可显著增强叶蝉为害茶梢对缨小蜂的吸引作用, 而对健康茶梢的增强效应不显著。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结果显示, 健康茶梢中的挥发物种类和相对含量较少, 而叶蝉为害茶梢和茶树花中挥发物种类和相对含量显著增多。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显示, 茶树花挥发物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变量重要性投影结果表明, 17种茶树花挥发物在判别分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行为测定结果显示, α-水芹烯、顺式氧化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苯甲醛和苯乙酮对叶蝉三棒缨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研究初步阐明了茶树花通过释放挥发物引诱叶蝉三棒缨小蜂的机制, 为制定叶蝉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an agro-based industry,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prime sector of exporting resources and thus considered as “cash-crop”. Earlier report shows that tea is native to eastern and northern India, which was cultivated and consumed there since long back. Presently, more scientific reports confirmed the health-benefit traits of tea and awareness increased to a greater extent and in this regard, tea has gained its best worldwide popularity. Darjeeling Tea attained its highest acceptance globally for its pre-eminence in flavour, colour and taste and thus crop improvement is the prime interest to the Indian Scientific Community. Blister blight disease, a common disorder of tea bushes (Exobasidium vexans, a Basidiomycetes fungus) causes drastic damage of tea plantation. Depending on quality production, two common cultivars were released by TRA, Jorhat, Assam viz. Bannockburn – 157 (B-157) and Ambei Valai - 2 (AV-2), of which B-157 is susceptible to the Blister Blight and AV-2 is fairly resistant cultivar. Some biochemical considerations between the two cultivars have been made here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ochemical reasons behind the resistant characteristics.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like total phenol, proanthocynadin, total soluble protein provide defending feature against disease onset. AV-2 cultivar shows advantage over B-157 in these regard. Depending on band intensity analysis of native gels, acid phosphatase, catechol oxidase, peroxidas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occur in superior amount in AV-2 cultivar than that of B-157. The specific role of these enzymes in blister blight disease compatibility of two cultivars studied has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陕南茶区的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及林篱茶园4种常见栽培模式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和林篱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3种复合式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林茶复合栽培模式和大棚模式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茶叶是世界上最受人们欢迎的饮品之一,但茶叶中掺杂其他植物成分的现象时有发生。依靠传统的感官和理化检验方法难以准确判断茶叶中掺杂的植物种类。报道一种基于植物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rbc L)基因序列进行茶叶掺杂定性检测的方法,包括rbc L基因片段的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等步骤。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7份茶叶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岳阳黄茶(黄茶)和信阳毛尖(绿茶)未掺杂其他植物成分,而正山小种(红茶)、铁观音(乌龙茶)、太姥银针(白茶)、六堡茶和普洱茶(黑茶)均一定程度上混杂有其他植物成分。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对样品的需求量小,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可靠性高,能定性检测各类茶叶中是否掺杂及掺杂了何种植物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