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热带植物叶片UV—B呼吸化合物的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试的57种亚热带在自然条件下,其叶片UV-B吸收化合物在280nm ̄330nm有1个或2个吸收峰。以单位面积为基数表示的UV-B吸收化合物吸收率为乔木〉灌木〉草本;阳生植物〉阴生植物。降低生长光强至自然光的40%和16%,荷木,黧蒴,黄果厚壳桂和马尾松叶片的UV-B吸收光化合物减少8% ̄48%。化工厂和电厂附近生长的植物叶片UV-B吸收化合物吸收率呈现增高或降低两种变化类型。结果表明叶片具有抵御  相似文献   

2.
高等植物UV-B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植物UV-B效应近年来的研究进展,UV-B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表现为抑制细胞伸长,降低光合作用,引起植物细胞内活性氧代谢的紊乱,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植物种间、种内都存在UV-B敏感性差异。UV-B对植物DNA的损伤主要是形成嘧啶二聚体。UV-B可诱导紫外吸收化合物的合成,积累,并对植物基因表达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增强UV—B辐射对菜豆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模拟研究了温室条件下兰州地区臭氧层减薄25 % 时增强的UVB(280 ~320 nm) 辐射对菜豆( Phaseolusvulgaris L.) 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菜豆幼苗期,UVB辐射(UVBBE:16 kJ·m -2·d-1) 促进菜豆叶片中蛋白质的合成;菜豆生长后期,UVB辐射则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降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促进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和总游离氨基酸的积累。SDSPAGE分析表明,UVB辐射使幼苗期菜豆叶片中88 kD、76 kD、42 kD、35 kD、33 kD 多肽的含量上升;而在菜豆生长后期,UVB辐射使大分子量多肽(76 kD 以上) 的含量迅速下降,10~14 kD、29 kD、33 kD、35kD的多肽含量上升。蛋白质代谢的这种变化可能是植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紫外光B辐射对菠菜叶片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菠菜(SpinaciaoleraceaMil.)品种“华菠一号”生长在室内条件下,以0.0和13.0kJ·m-2·d-1的UVB进行照射处理,研究了UVB对菠菜叶片内类黄酮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降低了菠菜的单株叶鲜重,诱导了体内吸收UVB的类黄酮化合物的大量积累,并使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绿素含量下降。UVB辐射能使菠菜叶片内O-·2及丙二醛(MDA)含量大幅度上升,而使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UVB辐射能使菠菜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X)、SOD的活性大幅度上升,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仅略有增加。初步推测:UVB辐射首先诱导菠菜叶片内O-·2的积累,并导致膜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抑制菠菜生长。O-·2的积累能诱导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但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和吸收UV的类黄酮化合物的积累并不能扭转UVB对菠菜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太阳UV-B辐射和植物叶片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位于高海拔地区的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太阳UV-B辐射明显高于相近纬度的西宁、兰州和南京地区。UV-B辐射与总辐射和PAR的日变化规律相似,都受太阳高度角的直接影响,在当地太阳正午时最高。UV-B/Q的日变化也为单峰曲线,海北部地区的UV-B/Q高于西宁的同期测定结果。对蛛芽蓼等植物的研究表明,生长于海北部地区的蛛  相似文献   

6.
抗UV—B辐射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几十年来 ,黄酮的生物学作用开发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其抗癌、抗过氧化和抑制心脏病的发生已引起人们瞩目。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紫外保护 ,只是近几年才得到重视。本文着重讨论进几年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紫外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1 UV B辐射及其生物学效应UV(紫外线 )辐射 ,根据其能级及波长可分为三级。UV A(315~ 4 0 0nm )辐射 ,可穿过臭氧层全部到达地面 ;UV C(2 0 0~ 2 80nm )辐射几乎全部被大气层吸收 ;UV B(2 80~ 315nm )辐射除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外 ,其余可到达地面 ,因生物体内核酸、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在生长房5种(暗处、可见光、低、中、高强度紫外线-B)处理下,研究了8个大豆品种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后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暗处种子萌发率高于自然当和UV-B辐射的种子。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仅使部分 品种的最大萌发率降低和导致部分品种达到最大萌发率的时间延长。幼苗的生长对增强的UV-B辐射非常敏感,使大部分品种的胚根变短增粗,这可能是植物激素作用的结果,大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明显受到UV-B辐射的抑制。UV-B作用能促进类黄酮在幼苗中的积累,紫外吸收色素的增设有利于提高对UV-B的抵抗力,UV-B辐射的这种效应及大豆种间的差异在自然情况下会产生深远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紫外光B辐射增强对水稻叶片内IAA和AB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两个水稻品种CK46和Dular生长在人工气候箱的条件下,在0.0和13.0kJm^-2day^-1下进行4周的照射处理,研究UV-8对水稻体内内源IAA和AB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V-B处理时间的延长,CK46和Dular叶片内的IAA含量下降。相反,UV-B辐射增强使两个品种叶片内的ABA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9.
水稻对UV-B辐射增强的抗性遗传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本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B(UVB,280~330nm)能严重影响水稻秧苗生长发育,从而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干枯,叶绿素含量降低,单株干物质减少甚至死亡.不同水稻基因型对紫外线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3个供试品种(HR、M63、Hr)中,HR最抗UVB危害.遗传分析表明水稻抗UVB的性状为数量遗传性状且受多对隐性基因控制,生化分析表明水稻秧苗经UVB处理后,在0~3d内,随着时间推移,秧苗保护酶活性明显增强,之后,保护酶活性逐惭下降,MDA含量相应增加.抗UVB品种HR比感UVB品种Hr保护酶活性一直较高,膜质过氧化程度较低,反映了保护酶对抵抗UVB危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紫外线波长,辐照强度与人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波长及辐照强度的紫外线对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T及B淋巴细胞系统,造血干细胞系统以及某些淋巴因子与免疫活动性物质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紫外线血液治疗(UBI)才可能治疗与各种免疫调节异常(过高或抑制)有关的许多不同疾病。大体上讲,短波UVC(180-280nm)多为杀灭微生物并对动物细胞有光毒作用;但长波(UVA(320-420nm),中波UVB(280-320nm)则明显地产生光-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