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PFU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快速监测北京通惠河水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北京通惠河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与永质的相互关系,其中PFU原生动物1天的群集速度(功能参数)较好地反映了5个采样站(1个设在较干净水体温榆河作为对照站)水质的变化趋势,各站原生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同样与水质关系密切,通过与80年代中期作者利用PFU原生动物监测通惠河污染现状和自净效能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河流水质目前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木启  曹宏 《生态学报》2004,24(7):1540-1547
原生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环节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在水环境质量变化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中 ,与其它较高等生物类群比较 ,PFU原生动物群落在水质监测应用方面显示了诸多优点。系统地阐述了原生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点介绍了原生动物评价水体污染的生态学基础及其优点和 PFU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在水质监测应用中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水质类型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典型案例研究 ,进一步论证了 PFU原生动物群落生物监测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MacArthuv—Wilson岛屿区域地理平衡模型,利用水体中原生动物种类均可集群在PFU上的原理,研究洗衣粉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水体原生动物种类数目的胁迫。在群落水平上,评估LAS的毒性。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木启  朱江  曹宏 《生态学报》2001,21(7):1114-1120
报道了大型浅水型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变化与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河北白洋淀两个湖区9个采样站的初步调查,共鉴定出77种原生动物,其中43种为该湖首次记录:利用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法快速(两次实验的群集速度均为1d时间)监测了不同湖区的水质状况,水质分析及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果表明,湖区Ⅰ(安州至枣林庄5个采样点)水体的污染程度明显大于湖区Ⅱ(圈头至端村4个采样站),通过与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比较,较好地反映了白洋淀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用PFU原生动物群落进行生物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应用PFU法收集微型生物群落,监测鸭儿湖的农药污染。原生动物对五个氧化塘内农药废水的毒性反应,可用群集过程来表示,无论室内或是野外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参数有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和种数、叶绿素a含量、水细菌数量;功能参数有反映原生动物群集过程中的Scq、G、t90%和微型生物的呼吸速度。功能和结构的参数均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氧化塘系统的净化过程。PFU法可应用于预报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浓度,初认为是一种经济、快速、正确的生物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PFU原生动物群落监测北京排污河净化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木启 《生态学报》1991,11(1):80-85
  相似文献   

7.
应用原生动物群落评价枯水期白洋淀的水质现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应用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对长期处于低水位状态下的白洋淀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水域受府河污水的影响,淀内的内源性污染,对原生动物群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相比,淀内中心区4个采样点原生动物的群集种类数(1d)急剧下降,而丰度上升了1.28倍,表明内源性污染对白洋淀水质的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8.
景观湿地夏季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夏季(6-8月)对杭州市境内一景观湿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采样, 共得原生动物样品21个。利用浮游生物研究方法对该湿地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特征、优势种分布、指示种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了该特征性水域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与水质变动之间的关系。共鉴定原生动物84种, 隶属于3纲45属, 其中鞭毛虫纲61种, 纤毛虫纲14种, 肉足虫纲9种。优势种主要为隐滴虫(Cryptomonas)和眼虫(Euglena), 均属于鞭毛虫纲; 污染性指示种及Margalef等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水质呈中度污染状态; 在原生动物功能类群中, 光合自养者最多, 腐生者、杂食者和捕食者相对较少; 主要理化指标中TN、TP和COD含量均较高, 且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 是造成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综合评价结果揭示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体目前仍处于中度污染状况。研究对湿地水域的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9.
哈尔滨太阳岛水域原生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引起全人类的密切关注。水体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部分,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原生动物是水生态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捕食者(或初级消费者)和被捕食者在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木启  曹宏  王玉龙 《生态学报》2000,20(2):283-287
天津汉沽生物稳定塘是近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多级污水净化系统和示范工程。论文报道了汉沽稳定塘各塘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重点论述了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与水质净化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5个采样站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参数的变化与各级塘中污染物的浓度关系密切。进水口(1号站)由于各种污染物含量很高,原生动物种类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d值和PFU原生动物的群集速度(功能参数)都为零。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of protozoa in two regions with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in Chaohu Lake, a large, shallow and highly eutrophic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2–2003. A total of 114 species of protozoa, including phytomastigophorans, zoomastigophorans, amoebae and ciliates, were identified from 120 polyurethane foam unit (PFU) samples exposed at four stations and from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substrates. Of the 114 taxa, 36 core species were found on PFU substrates and 23 of these were found on natural ones. Protozoan abundance and chemical–physical parameters at nine sampling stations, four in the western lake and five in the eastern part, indicate trophic gradient changes along the lak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ajor groups at littoral PFU sampling stations illustrate the effect of a severe algal bloom on the protozoan community structur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abundance as functions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trophic status were revealed.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gain that the PFU artificial substrate method samples protozoan communities more effectively than routine natural substrate methods.  相似文献   

12.
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共检测到原生动物86种,其中纤毛虫48种;鞭毛虫25种,肉足虫13种.原生动物优势种主要由一些运动能力相对较弱或固着生长的种类组成,如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瓜形膜袋虫(Cyclidium citrullus)、透明鞘居虫(Vaginicola crystalline)、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和钟虫(Vorticella sp.)等,这些原生动物有以腐质和藻类为食、耐污性较强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养殖初期,使用底质修复技术的试验池塘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恢复比对照塘快,PFU群集的原生动物种类数和密度比对照塘多,水质比对照塘好,嗜污性相对较强的一些纤毛虫如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ium)、拟瘦尾虫(Paruroleptus spp.)等比对照塘出现晚.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使用底质修复技术的试验塘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比对照塘稳定,原生动物种类数和密度起伏小,pH值、透明度变化幅度也小于对照池塘,没有发生病害,水质较对照塘好.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近岸水域浮游藻类及其与关键水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宏观上和特殊性对珠江口4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及近滩为主的近岸水域进行浮游藻类发生与关键水质因子关联的研究,关键因子包括溶解氧(DO)、活性磷(PO 3-4-P)、硝酸盐(NO-3-N),得出二者间确有关联.藻类生长与DO为正相关 ,与活性磷为正相关,与硝酸盐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江海燕  黄晓彤  马源  陆剑  关志烨  袁媛 《生态学报》2023,43(8):3273-3285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三生空间高度混杂地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是珠三角河网区新时期面对的重要难题。以2018—2021年间积累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针对广佛地区20处样地202个样点,综合生态学数量分析与风景园林学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河网区典型生境的植物群落构成特征及应用。结果表明:(1)珠三角河网区植物物种丰富,维管束植物共122科382属551种;植物群落“乔、灌、草、藤本”垂直结构完整,但乡土植物占比较低、外来入侵较严重;(2)动物友好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鸟类友好植物88种、昆虫类友好植物90种、鱼类两栖类友好植物34种,但缺乏针对动物友好生境的科学配置;(3)河网区包括滨水、坑塘、农田、聚落四类典型生境以及9个稳定的植物群系,但在长期人为干扰下其生态功能和水乡风貌特征被严重削弱。最后,以佛山大美公园为例,探讨了以恢复河网区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景观风貌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实践。研究为珠三角河网区地域性景观恢复和三生空间混杂区域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规划设计蓝本和实践示范。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敬怀  高阳  方宏达  徐志斌 《生态学报》2009,29(6):2989-2999
2006年夏季和冬季分别对珠江口附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245种,多毛类最多(140 种).其中夏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3种,多毛类最多(91种);冬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7 种,多毛类最多(93种).夏冬季调查都有出现的生物种类65种.夏季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4.313 g/m2,平均丰度为205.3 ind/m2.冬季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077 g/m2,平均丰度为168.8 ind/m2.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均呈现由河口内向外海增加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矩阵数据对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做了聚类(CLUSTER)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可以划分为3类生物群落,冬季可以划分为5类生物群落.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北部和中部比南部生物多样性低;冬季珠江口北部生物多样性最低.利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冬季珠江口最北部生物群落Ⅰ处于中等干扰程度,其它生物群落未受干扰或受轻微干扰.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受珠江冲淡水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具有的重要群落特征往往可以反映群落所经历的环境污染。为更好地了解珠江河口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作者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进行了4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并利用PRIMER 6.0软件进行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群落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珠江河口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2种, 优势种包括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中国绿螂(Glaucomya chinensis)、焦河篮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和羽须鳃沙蚕(Dendroneris pinnaticirrus)。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269.3 ind./m 2, 年平均生物量为129.61 g/m 2。12个站次的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1.81 ± 1.38、0.50 ± 0.27和1.60 ± 1.13。该结果显示除P01断面的秋季和冬季环境质量为优良外, 其他站位在不同季度都显示出轻度到重度的污染。Cluster聚类分析和nMDS标序结果表明, P01断面与P02和P03断面群落相似度较低, 与断面地理分布情况一致; P02断面和P03断面存在交叉聚集, 群落相似度较高。结合环境因子结果可知, 沉积物理化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 其中最能解释珠江河口区群落多样性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盐度和pH值。  相似文献   

17.
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买占  李诗琦  郭超  李为  殷战  刘家寿 《生物资源》2020,42(3):271-27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华频发引起社会关注。为掌握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11月、2018年2月、4月和8月在汉江中下游的8个断面对浮游植物进行了定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163种,群落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其次是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granulatavar.)、变异直链藻(Melosiravarians)、颗粒直链藻(Melosiragranulata),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asovata),蓝藻门的弯曲颤藻(Oscillatoriasp.)和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sp.),且都有较高的优势度。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0.33×106cells/L~1.82×106cells/L和0.49mg/L~7.38mg/L。基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种评价法对汉江中下游的水质进行评价,判断汉江中下游水质整体处于中污状态。  相似文献   

18.
    
Body-size spectrum has proved to be a highly informative indicator to summarize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a community at taxon-free resolution. In this study, an approach based on body-size spectrum of protozoan communitie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efense of microalgae against protozoan grazing. The biofilm-dwelling protozoan communities were used as a test predator system, and two algal species, Chlorella sp. and 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were employed as test microalgae. A nine-day bioassay test was carried out by exposing biofilm-dwelling protozoan communities to a gradient of concentrations 100 (control), 104, 105, 106, and 107 cell ml−1 of both microalgae,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algal species represented strong defense effects on the test predator system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oncentration. The body-size distinctness of the protozoan assemblages showed a sharp decrease at high concentration level more than 106 cell ml−1 in both algal treatments. Based on the paired body-size distinctness indices of the protozoa, ellipse tes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ody-size spectrum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departure from the expected pattern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both test algae. Thu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ody-size spectrum of protozoa may be used as a useful indicator to identify the defense of microalgae against protozoan graz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