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2014,(4)
正2014年9月10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1亿6千万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的三个新种:陆氏神兽(Shenshou lui)、玲珑仙兽(Xianshou linglong)和宋氏仙兽(Xianshou songae)。这些属种,都属于已经绝灭的"贼兽目",一个特别的、迄今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哺乳动物起源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  相似文献   

2.
雷兽是一类生活在古近纪始新世的奇蹄类哺乳动物,化石主要发现在古北区的亚洲和北美。我国雷兽化石丰富,尤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居多。1943年Granger和Qegory根据在内蒙古找到的数量可观的完好材料(包括37个头骨和70件下颌骨在内的141件标本),对我国的雷兽化石做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划分出3个亚科、14个属和  相似文献   

3.
安徽宣城早第三纪哺乳类及双塔寺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记述了近年来在安徽省宣城市双塔寺组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计七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杨氏皖柱兽(Wanostylopsyoungigen.etsp.nov.)和进步翼齿兽(Haopodusprogressussp.nov.)。根据这些属种及以往发现的材料,进一步肯定了双塔寺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古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1964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赵国光等同志在滇西工作时,于丽江发现了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中最多的是原始真犀类(主要是Prohyracodon)的牙齿;也有一些两栖犀和原始貘类的牙齿;此外,有少量的牙齿碎片表明,该地还有雷兽、石炭兽及爪兽等化石。  相似文献   

5.
对锥齿兽是一类已绝灭了的食虫性或肉食性的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最早发现在蒙古三达河中渐新世地层中,1943年建立了这一科。长期以来,这个科中仅有两个属——对锥齿兽(Didymoconus)和阿尔丁兽(Ardv(?)ictis)。从目前看,它们是该科最年轻和最特化的。近年来,在我国华南古新世和始新世地层中,先后发现了古对锥齿兽和湖南兽等化石,为研究这个科的起源和系统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3,(4):6-6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研究员的研究小组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等合作在8月8号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目前已知最大的贼兽化石(Haramiyida):金氏树贼兽(Arboroharamiya jonkinsi)。  相似文献   

7.
安徽贵池晚古新世哺乳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了在安徽省贵池县梅埂地区红层中发现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钝脚目全棱齿兽科1新属新种——翟氏贵池脊齿兽(Guichilambdazhaiigen.etsp.nov.)。新属与古脊齿兽属较为相似,但在个体大、上颊齿横宽、上臼齿中附尖弱、下颌骨具前外凸缘、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V形夹角小等方面又明显不同于该属任何已知种。文中还根据所发现化石的进化水平和组合性质,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对比,定地层时代为晚古新世。  相似文献   

8.
<正> Postschizotherium是我国新生代后期哺乳动物化石中引起过长期争论的一个属。关于这些争论,童永生和黄万波在“山西上新蹄兔一新种”一文中已有概括的介绍。这里想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虽然现在一般都倾向于把这个属归入蹄兔目,但化石的正面证据仍嫌不足。事实上,现有的化石并没有超过1939年德日进把这个属归入爪兽科时所掌握的材料。这些材料中头骨保存得太差,在目一级的分类上起不了多大的作用。P~4—M~3倒是保存得较好,发现得也较多。但也正是在这几个上颊齿上,蹄兔和爪兽这两类动物是很相似  相似文献   

9.
1964年,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茶陵盆地“红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确定了该盆地“红层”中有古新统存在。为了作进一步的研究,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出湘东队到该盆地进行调查,并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这两批材料的研究结果。钝脚目 Pantodonta 阶齿兽科 Bemalambdidae 叉齿兽属(新属)Hypsilolambda gen.sp. [词意]Hypsil:“希”,希腊字母γ,意即颊齿的附尖明显分叉如γ的阶齿兽。属的特征与Bemalambda相似的一阶齿兽类。个体大小中等。头骨关节后突和关节窝横向很窄。下颌骨较细弱,水平支下缘呈弧形凸出,无前外凸缘;咬肌窝不显著;下颌髁很小,不呈横轴状;下颌角小,但明显地向后突出超过下颌髁的后缘。P单齿根;P~2—M~3  相似文献   

10.
王大锐 《化石》2007,(2):20-21
以前的古生物化石证据使人们相信,蝙蝠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虽然不少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2006年,我国古生物学家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在内蒙古的宁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一件几乎完整的生着翼膜的哺乳动物化石。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十分贴切的名字——翔兽——它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早的会飞翔的哺乳动物。毫无疑问,翔兽的发现把哺乳动物的飞翔历史足足提前了7000万年!“化石宝库”里的新发现由于气候、独特的地质背景、以及尚不为人知的特殊原因使得蒙古高原成为古生物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寻找化石的“风水宝地”,那…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发现于内蒙古苏崩晚古新世格沙头期的中兽类软食中兽Hapalodectes属的一个新种。这是软食中兽在中国古新世地层中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格沙头期的第二种软食中兽。已有的系统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支持软食中兽属和软食中兽科(Hapalodectidae)亚洲起源的观点。软食中兽显然是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期间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大陆的,因而符合"东方伊甸园"学说中的生物地理格局。软食中兽有限的(即非欧洲的)地理分布使得我们可以重建该属生物地理学历史。如同软食中兽一样的"东方伊甸园"式的扩散模式,可以看作是大的环境变化事件导致多个支系产生相似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的生物地理扩散机制。严格地检查了所谓的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上或其附近的与"东方伊甸园"模式相矛盾的大陆间哺乳动物扩散事例,结果发现这些例子都是不可靠的。"东方伊甸园"生物地理学说充分解释了PETM时期哺乳动物群更替以及劳亚古陆哺乳动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与中美数家研究机构,于2017年11月13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期刊联合发表了关于晚侏罗世早期燕辽生物群树贼兽一个新种——阿霍氏树贼兽的研究成果。新种标本产于河北省青龙县干沟镇髫髻山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距今约164~159百万年前),属于燕辽生物群。新材料不仅保存了迄今为止贼兽类中最好的滑翔皮翼形态和毛发印痕的细节,还保存了中生代哺乳动物中时代最早、最为完整的中耳区结构,对于认识中生代哺乳动物多样性和哺乳动物中耳  相似文献   

13.
记陕西镇安早更新世的两种爪兽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1年8月,本文作者在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镇安黄家湾一河流相沉积层中采集到大量的哺乳类化石。化石埋藏集中,种类丰富,均为大型哺乳类,不见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及其他脊椎动物。从埋藏情况看,应属原生层位化石。本文记述了动物群中的2种爪兽类化石。爪兽是奇蹄目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群,我国以前发现的爪兽绝大多数都是在第三纪早期或中期的地层中找到的(胡长康,1959;周明镇,1962;张玉萍,1976;邱占祥等,1998),这次在镇安黄家湾发现的2种爪兽对了解我国爪兽化石的地理及时代分布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哺乳动物王国中只有人是用两条腿走路的。殊不知早在数千万年前,曾有过用两条后腿走路的哺乳动物——长鼻小鼬兽。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有个世界闻名的化石地点——格鲁博麦塞尔矿石坑,所产化石保存状况极佳,经常发现诸如内脏器官一类的软组  相似文献   

15.
《化石》2016,(4):77-78
正2016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临沂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Anebodon luoi)。化石是对齿兽类的基干物种,臼齿数目比之前发现的同属对齿兽的张和  相似文献   

16.
新疆哈密雷兽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在哈密野马泉采到几块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几块标本是一种副雷兽(Parabrontops)的臼齿。雷兽化石在新疆发现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17.
江西晚古新世南方有蹄目一新属及其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主要记述了南方有蹄目北柱兽科一新属新种——南方沟柱兽 (Bothriostylops notios gen. et sp. nov.).化石发现于江西池江盆地晚古新世池江组.新属牙齿形态与其他已记述的北柱兽科种类均有一定的差别,但与稀少亚洲柱兽 (Asiostylops spanios) 和原"中华柱兽"进步种 ("Sinostylops" progressus) 在系统关系上比较密切.本文初步讨论了"中华柱兽"属中有关种的分类和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韩康信和王令红两同志在上海收集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三颗就是这里记述的一种第三纪晚期的爪兽牙齿。化石产地和层位不清,据了解,化石来自甘肃平凉。我国过去发现的第三纪晚期的爪兽不多,仅在内蒙古通古尔及河北磁县找到过的短吻巨爪兽(Macrotherium brevirostris),在山西霍县找到过安乐黄河兽(Huanghotherium anlungense)。平凉的新发现不仅代表一个新的种类,而且对了解我国爪兽化石的地理分布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南雄盆地早第三纪红层罗佛寨群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上湖组含有比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时代确定为中古新世;而上部浓山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一直未确定。1973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队,在浓山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为确定浓山组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这些材料中有两块中兽化石,虽然材料都很破碎,但对于了解该动物群的性质和确定该地层时代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永项 《化石》2015,(1):42-46
<正>西北大学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化石标本和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中生代晚期秦岭恐龙动物群、古近纪早期石门中兽动物群、新近纪三趾马动物群以及第四纪真马真象动物群等,后三部分代表了6000多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所生活过的哺乳动物——这片土地上真正主人的基本面貌。作为镇馆之宝,这些化石成为西北大学古脊椎动物博物馆面向公众科普的"主力军"。这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