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山市1~14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麻疹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抗体水平状况,为维持无脊灰、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220名1~14岁健康儿童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抗体Ig 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体;用中和试验检测脊灰(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结果脊灰、麻疹和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36%、93.18%和66.36%,脊灰病毒Ⅰ、Ⅱ、Ⅲ型和麻疹病毒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15.90、1∶119.05、1∶31.40和1∶1 254.45;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36%。结论中山市1~14岁健康儿童对脊灰病毒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乙肝得到有效控制;但麻疹未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
1990年10月,由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制所(NIAID)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艾滋病(AIDS)疫苗研制进展的国际会议。该研究所艾滋病疫苗研制室主任W.C.Koff教授在1991年第2期《美国微生物学会会讯》撰文介绍了这次会议有关艾滋病疫苗研制进展并提出了加快疫苗研制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近来在发达国家建议对婴儿从12月龄起进行抗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MMRV)的免疫接种。然而在扩大的免疫规划中,WHO建议对9月龄的婴儿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因此,MMR或MMRV疫苗是否可以在此年龄(即9月龄)给予接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泰安市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简称无脊灰)状态所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效果,为证实无脊灰提供依据,并为其他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控制与消除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该市2001—2011年保持无脊灰状态所采取的策略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证实泰安市2001年实现无脊灰以来,始终正确地实施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加强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完善免疫规划科学管理,巩固了自1991年5月以来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病例发生的成果。结论持续做好免疫、监测、管理三大策略对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至关重要,并为其他疫苗针对疾病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脊灰)免疫水平及1岁内儿童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的免疫效果,为制定脊灰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45名健康人群调查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同时选择50名1岁内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1个月后的婴幼儿调查免疫成功率,采用微细胞中和试验检测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结果 1岁内婴幼儿脊灰I型和III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I型和III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916.51和1∶724.09。健康人群中脊灰I型和III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26%和97.39%,脊灰I型和III型GMT分别为1∶174.03和1∶95.84;同年龄组中I型GMT均高于III型,0~3岁组I型和III型GMT最高,各型GMT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针对脊灰疫苗冷链运转情况好,疫苗接种质量与效果好,脊灰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高,健康人群免疫状况良好,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能有效地控制和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正>自1963年麻疹(M)疫苗被批准使用以来,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比疫苗使用前下降98%以上。1981~1988年,麻疹发病相对稳定,每年大约3000例。但是,1989~1990年,麻疹发病率上升,超过以前的5倍。据认为这与M疫苗一剂接种,免疫应答不足者的积累有关。为减少此种积蓄,新近建议新入学的大学生及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第二剂M疫苗接种。第二剂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疫苗,则同时改善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之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本文简称脊灰)免疫水平及1岁内儿童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的免疫效果,为制定脊灰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45名健康人群调查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同时选择50名1岁内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1个月后的婴幼儿调查免疫成功率,采用微细胞中和试验检测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结果 1岁内婴幼儿脊灰I型和III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I型和III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916.51和1∶724.09。健康人群中脊灰I型和III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26%和97.39%,脊灰I型和III型GMT分别为1∶174.03和1∶95.84;同年龄组中I型GMT均高于III型,0~3岁组I型和III型GMT最高,各型GMT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冷链运转情况好,疫苗接种质量与效果好,脊灰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高,健康人群免疫状况良好,已形牢固的免疫屏障,能有效地控制和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 自从1983年第七次狂犬病专家委员会会议以来,对狂犬病研究和控制有许多新进展,因此有必要召开一系列专家国际会议来形成一些新建议。 由于过去三年发生一些注射过现代细胞培养疫苗而仍然得狂犬病的报告,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病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对现有WHO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建议进行审查,有关暴露后处理的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在本报告的第一部分介绍。另一重要问题是关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性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浙江省1999~2003年麻疹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变化以及基因特性,阐明其基因特性与麻疹流行的关系,以及抗原性变化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我们从麻疹患者含漱液中分离麻疹病毒株,制备大鼠免疫血清,与疫苗株沪191和Edmonston株等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各毒株之间抗原比;并采集儿童麻疹疫苗免疫前后血清,分别测定其对不同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采用RT-PCR法扩增麻疹毒株血凝素蛋白(H)及核蛋白(N)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浙江99-1和浙江02-2株与沪191株之间的抗原比分别为3.0和7.3;儿童免疫后血清对浙江02-2株的麻疹中和抗体平均几何滴度(GMT)为15.03,明显低于沪191疫苗株(GMT为68.12);浙江省1999~2003年麻疹分离株之间,H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9.8%,N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8.5%~100.0%;与沪191疫苗株的H基因和N基因相比较,分离株与其在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分别为95.5%~95.7%和95.9%~96.3%.从基因进化树显示,1999~2003年浙江省分离到的麻疹毒株属于H1基因型,但与疫苗株沪191在抗原性和基因特性上已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估分析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随机对辖区内1~12岁健康儿童216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强化免疫前及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l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监测人群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100.00%(216/216),2009年强化组、2010年强化组麻疹IgG抗体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82.08%、87.62%和1958.83、2050.26,均显著高于强化免疫前;2009年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发病率由强化免疫前五年平均发病率1.71/10万下降至0.22/10万,下降率87.13%,2010年强化后麻疹年发病率再次下降(0.039/10万),下降率82.27%。结论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均大幅度降低了麻疹发病率、提高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到2000年人人享有保健的政策的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区委员会制订了消灭本土麻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白喉和先天性风疹的目标。此对策是基于去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二次WHO欧洲免疫政策会议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麻疹病例222例,5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21.68/10万、4.67/10万、0.56/10万、0.56/10万、3.01/10万;5、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41.89%;病例大部分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儿童,特别是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为539.82/10万;本地人口病例56例,占25.23%;流动人口病例166例,占74.77%.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194例,占87.39%.结论 流动人口发病是广州市荔湾区麻疹报告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是导致麻疹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合理掌握“麻疹疫苗禁忌症”,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国产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MMR)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按整体随机抽样原则,以进口同类疫苗和国产各单价疫苗作为对照,开展现场临床观察;比较不同疫苗组免疫后的反应率、抗体阳转率、保护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试验组与对照组接种后,除了试验疫苗的中、强发热反应率高于进口对照疫苗的发热反应率(8.60%与2.00%)外,未见其它有显著差异的不良反应。试验组麻疹免后抗体阳转率高于进口对照疫苗(99.5%与94.6%),麻疹抗体GMT也高于单价麻疹对照疫苗的GMT;试验疫苗与进口MMR疫苗的风疹抗体阳转率、腮腺炎抗体阳转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MMR疫苗与进口MMR疫苗具有相似的临床反应及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1月中旬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了一个非正式会议,讨论了有关基因重组痘苗病毒作为人和兽用活疫苗的问题。会议着重研究了这种疫苗的设计、优缺点、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及WHO在协调和赞助活动方面应起的作用,与会者认为,下述几个方面应继续进行研究: 一、对疫苗效果要做进一步的分子水平的研究。重组痘苗病毒作为疫苗的效果,将取决于其诱导保护  相似文献   

15.
<正>绪言 WHO估计每年约有140万儿童死于麻疹。要达到世界卫生大会(WHA)和世界儿童最高会议所确立的目标,尚需朝着结束这个不能接受的麻疹死亡数字而努力奋进。 到1995年,要与免疫前麻疹病例比较,死亡降低95%,病例减少90%。 为拯救儿童的生命和达到这些目标,EPI已制订出补充的控制麻疹目标。 到1995年,国家、地方、团体,一岁儿童的麻疹免疫覆盖率至少达到90%。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8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简称脊灰)抗体水平,为评价脊灰疫苗免疫效果、保持河南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漯河市舞阳县、许昌市建安区和濮阳市清丰县作为监测点,通过中和抗体测定法对健康人群进行脊灰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636份健康人血标本,其中脊灰I型和III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54%和93.5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137.70和1∶47.27,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III型。不同年龄组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T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免疫史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过脊灰疫苗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未接种或者免疫史不详人群。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8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处于较高水平,已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但保持河南省无脊灰的发生工作依然严峻。脊灰防治需加强人群的疫苗免疫规划和常规免疫,定期对健康人群脊灰抗体的检测是防止脊灰病毒传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采纳了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目标。一个国家消灭脊灰分四个阶段,假设达到了消除脊灰的阶段(如有可靠的报告系统三年无本地病例,脊灰免疫复盖率达80%以上),必须努力追踪与脊灰野病毒有关的每一可能病例。在此情况下,每例病人都应有实验支持,包括型别鉴定,各株的型内特征,以及与疫苗株和原野毒株(本地或输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芬兰使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疫苗已成功地控制了脊灰。很显然,据芬兰人群的脊灰抗体判断,有些年代所用的疫苗效果不理想。然而,污水调查表明,野生脊灰病毒的循环实际上已被阻断。但去年出现数例脊灰患者,Hovi及其同事对此已作报道。这起爆发显示公共卫生当局行动迅速以控制爆发和分析致病因子。无论用灭活  相似文献   

19.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与全球另外154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实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停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探讨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结果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收集2012-2018年福建省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数据,对脊灰疫苗转换前后AFP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并使用RD细胞和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对PV衣壳蛋白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8年福建省累计报告AFP病例1 776例,根据AFP病例分类流程确诊的AFP病例1 283例,排除的非AFP病例493例,疫苗转换前后报告发病率平均为2.83/10万和2.71/10万.实验室共检测3123份粪便标本(包括AFP病例、非AFP病例及接触者),其中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2.42%,7日及时送检率为97.85%,14日内病毒分离完成率接近100%,疫苗转换前后PV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91%(38/1986)、1.58%(18/1137),非脊灰肠道病毒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0.22%(203/1 986)、5.45%(62/1 137).2016年5月1日之前分离出Ⅰ型PV6株,Ⅱ型PV 13株,Ⅲ型PV 19株;2016年5月1日之后分离出Ⅰ型PV 6株,Ⅲ型PV 12株.本研究结果提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福建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和及时性.2012-2018年福建省分离出的PV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血清型别以Ⅲ型为主,VP1编码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脊灰野病毒,疫苗转换后再未检出Ⅱ型PV,提示Ⅱ型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性与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浙江省1999~2003年麻疹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变化以及基因特性,阐明其基因特性与麻疹流行的关系,以及抗原性变化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我们从麻疹患者含漱液中分离麻疹病毒株,制备大鼠免疫血清,与疫苗株沪191和Edmonston株等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测定各毒株之间抗原比;并采集儿童麻疹疫苗免疫前后血清,分别测定其对不同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采用RT-PCR法扩增麻疹毒株血凝素蛋白(H)及核蛋白(N)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浙江99-1和浙江02-2株与沪191株之间的抗原比分别为3.0和7.3;儿童免疫后血清对浙江02-2株的麻疹中和抗体平均几何滴度(GMT)为15.03,明显低于沪191疫苗株(GMT为68.12);浙江省1999~2003年麻疹分离株之间,H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9.8%,N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8.5%~100.0%;与沪191疫苗株的H基因和N基因相比较,分离株与其在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分别为95.5%~95.7%和95.9%~96.3%。从基因进化树显示,1999~2003年浙江省分离到的麻疹毒株属于H1基因型,但与疫苗株沪191在抗原性和基因特性上已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